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承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网络信息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青年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志愿者们具有最鲜活、最积极的力量,青年们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为创建文明城区贡献青春力量,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利用好平台,打造一只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提出新问题。
一、调研过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较2021年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
通过上面数据和当前新媒体发展的情况,本次调研通过交流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广泛开展,参加调研的青年100余人,使用的志愿新媒体平台多为,志愿汇APP及天津志愿服务网,共青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客观看待新媒体,认清新媒体快速、便捷、低成本、海量化等优势,从观念上接纳新媒体,以服务青年为本,以新媒体为载体,利用好新媒体平台,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志愿活动,吸引青年积极参与,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精彩风貌。
二、志愿类型
以本单位为例,目前已经举办的志愿活动大致分为三大类。
一是社会公共志愿服务。比如在疫情发生以来,在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当中都有志愿者积极参与,包括在接种疫苗、核酸检测筛查等志愿工作里都有青年志愿者参与的身影,在这过程中青年志愿者负责景点出入口检查健康码、扫码测温、疏通人群、提醒群众戴好口罩、帮助群众填写核酸筛查信息登记等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攻坚克难当中。
二是社区便民志愿服务。从群众生活切实所需的角度出发,团区委将关注点聚焦在群众实际需求上,着眼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开展义务理发、金融宣讲、健康义诊、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便利。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入手,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实事。
三是社会公益宣讲志愿服务。在全区持续推进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参与以公益宣讲、知识讲座、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志愿服务。包括在安全知识、消防安全、天然气使用等方面通过公益讲座的形式进行讲解;在禁毒、普法教育及法律援助等方面进行宣传与援助,引导社区居民学习包括民法典、权益保护、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树立起法治意识,学法遵法,利用合法途径保护自身权益,并且志愿者长期在社区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讲堂,形成长效机制,在保护青少年权益、预防违法犯罪等方面形成良好效果。
三、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有效实现志愿服务作用
一是利用好网络线上志愿平台。在志愿服务APP或网站上发布志愿招募要求,搭建好沟通桥梁,更好进行精准志愿服务。准确找到相适应的志愿人群,精准对接,更好地组建起本活动需要的志愿者,如组建外语专业志愿者、开展课外服务志愿者、法律相关志愿者,按照招募时需求不同组建志愿队伍,活动完成后吸纳进本领域志愿队伍,对后续不同领域志愿者更好地进行培养与服务。
二是构建线上志愿模式新服务。线上志愿服务更加便捷,因为线上沟通的便捷性,不仅对于后续开展线上志愿服务更加的便捷,同时提出了线上志愿的新方法,对于一些空间地点受限制的问题,线上志愿服务能解决部分问题,如课后小课堂、以及贫困地区小孩开展的课堂服务指导,都有着一定帮助。如在疫情期间与多家医院沟通联系,组织搭建了“医护人员+志愿者”模式,实现了一对一联系,更加精准有针对性地进行志愿服务,为医务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为防护疫情提供支持。医务人员可随时在群内发布需求信息,志愿者将根据需求对其进行“一对一”精准服务,畅通医务人员与志愿者的沟通平台,及时解决医务人员的各种需求,实现了精准服务。
三是新媒体平台提高传播效应。在活动结束后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公众号及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对后续活动开展后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通过榜样的力量,吸引青年今后更加积极参与。
四、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开展好志愿服务。善于利用好志愿平台,精准志愿服务。利用好招募需求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志愿者整体素质。组成志愿者队伍后对其进行志愿服务培训,依托志愿者的优势和专业能力,成立对急救、法律、疫情防控等方面专项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的专业能力,以便能够更加专业的进行志愿服务;也可以通过多次参与志愿服务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志愿者们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具有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二是进一步拓宽招募渠道,吸引志愿者们参与,利用微信公众号、志愿汇、津云等平台发布志愿活动,拓宽招募渠道,让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可以看到相关招募的信息。三是利用新媒体矩阵,扩大传播影响力。树立良好榜样形象,用榜样力量,弘扬好社会良好新风尚,同时做好后续开具志愿服务证明等工作,提升志愿者的社会服务参与感,使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后能够有所收获,形成了良好的循环体系,让志愿者更加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群体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