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日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南开区科教资源禀赋突出,“科技南开”建设成效明显,环天南大地区是中国北方创新要素最富集、创新活跃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释放和激发高校院所创新创业活力,辐射带动全区全市乃至更大区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是环天南大知识经济创新圈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更是共创共建美丽学府幸福南开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环天南大知识经济创新圈的战略、目标和定位分析,政协科技委就其特色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构建以科技服务产业为主导、以移动互联网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两大创新产业集群。
一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产业。重点发展研究开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四类优势领域,培育发展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科技金融三大潜力领域,加快科技服务产业辐射带动北方地区创新发展,全面打造天津市科技服务示范区和京津冀科技服务产业聚集区。
二是培育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以“移动应用”为核心,加速布局“互联网+”新兴业态,培育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工业大数据”四大领域,打造北方地区移动互联网产业高地。
(二)营造特色政策环境
紧紧把握高校院所活力释放这个主题,利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开园这个契机,着力推动政策先行先试。
鼓励环天南大知识经济创新圈内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携科技成果领办创办企业,探索个税和企业税收奖励政策,提供办公场地和立项资金支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支持各种类型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高校院所将职务发明成果转化、转让实现收益后,以多种形式对发明人及其团队进行激励,并探索税收奖励机制;对于一定期限内未实现转化的职务专利发明成果,鼓励成果完成人或团队享受成果处置权,并探索专项资金支持机制。
(三)搭建特色服务平台
搭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和大型仪器共用共享两大平台,促进创新圈内各类要素有效整合和自由流动。
积极对接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南开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紧紧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搭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平台,助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定期举办各类科技成果对接和交易活动、新产品发布会、企业家沙龙、资本对接等活动;搭建南开大型仪器共用共享平台,出台相关扶植政策,对大型贵重仪器的提供方和使用方给予资金补贴。
(四)打造特色发展空间
推动载体和重点片区建设,实现空间和产业双升级,重点建设南开创新创业十字街区和新鞍山西道环青年湖创业生态区。
由大学道和科研西路围合而成的十字街区,具有城市核心地段、交通配套便利、比邻全国名校、科研院所集聚、创业氛围浓厚、发展空间巨大的核心优势,特别是大学道两侧沿线,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已经从多点串成了一条线。因此,大力推动科研西路沿线老旧楼宇提升改造、新建楼宇投入使用,是当前环天南大地区建设的首要工作;深化新鞍山西道空间布局规划和业态升级方案,积极推动鞍山西道沿线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打破高校围墙,建设一批智能便捷、设施完备的中高端写字楼、总部楼宇、商务酒店、会议中心,打造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高端科技总部聚集区。
(五)设立特色审批通道
尝试建立特色审批通道,切实保障创新圈内各类重点项目尽快启动、落地和实施。
对环天南大知识经济创新圈内各类项目,包括招商项目和建设项目,特别是列入市级计划的重点项目,要尝试设立特色审批通道,建立项目统筹机制,行政审批部门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做好全方位服务。针对重点项目遇到的难题,建立区领导督办制度,确保项目如期进行。
(六)构建特色协同发展格局
推动环天南大知识经济创新圈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开放链接,塑造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是与天津滨海高新区在产业对接、项目承接、科技金融、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二是与北京中关村开展深度合作,借重首都资源,积极推动双方创新创业要素自由流动;三是链接京津冀地区科技服务产业与移动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人物,形成以创新发展战略联盟为依托的开放式跨区域产学研创新合作新模式。
(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