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变化无穷的跨时代之年。天津市近年来在深入推进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三量”工作。2024年1-4月以来,南开区成功盘活了7.92万平方米的闲置商业载体。今年南开区对5000平方米以上的109座商务楼宇和65座科研(工业)载体进行了信息梳理,发布了招商载体线上数字地图。2024年初,南开区实现产业项目内资到位额15.16亿元,充分体现出南开区在吸引投资和资产盘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尽管如此,南开区在盘活存量资产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低效闲置资产需要进一步摸清底数,加大盘活力度。一方面南开区产业结构和创新升级存在挑战,区内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传统服务业和科技型企业规模偏小,产业聚集不明显,很难形成集群优势。
为进一步助推存量资产的更新改造,最基本的解决思路就是改变生产要素及资源在系统内的分布,调动产权人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方式“腾笼换鸟”。一方面从外部导入,将其与引入增量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及品质的提升。一方面进行内部转化,其次可以良性正向引导,从而实现综合利用与多元化发展。仅就当前南开区存量资产的现状和盘活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并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南开区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包括天大、南大等非常雄厚的高校资源,以及37所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资源要素富集。借由天开园这一高端产业创新创业的全新载体,南开区将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领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探索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南开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构建“产学研用”人工智能综合平台
人工智能已然成为迈向未来社会的阶梯,因此搭建一个产学研用综合交流合作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在对旧有资源进行盘活的同时引入新产业,新业态,针对不同板块设置不同的子平台,最后根据各个板块的各自特点进行整合,形成南开区产学研用人工智能综合平台。有助于发挥南开区科创资源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界转移和转化。
2.创新科技金融服务
充分运用市场化方式创新投融资模式。设计开发针对科技型企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科创企业服务为中心,联合多方资源,形成一个综合型服务体系。通过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创新应用,有效盘活存量资产。
二、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
1.实施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通过提供科技创新奖励和财政补贴,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从而提高存量资产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引入先进技术、提升运营效率等方式,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效盘活存量资产。
2.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对于这个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可以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帮助企业优化现有资产的使用,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帮助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效激活存量资产。
三、综合性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产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克难,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结构性调整,剥离低效或不良资产,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从而有效优化存量资产结构。围绕区域产业链上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攻关,提升整体产业技术水平。
2.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采用支持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上市,有序开展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对所有资产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不同类型资产的风险及回报。
四、优化功能和多业态组合
1.以数字化加速盘活存量资产
企业可以项目为模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招商—运营—财务”一体化建设,实现数字化与智慧化管理,以全面实现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绘制招商管理数字化升级蓝图,助力招商管理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数字标准化管理实现存量资产的加速盘活。
2.构建多层嵌套型价值链体系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将不同尺度的价值链与产业空间相结合,形成“全球—区域—国家—城市群”以及“技术—管理—发散性创新“的多线路模式,多层嵌套型价值链体系。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高效对接。
南开区将全方位激发科创资源的赋能作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存量资产更新改造,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