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不断下移,社区已经成为开展各项社会工作的主要阵地,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主战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社区工作者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维护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工作实践过程中,特别是疫情期间,社区工作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现实存在的不足。因此,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更成为重要课题,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业务精通、服务到位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大力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存在的问题
1.社区工作者力量不足,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我区社会工作者数量虽逐年递增,但也有部分流失,数量仍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社会工作者身兼数职,既要充当网格员又要兼顾条口,很难将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本职工作当中。
2.社工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及专业程度存在差距。社区工作者来源渠道多样、薪酬结构不一,在思维方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观念素质、服务协调能力等方面还有基础差异和发展差异。
3.居民需求多元化对社区工作者带来新挑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需求日益多元化,给社区工作者在落实工作方面不断带来新的任务和挑战。
4.部分社区工作者压力较大,焦虑情绪难以排解。部分社区工作者因任务重存在一定的工作压力,或任务紧急难以及时完成,直接面临社区群众的各种诉求和困难不能及时一一解决等情况,焦虑和紧张无法排解,不利于更好的开展服务工作。
二、建议
1.明确职业内涵,加大社区工作者选拔力度。按照有关“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夯实社会治理基础”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工作者组织,提升社工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明确任职资格条件、职业内涵和管理考核要求、任用方式、待遇保障、资格评定、职业培训和发展等。通过转聘和公开招聘等渠道,定期补充“新鲜血液”,进一步落实社区“网格化”管理,招录专职“网格员”等。
2.强化系统培训,健全社区工作者培训机制。社区工作者大多承担“一人多岗、一岗多能”任务,为此应逐步完善社区工作培训制度,加强分类培训针对性,举办参观交流和学习研讨,依托学习平台提供系列课程和技能培训,邀请专业人士开展政策理论培训等。不断推进社区工作者的再教育再培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并始终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工作要求。
3、强化专业交流,建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借助院校师资力量,建立基地交流方式,引入现代社区理论,拓展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周期和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使培训基地成为提高社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服务意识及水平的摇篮。
4、强化职业发展,完善考核表彰激励机制。完善对社区工作者的表彰,增加社区治理专项表彰,增加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和荣誉感。制定科学考核办法、激励措施和制度,完善社区工作者绩效考评机制。畅通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渠道,落实职业发展规划,完善社区工作者晋升机制,增强社区工作者岗位吸引力。
5、加强对社区工作者关爱,完善心理支持和辅导。应注意加强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和心理压力疏解工作,建立情绪评估和心理辅导工作机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互助支持交流、流动心理健康工作室等专项工作。立足于支持缓解社区工作者焦虑和压力情绪,更好的形成工作效率和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