南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天津市南开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2024-2035年)的通知
南开政发〔2024〕3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及有关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南开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4-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
2024年5月24日
天津市南开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2024-2035年)
南开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秀的科教文化资源、高效融合的特色商文旅产业发展等均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南开区科教资源丰富,是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的所在地,也是重要科教资源承载地,拥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及152个各类科研院所,聚集了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工程中心、56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43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南开区围绕“科教立区”,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4.2%和13.6%,排名全市前列。引进一批天南大校友企业设立北方总部、研发销售中心,科技企业落户681家,签约金融机构108家、科技服务机构45家。园区带动效应显著,全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市第一,科技领军(培育)企业、瞪羚企业、全市首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均位列中心城区第一,成功入选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城市。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绿色示范技术输出能力凸显,弈云科技、红色智云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连续三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市前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幅位居全市前列,“双碳”专项考核位居全市前列,被列入首批市级碳达峰试点名单。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引领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南开区再生资源骨干企业搭建绿色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平台,开拓线上再生资源回收市场。2023年,累计通过平台引流入驻南开区注册的市场主体超1000家,实现交易额4.18亿元。循环产业发展带动绿色消费,鲁能城商业综合体低碳技术应用等2个场景获市首批低碳应用场景,在全市率先探索应用碳普惠模式搭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体系的经验探索多次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采访报道并在全市推广。创建“无废小区”18个、“无废酒店”1家、“无废科技园”1个、节约型机关70家、绿色社区171个、绿色商场2家,肯德基(奥城店)等2家餐厅创建全市首批“绿色餐厅”, 创建市级节水型企业(单位)85家、节水型居民小区158家,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2023年被授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实践示范区”称号,为生产生活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生动实践。
此外,以鲁能城“图书漂流计划”、大悦城“赶海”市集为载体,带动二手商品市场蓬勃发展,引领带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成效显著。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扎实推进西营门片区、天拖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完成泊江东里等3个完整社区建设,稳步实施26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覆盖率达100%。补齐市政配套设施,完成20.5公里燃气老旧管网改造。建成低碳-低成本智能电磁双蓄能源站系统,为全部6.5万平方米建筑供暖,建设智慧供热平台、智慧停车云平台及桥下停车场,配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完成水阁大街等2条道路慢行交通改造,推动保障地铁7、8、11号线建设,公交新能源车辆占比达100%。持续提高绿色建造、智能建造水平,新建居住建筑100%执行四步节能设计标准,2018-2023年,批复的新建民用项目319万平方米,除变电站等小型公共服务设施以外,有绿色建筑要求的建筑面积占比达到95%以上,星级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新开工的民用建筑总面积的67.5%(即全部地上建筑)实施装配式建筑。实施全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改造,新建50座四分类箱房,完成150处投放点的生活分类亭密闭化改造升级,创建万兴街等5个垃圾分类示范街,实现垃圾分类整街制全覆盖。
园林绿化改造持续提升。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区”称号。建成1.7万平方米南运河文化公园并向公众开放,实现南运河南岸东西贯通、景观连续、环境宜人、兼具功能的建设目标。除水上、南翠屏等大型公园外,利用边角地打造云龙里游园、简阳路游园、复康路游园等16个口袋公园,满足群众开门见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中南道等18条道路段累计补植苗木1000多棵,完善绿化层次,营造绿色优美的出行环境。启动长虹公园品质提升特许经营项目(一期),与社会资本合作,采取“投资-建设-运营”模式,进一步优化公园运营,丰富市民文化旅游生活。
深入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规上工业煤炭消费实现动态清零。深入开展百日攻坚,在全市率先上线网络版“作战地图”,充分发挥“数据值守”和指挥调度职能,深挖网格化管理潜力,累计出动10189人次,检查点位7599家次,近十年PM2.5浓度下降54.9%,优良天数比例提升22.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减少37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二、中心城区第一。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水环境管理,定期开展河道水质监测并进行科学研判;推进城镇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雨污混接点改造494处,平陆西里等六个小区及光明路实现雨污水分流制改造,切改污水管道11236米,建立雨水管网(井)清掏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涉水执法检查,出动人员512人次,检查医院206家次、工业企业26家次;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加强沿街餐饮业乱泼乱倒检查与普法教育;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由2020年的55%提高到2023年的100%,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100%,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3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广绿色修复理念,采用陶粒窑协同技术处置灵隐南里南侧地块污染土壤,重点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商旅文融合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南开区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天后宫、文庙、鼓楼等著名文化古迹坐落于此,拥有老城文化、妈祖文化、漕运文化等宝贵资源,其中老城厢地区集中了天津中心城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天津民俗文化的发祥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造就了南开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古文化街旅游商贸区为中心城区唯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楼商业步行旅游街集观光旅游、文化展示、历史风貌、休闲购物于一体,成为城市新亮点。2023年,围绕“文化强区”,将历史遗存与城市景观、自然山水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形成文博场馆等5条精品线路,推出花香南开等10大精选旅游主题,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祥禾饽饽铺、郁美净文创产品荣获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举办天津市首届“牡丹文化节”暨南开区第二届“津彩·南开”文化旅游节等各类文化节事活动900余场,各大商超和景区客流总量超过7000万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0亿元。
坚持守正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成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纲领衔的生态环保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等,以坚强组织领导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效能。对生态环境部门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离任审计。2023年,通过磋商等形式办理5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全面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完成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印发《天津市南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4+7”政策体系。采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绿色金融、财政投入等多种途径,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多元投入机制。依托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天开园等科教产业资源,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打造“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党建先锋项目,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搭建“重污染应急科室分片、水环境治理党员分段、环境信访党员先行”的党建引领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具有南开生态环境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体系。
(二)面临形势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更为天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创新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科技资源禀赋优势明显有助于南开区加快布局以科技创新为主攻方向的产业体系。南开区正在瞄准“创新南开”功能定位,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深化拓展区委“一三二一”工作思路,“三新”共进、“三量”并举,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降碳、减污、扩绿空间收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天开园核心区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在引领产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待进一步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绿化潜力不足,特色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生态文化建设尚处空白,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尚存差距。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关系”,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全面建设美丽南开,为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样板。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总体要求、“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深化拓展区委“一三二一”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科教、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制度体系,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开实践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立足“创新南开”建设,做实“科教立区”文章,以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彰显特色。充分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充分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碳达峰试点、美丽南开建设、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等,充分衔接“一三二一”工作思路,探索具有南开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因地制宜制定任务措施,重点工程项目与城市更新行动充分衔接,以最少投资实现最大收益,力争为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南开样板”。
坚持远近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与美丽南开建设,统筹社会经济高水平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解决经济、环境、民生等关键领域突出问题。近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破解民生关切难题,创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远期,以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为引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大力推进美丽南开建设。
坚持协同增效。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础上,立足中心城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等特点,在文旅、商贸、工业等产业链延伸,公园绿地等生态资源共享,河道上下游共治,用水排水、公共及轨道交通等共建共享等方面与市内六区做好联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南开更加宜居、宜游、宜业。
(三)规划范围
南开区全域,辖区总面积41.43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街道、17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街道分别为鼓楼街道、兴南街道、广开街道、长虹街道、向阳路街道、嘉陵道街道、万兴街道、学府街道、水上公园街道、王顶堤街道、体育中心街道、华苑街道。
(四)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2023年
规划期:2024年-2035年,分为三个阶段。其中,
第一阶段为近期:2024年-2025年;
第二阶段为中期:2026年-2027年;
第三阶段为远期:2028年-2035年。
(五)规划目标
总目标:通过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五大体系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域高颜值环境、创造居民高品质生活、营造公众高环保意识、实现社会高效能治理,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到2025年,力争创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到2027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美丽南开建设成效显著。
到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建设成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生活宜居舒适、生态文化广泛普及、生态制度健全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南开目标基本实现。
(六)规划指标
南开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设定主要以2024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建设指标》为依据,由目标责任、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制度等五大领域31项指标构成。其中,约束性指标24项,参考性指标3项,结合南开区特色,增设特色指标4项。具体建设指标见下表。
表 南开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
领域 |
任务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值 |
2023年现状值 |
目标值 | ||
2025年 |
2027 |
2035年 | |||||||
目标责任 |
(一)目标责任落实 |
1 |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 |
≥20 |
24 |
≥24 |
≥24 |
≥24 |
2 |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
- |
建立 |
落实天津市制度 |
落实天津市制度 |
落实天津市制度 |
落实天津市制度 | ||
3 |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 |
开展 |
已开展 |
持续开展 |
持续开展 |
持续开展 | ||
生态安全 |
(二)环境质量改善 |
4 |
环境空气质量 |
||||||
优良天数比例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90或持续提高 |
剔除极端天气、疫情影响后基本达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持续提高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持续提高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持续提高 | |||
PM2.5浓度下降幅度 |
μg/m³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25或持续下降 |
剔除极端天气、疫情影响后基本达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持续下降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持续下降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持续下降 | |||
5 |
水环境质量 |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保持稳定或有所改善 |
100 |
100 |
100 |
100 | |||
地下水国控点位V类水比例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25或持续改善 |
0 |
0 |
0 |
0 | ||||
6 |
城市环境治理 |
||||||||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
%
|
≥70 |
≥70 |
≥70 |
≥70 |
≥70 | |||
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
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35 |
基本达标 |
≥35 |
38.5 |
50 | ||||
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 |
≥85 |
91.67 |
≥85 |
≥85 |
≥85 | ||||
(三)生态质量提升 |
7 |
区域生态保护监管 |
|||||||
生态质量指数(EQI) |
- |
△EQI>-1 |
2024年开展 |
△EQI>-1 |
△EQI>-1 |
△EQI>-1 | |||
生态保护红线 |
- |
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
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
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
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
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 |||
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重点问题整改率 |
% |
100 |
未发现生态环境问题 |
100 |
100 |
100 | |||
生物多样性调查 |
- |
开展 |
在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水上公园神户园内对植物、鸟类、蝶类等开展了调查与监测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
(四)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
8 |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
- |
有效保障 |
有效保障 |
有效保障 |
有效保障 |
有效保障 | |
9 |
外来物种入侵防控 |
-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
10 |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 |
建立 |
建立 |
建立 |
建立 |
建立 | ||
生态经济 |
(五)节能减排降碳增效 |
11 |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 |
≥25或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全市) |
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 |
12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2021至2023年累计降低10.3%,完成“十四五”进度目标8.7% |
14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
1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2021至2023年累计降低22.07%,完成“十四五”20%目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
14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重点工程减排量 |
t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未下达考核任务,由市级部门统筹安排。化学需氧量、氨氮考核任务分别为50t、5t,已完成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氮氧化物680t,挥发性有机物370t,化学需氧量200t,氨氮20t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
(六)资源节约集约 |
15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98 |
98 |
保持稳定 |
保持稳定 | |
16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上级未下达考核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
1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上级未下达考核任务,8%左右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
生态文化 |
(七)全民共建共享 |
18 |
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程度 |
% |
≥90 |
97.44(创卫) |
≥90 |
≥90 |
≥95 |
19 |
绿色出行比例 |
% |
≥70 |
70 |
75 |
77左右 |
85 | ||
20 |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
21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人 |
≥12 |
8.48(人均绿地面积15.7) |
持续提升 |
持续提升 |
保持稳定或持续提升 | ||
生态文明制度 |
(八)体制机制保障 |
22 |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23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
- |
建立 |
建立 |
建立 |
建立 |
建立 | ||
24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
% |
案件线索启动率100%,且案件结案率≥75% |
案件线索启动率100%,且案件结案率≥100% |
案件线索启动率100%,且案件结案率≥75% |
案件线索启动率100%,且案件结案率≥75% |
案件线索启动率100%,且案件结案率≥75% | ||
参考性指标 |
25 |
河湖岸线保护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100 |
100 |
100 |
100 | |
26 |
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 |
% |
持续下降 |
1.1 |
持续下降 |
持续下降 |
持续下降 | ||
27 |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
- |
建立 |
未建立 |
研究建立 |
研究建立 |
建立 | ||
特色指标 |
28 |
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
% |
位居全市前列 |
5.18(2022年),位居全市前列 |
位居全市前列 |
位居全市前列 |
位居全市前列 | |
29 |
万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万人 |
位居全市前列 |
142.88 |
位居全市前列 |
位居全市前列 |
位居全市前列 | ||
30 |
绿化覆盖率 |
% |
不降低 |
38.14 |
不降低 |
不降低 |
不降低 | ||
31 |
海绵城市面积占比 |
% |
持续提高 |
38.47 |
50 |
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 |
立足“创新南开”定位,积极建设碳达峰试点,依托优秀科教资源及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载体平台,以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壮大环保产业,赋能产业、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转型,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发挥天开园核心区载体平台带动作用,服务构建“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发展格局,持续加强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驻区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持续服务海河实验室、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更多优质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市场主体,打造创新高地“天开园”。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牵引,深化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主动承接和吸纳更多央企资源、民企资源、创新资源,共同培育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助力北京科技创新优势与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更好结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大力发展研发经济,支持中汽工程、创业环保、天大设计院、天津勘察院、规划设计总院等优质企业“走出去”对接服务场景,提升高技术服务效能,形成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产业。坚持“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两化路”,以现代化都市型产业为发展路径,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做强科技服务、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2025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到2027年,全区先进制造研发能力更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化增长率超过5%。到2035年,以科技创新全面支撑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保持全市前列。
盘活盘优文旅资源,打造主客共享的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实“文化强区”“商贸兴区”文章,全力融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深入挖掘、盘活盘优老城文化、妈祖文化、漕运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城市发祥地的独特价值,将天后宫、广东会馆、文庙等历史遗存与城市风貌、自然景观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提升古文化街等重点街区品质,做强特色文旅品牌。讲好天津故事、南开故事,实施“鼓楼—运河”城市更新项目,打造老城厢津沽文化魅力区。盘活盘优祥禾饽饽铺等老字号及各类品牌资源,孵化一批“老字号+新业态”首店。坚持“以文兴业”,加强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壮大文化产业,做优旅游及相关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进专业化运营企业,加大资产盘活力度,谋划高品质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演出经济、潮玩经济、夜间经济,打造水上奥体体育竞技活力区,推出一批高品质“文旅商赛演”活动。
(二)发展壮大环保产业
发挥拾起卖、大收场(天津)、天屹创客、易物享等再生资源骨干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静脉产业。积极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健全点、站、场废旧物资三级回收利用网络,打造从废弃物产生源头到资源循环利用者之间完整供应链条。推动“大收场共享经济平台”落地,打造循环经济逆向物流(C2B)电商交易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通道(企业介绍)。健全“源点新智慧回收云平台”,打造一体的新型城市回收服务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持续创新应用废旧物资回收领域“碳普惠”模式,调动公众交投废旧物资的积极性。支持企业参与改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中转站和专业分拣中心。鼓励企业将回收业务向分类前端延伸,进行精细化全品类回收。依托区域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聚焦复合材料高效解离、有价金属清洁提取等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领域,聚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创业环保在污水、再生水、污泥、新能源供冷供热、分布式光伏+储能等方面科技攻关,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与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等典型应用场景供需主体对接,推动再生资源高质循环、高端装备再制造。
(三)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及燃煤工业炉窑。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强需求侧引导,有序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充分挖掘屋顶资源潜力,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储能设施创新研发。
推进终端用能绿色替代。推进工业、商业、建筑、交通等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深入挖掘工业企业、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主体电能替代潜力,鼓励有意愿的企业积极参加绿电交易。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鼓励公共机构、环卫等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优先选用新能源车型,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园、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农贸批发市场等地建设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探索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建设。鼓励支持供热企业开展热电联产、工业余热供暖应用。到2025年,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持续提高。
(四)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管理,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实施工业、建筑、商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程。支持节能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能产品。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天津市下达目标;到203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节约用水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积极推广节水器具,实行用水产品水效标识管理,公共建筑采用节水器具,强化对生活用水器具经营市场监管,鼓励城区家庭使用节水器具。科学开展非居民生活用水管理工作,优化临时用水计划指标审批,提高单位企业用水效率;积极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典型经验,持续开展节水载体建设,强化示范引领效应,重点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节水载体,通过示范先行、以点带面激发社会各界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到2025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切实营造全社会节水护水亲水爱水良好氛围。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系统梳理存量资源,全面摸清工业厂房、可开发用地和小洋楼等资源底数,制定近远期盘活利用方案,拓宽盘活思路,加大盘活力度,着力提升品牌楼宇的产业密度和单位产值。到203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持续下降。
(五)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生态文明体系。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实施碳达峰行动。充分发挥碳达峰碳中和对环境治理的源头牵引作用,积极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践。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全市下达指标;2030年前,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筑牢环境安全底线,打造安全韧性之美。
(一)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以PM2.5控制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深化与周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守护美丽蓝天。综合管控移动源污染排放,完成老旧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更新换代,对辖区内重点用车单位实施全覆盖检查,执行新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全面加强扬尘等面源污染管控,深入开展改善降尘和扬尘专项行动,加强施工工地“6个100%”控尘措施监管、渣土运输车辆管控和露天焚烧管控、道路扬尘综合治理,做好“以克论净”考核。推进重点行业“创A行动”,实施VOCs源头治理工程,强化全流程全环节综合治理。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治理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到2025年,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72.6%,控制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在1.1%以内;到2035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更加显著。
(二)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水功能区划管理,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与规范化管理,形成入河排口监管长效机制。严格落实陈台子河长效养管机制,巩固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实施老旧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合流制改造、管网混接错接改造,继续做好老旧小区、混接片区、积水点、道路、水体治理等海绵城市改造和新建海绵城市项目,常态化进行“清管行动”,到2035年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河湖环境、乱泼乱倒等常态化治理,采用生态治理、清淤、增加补水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卫津河、陈台子河治理。大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到2025年,地表水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100%;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河湖。
(三)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坚持源头防控、风险防范,坚决防止新增污染。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实施源头防控行动。加强建设用地用途变更和污染地块风险管控联动监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扎实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水质巩固行动。到2025年,地下水区域点位水质类别保持稳定;到2035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四)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以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主线,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多点打造“无废细胞”。加大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完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健全和规范收运体系,实现危险废物应收尽收。加强新污染物治理,以“筛、评、控”为防控思路,系统构建新污染物治理长效机制。2025年底前,基本建成“无废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30%以上。到2035年,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五)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构建生态空间格局。基于公园、绿地、河湖水系等生态要素本底,构建“一核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中,“一核”主要位于区域南部,包括水上公园、南翠屏公园在内的生态核心区,该区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尤其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多节点”指其他各类型公园、绿地等城市拓展生态空间及天大湖、南大湖等多个生态景观组成的重要生态节点。
严守重要生态空间。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执法监管、问题整治和保护修复,确保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推进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完善城市绿地体系,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严禁侵占河道、围垦。到2035年,生态空间保持严格管控。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和预测预警,健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机制,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到2025年,完成生物多样性调查,绿化病虫害发生率较2020年下降10%。
(六)加强环境风险防控
以涉危涉重行业企业为重点对象,强化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加强重点环保设备设施安全监管。加强核技术利用安全监管和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确保废旧放射源100%安全收贮。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响应体系,及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落实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完善城镇安全韧性空间和基础设施,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抗灾、应急救灾能力。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健全排水防涝体系,加强易涝积水点整治,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实施“居美、颜美、智美、创美”等四项行动,打造更具南开特色辨识度、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南开,使老百姓住的安心、干的舒心、玩的开心,持续提升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实施居美行动
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公共机构强制分类和整街制片区垃圾分类,促进社区垃圾分类源头准确投放,积极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精品示范街区。优化垃圾回收站点布局,提高回收设施覆盖率和便利性。鼓励垃圾回收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将废品回收站数据纳入台账统计。持续实施“厕所革命”,提升居民百姓如厕环境。实施黑臭水体排查,实现动态清零。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到2027年,全面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链条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加大杨柳飞絮防治力度,通过实施注射抑制药剂等措施减少飞絮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干扰。
积极破解民生关切难题。聚焦居民所盼,加强与城市更新、民心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的统筹衔接,加快全区易涝积水点治理,实施凌奥花园(三期)、锦园里、金庄花园等积水点改造,加大雨污管网疏通、雨污串接混接点改造。完成燃气、供热等管网改造。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太阳能光伏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打通新能源汽车充电“堵”点。优化交通疏导方案,重点缓解商业和文旅区域、校园门前拥堵,推进智慧停车建设,优化区域停车资源配置,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着力解决噪声、油烟、恶臭等污染问题,深度融合社会生活噪声整治与社区网格化管理,对敏感居民集中区夜间施工、社会噪声、交通噪声等实施重点管控,持续开展安静小区创建,依法查处餐饮服务项目油烟超标排放问题,对新建垃圾中转站配套密闭负压收集和除臭设施,逐步推进居民区底商垃圾中转站搬迁。到2025年,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以上。
(二)实施颜美行动
开展城市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深挖绿化潜力,充分利用废弃地、边角地等见缝插绿,最大限度增加绿地面积。探索零散地块口袋公园建设的可行性,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新建一批口袋公园等群众身边增绿项目,力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长。进一步提升南翠屏公园、水上公园、长虹公园等公园品质,提升改造一批城市“口袋”公园,打造推窗见绿、舒适宜人的城市景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精细化养护管理。
持续提升特色历史文化景观。以古文化街和鼓楼地区为核心,以打造“中国北方运河文化旅游休闲区、老城厢开放式博物馆、河海津韵主题沉浸街区”为目标,增加街区绿化环境,提升沿街店招氛围、增加沿线夜景照明等,推进景观提升、风貌整治、业态升级,以多种方式向游客讲好南开故事,提升城市文化“颜值”。以大运河文化传承利用及满足居民休闲娱乐为目标,结合运河独特文化,持续完善沿河文化景观设计、改造提升,打造大运河南开段特色景观空间。以营造喜庆气氛、带动文旅产业及夜间经济发展为目标,打造海河沿线、奥体中心及重要街景的靓丽夜景。
(三)实施智美行动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健身(运动)、智慧平安社区、智慧应急管理,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和舒适的城市生活体验,打造环境宜居、功能完善、活力迸发的智慧绿色城区样板。
(四)实施创美行动
按照天津市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美丽园区、美丽社区、美丽机关、美丽企事业单位、美丽学校等美丽细胞建设行动,推动以基层小美,实现全域大美。充分发挥绿色生活典型引领作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到2035年,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以做实“文化强区”为牵引,深入挖掘特色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化故事,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一)培育弘扬特色生态文化
深入挖掘生态文化资源。挖掘、继承、弘扬、创新老城文化、妈祖文化、漕运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生态内涵,以老城厢历史文化街区、古文化街历史文化街区、海河历史文化街区(南开部分等)建设及活化利用为载体,以文化传承、文化资源保护及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以鼓楼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引领,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根脉,在发展文旅、文创产业中突出生态链与文化产业链的衔接、转化,在弘扬与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逐步形成具有南开特色的生态文化主题。充分发挥“三岔河口”资源集聚优势,积极挖掘海河生态附加值,依托科技元素、数字赋能、智慧升级等手段为老城厢注入绿色新动能,培育“生态+商旅文融合”的创新型业态,实现自然生态资源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多向转化。
积极打造生态文化品牌。鼓励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积极创作生态文明建设题材的文学作品,通过不同文艺、文化形式展示生态保护建设成果,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打造南开生态文化品牌。到2027年,至少推出1部生态文学作品。
(二)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好“两微一端”、抖音平台等新媒体矩阵,依托“和美南开”公众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等各类宣传阵地,积极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传播,积极宣传美丽南开建设。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围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全国生态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开展主题宣传,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科普。扩展生态文明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和志愿服务,进一步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不断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
加强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将生态文明等相关课程纳入区委党校主体班次,以“关键少数”促“绝大多数”,引导全区党员领导干部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以讲好南开故事、弘扬特色生态文化为着力点,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宣传美丽南开建设生动实践。
(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全面推进“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深化垃圾分类精品公共机构和居民社区建设。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办公、绿色旅游。倡导绿色交通和低碳出行,优化地铁站、公交站、医院、学校及居民区周边区域共享单车停车位设置,持续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公众文明交通习惯,到2027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7%左右,2035年力争达到85%以上。
持续推进绿色消费。结合全国生态日、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加大绿色消费宣传力度,大力营造绿色消费氛围。围绕“商贸兴区”,以绿色低碳为引擎,推动消费绿色转型升级,以鲁能城全市“首批低碳应用场景”为示范,聚焦重点消费领域,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打造绿色消费新模式。积极发展二手商品流通市场,推动绿色产品认证。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加快推进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重点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零碳建筑试点,率先在政府投资项目、高星级绿色建筑等项目中应用。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持续推动星级绿色建筑建设,鼓励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公共建筑、2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10万平方米(含)以上的住宅小区率先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持续推动既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低碳改造,鼓励医院、学校、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建筑,率先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项目中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力争创建绿色建材应用试点。到2025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保持100%。
(四)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
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作用,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锚定“创新南开”定位,积极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探索运用碳普惠等模式,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每年开展“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程度”问卷调查,到2025年达到90%以上;到2035年,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持续增强。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牵引,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目标责任,综合运用监管、法治、政策、市场、科技等手段,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目标责任体系
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的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区、街道主要领导干部离任时,及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审计。严格落实天津市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相关党委、政府有关领导成员实施严格追责,终身追责。全面落实中央及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针对督察发现问题,严肃追责问责,做好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按计划完成整改任务。
(二)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监管体系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作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相关要求的,依法不予审批。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立足中心城区区情,创新南开工作模式,将环境执法与损害赔偿有机结合,探索多样化赔偿方式。严格落实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政府主动公开生态环境信息和企业依法披露环境信息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00%。
(三)强化法治保障
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司法、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的沟通协作,继续设立公安驻生态环境部门工作组联合查处侦办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生态环境、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机制。鼓励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案件侦办。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管理,把严查严治贯穿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杜绝执法不严、惩处不到位。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专项执法,聚焦扬尘污染、油烟异味、噪声扰民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大执法及专项整治力度。
(四)强化政策引领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资金筹措力度,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技术研发推广、基础能力建设和重点工程实施。贯彻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积极采购环保产品,节能、节水产品。优先安排相关资金用于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落实资源环境财税政策,不断扩大绿色税收规模。立足区情,适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聚焦天开园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驻区银行研发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设立绿色专营机构,持续深化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南部“山”“水”优势,积极拓展绿色金融渠道,谋划EOD等生态工程项目。
(五)强化市场配置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聚焦历史文化街区、都市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及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以鼓楼街为载体,探索一条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六)强化科技支撑
立足“创新南开”建设,做实“科教立区”文章,发挥天南大及科研院所驻区优势,以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为契机,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节能减排降碳等绿色技术,转化一批绿色科技成果,培养一批绿色科技人才,培育一批绿色新质生产力,以绿色科技创新助力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利用大学科技园、“物质绿色制造与创造”海河实验室、新能源电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等区内平台串联双碳领域校企资源,推动校企开展双碳技术联合攻关。积极推动海河实验室与中石化北化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科技园等单位或园区合作设立联合攻关项目,积极引导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和创新攻关。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城市管理、环境治理、科技创新。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立足南开实际,充分衔接今后一段时期“美丽南开”建设方向,共规划了8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预计投资金额217.9亿元,资金主要来源于区级财政、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等,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
其中,城市更新项目共2项,投资额预计209.54亿元,占总投资96%,重点涉及老旧房屋老旧小区更新、存量楼宇改造、老旧工业转型升级、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及补齐公服配套等,通过全方位的城市更新,以片带面,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详见附表)
南开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协调解决重点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做好组织协调、任务分解、监督评估等工作。各部门、街道形成工作合力,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建设指标,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良性推进机制。
(二)强化任务落实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目标任务、工程项目,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并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将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重点任务等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各街道,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落地。
(三)强化监督评估
每年3月中旬前各部门根据职责自评上一年度规划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及建设指标完成情况,编制建设指标“一标一档”,并报送至生态环保委办公室。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年度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及出现指标未完成等问题的,视情况给予通报表扬或批评。
(四)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积极争取中央和天津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项目支持,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申请验收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全力做好2025年申请示范区验收的资金保障。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内容 |
实施年限 |
投资概算 (万元) |
资金来源 |
责任部门 |
1 |
西营门片区城市更新项目 |
涉及民生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公共配套补足、海绵城市及基础设施完善等,规划总人口5.4万人,总建筑面积约189.6万平方米。采用“以心焕新+”理念,形成“基础强、交通畅、环境美、服务全、技术优、文化亮”六大城市更新亮点,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备、停车功能完善、优美环境营造、公服配套齐全、智慧城市建设、文明城区创建的新社区。 |
2023-2025年 |
1177047 |
资本金、银行贷款 |
区住建委 |
2 |
天拖片区城市更新项目 |
民生改善和产业导入双向切入,围绕宜居城市提升、生态建设提升、安全韧性提升、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功能提升五大更新板块,开展完整社区提升、老旧房屋改造、公共服务补短板、蓝绿空间提升、建筑领域双碳、交通出行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市容环境提升、传统商圈复兴、科创学圈培育等更新行动,建成人居环境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以产业导入为抓手、以配套完善为基础、打造生活便利,生态宜居,服务完善,产业繁荣的创新创业融合发展区。 |
2023-2027年 |
918400 |
资本金、银行贷款 |
区住建委 |
3 |
天津市南开区低碳智慧供热节能改造一期工程 |
供热系统优化改造、热网智能监控平台建设、室温采集远传系统建设、配套老旧小区热力管网改造及部分锅炉燃烧器低氮改造五部分。 |
2023-2025年 |
12657 |
政府专项债 |
区城管委牵头,天津市宏源热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实施 |
4 |
天津市津房热能有限公司(西湖村供热站)热泵余热回收项目 |
通过工艺改造,使得原燃气热水锅炉可产生高温热水,驱动热泵机组的运行,吸收烟气中的余热,使得排烟温度降低至30°C以下,节省天然气的同时降低区域污染排放。 |
2024-2025年 |
2000 |
企业自筹 |
天津市津房热能有限公司 |
5 |
南开区河道综合生态修复工程 |
津河旁路生态湿地系统、卫津河盲肠段活水循环系统、河道本体自净系统工程、入河面源污染截留系统、区域水环境及生态多样性智慧监控系统 |
中央资金落实后启动实施 |
14000 |
中央环保专项资金、区配套资金 |
区生态环境局 |
6 |
南开区排水排涝能力提升工程 |
排水混接点改造429处,积水点改造892处,新建地道涵洞防汛监测及应急调度平台,仁爱河清淤、循环泵站河底水管设施维修。 |
2024年起 |
34966 |
区财政资金 |
区住房和市政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
7 |
碳普惠废旧物资智能化回收项目 |
以社区、商业区、厂区、景区等场所为主要场景,合理布局标准化、规范化的废旧物资智能回收箱,形成多领域、广覆盖的废旧物资回收基础网络,便利生活源废旧物资源头交投。智能回收箱具备智能化回收、监测称重和碳币奖励功能,居民投放废旧物资可获得碳币作为奖励,碳币既可以在配置投放的智能饮用水兑换机、洗衣液兑换机进行兑换,与已达成协议周边社区商圈内商户消费使用,激励居民参与交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项目可应用“互联网+回收”模式,发展废旧物资网络回收平台,运用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移动互联网媒介,实现网上预约、上门回收,推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
2022-2025年 |
20000 |
企业自筹 |
天津易物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8 |
绿色消费项目 |
推广大悦城“赶海市集”、鲁能城“循环造物节”等绿色消费特色活动经验,组织辖区内具备条件的商业综合体先行先试,打造绿色商场,增加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供给,推行“光盘行动”,增加绿电使用,引领绿色消费低碳转型升级。 |
2024-2030年 |
50 |
企业自筹 |
区商务局牵头各商业综合体 |
合计 |
2179120 |
主办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