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日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社区作为城市单元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为了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央和市区委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的民心工程,而作为“美丽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社区”建设被提上的议事日程。
一、什么是“智慧社区”
从字面上说,“智慧社区”就是高度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社会化的生态系统。从广义上讲,“智慧社会”包含三个含义:一是社区管理、运作的智能化;二是全社区内的单位、企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协同化;三是人们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自身内在智慧产生和应用的程度。所以,“智慧社区”建设以物联信息等技术为基础,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特征,构建科学、职能、人本、协调的城市内生系统。
二、“智慧社区”是什么样子的
近几年,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方面,水上公园街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我们在观景里社区正在利用新兴媒体手段搭建社区无线通信网络平台—“微说观景”,该公众平台将社区管理者与每户居民进行无缝网络对接,社区的各种特色便民服务活动被上传到平台上,社区居民不出家门,便可以在网络上享受到社区诸如营养配餐、蔬菜进社区、便民超市进社区等优质服务,感受网络智能带来的便捷和快乐。同时,社区组织专人负责每天将社区内的活动和趣事要闻上传到平台上,居民们可以随时了解到社区发生的新鲜事儿;而社区居民还可以通过“微说观景”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来,建言献计。虽说这只是观景里社区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一个小小的缩影,但是对于未来各个社区在“智慧社区”建设的推动上可谓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那么“智慧社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从实践的角度讲,智慧社区建设应达到三个阶段的成果:
第一阶段,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让社区居民感知到安全、舒适、便利、愉悦,围绕衣食住行、生活七件事:衣、食、住、行、康、乐、养——建设衣食无忧、安全保障、就医健康、交友娱乐、工作学习、出行便利、老有所依的幸福社区。上述观景里社区的事例应该是第一阶段的雏形。
第二阶段,优化人的生活模式,让人们生活得更从容,新模式可以帮助人们节约每天的时间。
第三阶段,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引导人们潜在的智慧、能力,让每个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
区别于传统社区,智慧社区是在于其城市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这一独特而鲜明的特征体现在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两个层面。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应该预先和随时了解居民的需求,主动将精准的信息和服务,通过敏捷的手段推送给需要者;而社区服务的接受者则可以在社区内随时、随地、随需地获取各种服务和提出自己的需求。
三、怎样建设“智慧社区”
1、做好“顶层设计”。智慧社区建设关注的不是一个方面的事情,而是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效益。 它通过对区域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基础环境、商圈、社区生活服务业等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智慧社区必须和政府的信息化资源紧密的结合起来,政府必须将自己的全部资源有效的进行整合,构建出以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的交互、共享平台。当然,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在平台的设计和可操作性上要务实、简便、易懂,使群众能够更快的理解“智慧社区”的真正含义。
2、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建设。通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建设是“智慧社区”的基础。只有通过强大良好的通讯基础设施,为社区提供优质稳定的数据信号,将社区内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信息实现充分计算机化,并社区居民的PC、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终端设备,分享包罗万象的各类信息,才能使社区提供信息服务和网络服务更加完善便捷。
3、强化智能公共服务于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政府本身的职能所在,公共服务智能化是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基本途径。政府的公共服务要通过智能化平台,社会建设模式的创新,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本性,以提升智慧社区的协同效应和精准服务度。因此,智慧社区的布局并不是一开始就面面俱到,而是依据地区的资源与项目的价值进行选择,成熟的领域先启动,项目的成功率、可持续、可积累才是最重要的。
“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和配合,我们将继续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道路上探索实践,不断的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建设高效、智能、便捷的“智慧社区”贡献我们的力量。
(书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