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南开区位于天津市区西南部,境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9°3'35"—39°8'3",东经117°6'8"—117°11'16",分别与河北区、和平区、河西区、红桥区、西青区5个区毗邻。区境东临海河,与河北区相望;沿荣吉大街、兴安路、南马路至南门外大街、卫津路和卫津南路分别与和平区、河西区接壤;西、南至密云路、芥园西道、华苑西路、陈塘庄支线与西青区相连;北抵通北路、北马路、沿西马路至西关大街、津河、南运河与红桥区毗邻。辖区面积41.43平方千米。
【地形气候】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米左右。东、北隅有海河、卫津河、南运河环绕,中部有墙子河、红旗河,南北流向;复康河横贯红旗河、卫津河之间;南部洼淀池塘较多。气候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冷暖多变;夏季温高湿重,雨热共济;秋季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受季风环流的支配,夏季主要受西太平洋亚热带高压影响,多偏东南风;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多偏西北风;春秋两季盛行西南风。
【区划设置】 2024年,南开区建有12个街道,17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街道分别为鼓楼街道、兴南街道、广开街道、长虹街道、向阳路街道、嘉陵道街道、万兴街道、学府街道、水上公园街道、王顶堤街道、体育中心街道、华苑街道。
【建置沿革】 南开区域历史渊源久远,元代大批漕粮经由三岔河口转运入京。元泰定三年(1326),在境内东北部建天妃宫,此地称为“百货交集”之重镇。明永乐二年(1404)始,设卫筑城,境内居民增多。到清代漕运、盐业、屯田等日渐繁荣,商业、金融业逐渐发展,人口剧增,多来自安徽、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从明至清,逐渐成为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28年,该地隶属天津特别市一、二区和天津县。1947年8月,天津市将第七区的部分辖域划出,增设第十一区,此乃南开区置区之始,面积26.57平方千米。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仍沿袭原行政区划。1952年更名为第七区。1956年1月定名为南开区。
【人口民族】 全区出生人口2771人。截至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6.61万人,比上一年增加0.18万人。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以及壮、黎、土、土家、锡伯、俄罗斯等45个少数民族,3.5万余人。
【文物古迹】 南开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全区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3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未核定等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天后宫,原名天妃宫,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历史建筑,亦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作为中国北方妈祖文化研究中心,与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合称中国“妈祖三大庙”。鼓楼,是老城里的标志,为“天津卫•三宗宝”之首,初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几经拆建,现存鼓楼建于2001年,新鼓楼延续了明清建筑风格,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完美融合,成为天津市地标建筑之一。南开大学思源堂,始建于1923年,1937年遭日本侵略军轰炸受损严重,1946年重修,是经日军轰炸后南开大学唯一幸存的建筑,见证了南开大学的百年沧桑和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史。南开学校旧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人为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是天津最早的私立中学,1913-1917年,周恩来总理曾在此就读。广东会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建成,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北方与岭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清代会馆建筑,以功能完整的建筑格局、精巧别致的内部造型吸引众多历史知名人物驻足于此。李纯祠堂(庄王府),建于1914年~1924年,古建群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以三进院落构成,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近代仿古建筑群,部分建筑为原庄王府建筑拆除编号后异地重建而成。此外,区内还有文庙、基督教仓门口教堂、基督教青年会、玉皇阁、城隍庙、问津书院、通庆里、官银号等重点文物古迹和历史遗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开区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织汇聚的文化大区,集中了中心城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资源。南开区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天津皇会、天津“泥人张”、天津“风筝魏”、津沽脏腑推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项:元升茶楼、津门蔡氏贡掸制作技艺、刘海空竹制作技艺、天津妈祖文化信仰、孙氏岐黄针法、“乐器张”古琴制作技艺、五行通臂拳、群英武学社重刀武术、京剧连台本戏、厚德门祛腐生肌膏传统熬制法、金派梅花大鼓、武氏郝为真开合太极拳、粉蜡笺纸制作技艺、动偶钟手工制作技艺、海南黄花梨家具宫廷手工制作技艺、津派刻瓷手工制作技艺、南门西乐胜老高跷会、津派传统蜡雕手工制作技艺、宫前中幡、苏氏透骨熏蒸、李氏胡琴制作技艺、抽纱技艺、联升斋刺绣;此外,还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