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开区建设短期避难场所——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项目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
一、《实施方案》的起草背景和依据是什么?
答:为提高南开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突发灾害损失,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依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范》(GB21734-2008)、《应急避难场所 分级及分类》(GB/T 44013-2024)、《应急避难场所 标志》(GB/T 44014-2024)等规范要求,结合我区工作实际,起草制定了《南开区建设短期避难场所——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经过征求教育、消防、万兴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意见建议并达成一致,后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区政府办公室文件形式印发全区,正式施行。
二、《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实施方案》明确了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原则、规范性引用文件和建设要求四部分内容。一是建设的目标任务。占地面积约23亩,规划有效避难面积14050平方米(室外9200平方米,室内4850平方米),可供4000人疏散避险(室外2600人,室内1400人)。二是建设原则。均衡布局,就近安排;因地制宜,安全便捷;平灾结合,综合利用。三是规范性引用文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范》《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等。四是建设要求。涵盖应急管理区、应急宿住区、应急物资储备区等具体要求。此外,还涉及应急培训及演练、避难场所管理制度等内容。
三、《实施方案》的建设重点是什么?
答:在短期避难场所的建设过程中,结合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实际情况,合理划定应急功能区、完善应急设施、储备应急物资设备。重点建设应急管理区、应急宿住区、应急物资储备区、应急医疗卫生区、应急集散区、应急保障车辆停车场、防疫隔离区、清洁盥洗区、餐饮服务区、垃圾储运区共10个区域。
四、《实施方案》中的关键词解释
1.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时紧急疏散及临时安置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