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是基层工作的中坚力量,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承接上级任务、化解群众矛盾、组织社区活动、关注居民生活,活跃在为人民服务的前沿阵地,是社区“最后一米”的践行者。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应引起有关部门足够关注。
一、存在问题
(一)服务意识尚需加强
社区工作需要广泛性。社区工作者直面广大居民,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必备素质,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经调研发现,当前社区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强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处理居民反映问题较多,主动发现问题较少;面向各类弱势群体开展工作较多,面向一般群众开展工作较少;处理容易解决的问题较多。处理较为棘手的问题较少等。
(二)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社区工作需要综合性。为民服务没有死角,作为社区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向着“全科社工”的最终目标不断提升,掌握社区工作的各项职能,为居民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当前,部分社区工作者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理论学习不到位、统筹协调能力不强、业务水平不扎实、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彻底。
(三)专业素质存在短板
社区工作需要专业性。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各类政策的执行与审批,都需要过硬的业务素质。然而,通过调研发现,部分社区工作者在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时,并未表现出应有的专业素质,时有未知、迟疑、把握不准需请示等情况发生。可以看出当前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在专业素质上存在短板,导致为民服务的质量大打折扣。
(四)用人机制面临困境
社区工作需要持续性。当前,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很多年轻社区工作者将社区工作岗位当作进一步发展的跳板。各街道社工之间横向流动不充分致使各街社工队伍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积极向上的活力与爱岗敬业的热情不足。更兼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与手段,难以调动社工参与各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导致离职率较高,人才流失严重。
二、意见建议
(一)增强服务意识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各项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轴心作用,不断提升社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发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带头做好本职工作,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激发社区活力。
二是涵养为民情怀。鼓励社区工作者通过实际工作提升自我综合能力,以饱满乐观的工作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不断提高工作标准的阶梯,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
(二)提高综合能力
一是完善准入制度。规范“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建设,将基层解决不了但居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移交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具体处理解决。合理安排督导、检查、考核,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以偏概全,以虚充实。
二是推动多元共治。充分落实“五位一体”议事决策制度,注重参与及开展公益创投大赛,深入探索为民服务项目,接纳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利用好各方资源与力量参与社区建设,不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巩固专业素质
一是及时对表对标。时刻与业务上级部门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与同步性,确保同一问题在不同地方只有唯一解释。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工作,在处理疑难问题之后要举一反三,及时研判,将可能发生的问题与产生的疑问列成清单,想在居民前面,走在问题前面。
二是加强培训力度。借助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资源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提升社工处理纠纷、疑难问题的能力。鼓励社区工作者考取心理咨询师、会计资格证、社会工作师等能够带动社区工作正向开展的相关资格与证书,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
三是避免服务缺位。推行AB岗制度,合理安排轮休、年假,实现各项工作有两名及以上社工能够熟知并操作,确保至少一人在岗、有人落实。社工离职须做好交接手续,做好前后任工作衔接,贯彻服务群众的连续性与延续性。
(四)完善用人机制
一是注重人文关怀。充分考虑社工身体健康、工作能力、家庭负担等情况,结合各自的性格与优缺点等因素,进一步优化人岗匹配度,在确保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包保处科级领导及社区党委书记要及时发现异种情绪,通过谈话、慰问、提高关注度等方式了解情况,营造温暖如春的社区文化。
二是拓宽晋升渠道。对工作业绩突出、政治品德优秀、群众口碑较好的社工通过招考、选拔、晋升等途径吸纳到体制中,充实街道干部力量。日常注重社区党委书记、副书记及副主任的后备力量培养,在各项考核中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坚持量化指标和民主评议,通过多渠道综合评价确定等次。制定更为符合当前社区工作实际的评优、警示教育等综合性管理制度。
三是激发岗位活力。树立正确选人用人观念,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通过社区与社区及街与街之间的轮岗交流来激发岗位活力,充分利用新媒体营造社区工作者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通过积极培育和宣传先进典型等关心、爱护人才的具体行动来促进广大社区工作者努力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