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经济创新发展是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主题,涵盖着经济领域多个方面。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国家及各部委支持智慧城市行业相关政策连续出台,“智慧城市”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全国有500多个城市及地区正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落地,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初稿编制已经完成,预计到2020年,将初步建成“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的“智慧天津”。我市津南新区、生态城、武清区、河西区、滨海高新技术开发区京津合作示范区、静海县六个区更是被住建部列入建设试点。和平区在2012年启动“智慧和平”项目建设,近三年已取得较突出的阶段性项目成果。我区也于2015年与天津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科技南开·智慧南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迈入了“智慧”进程。为加快我区智慧社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统筹规划,明确思路。智慧南开建设应结合我市“智慧天津”方案整体规划和南开自身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一种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的社会管理创新。智慧南开建设须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明确方向,重点突出,不做无用功和重复劳动,在规划阶段做好未来与“智慧天津”系统的对接准备。
2、智慧城市,社区为本。智慧社区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关键内容之一,即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智慧南开,即是南开这个大社区的前瞻规划,又是南开区12个街道172个居委会的智能升级。政府加大对智能社区建设的力度,树立社区为本思维,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点带面逐渐实现南开区域全社区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建设。
3、政府引导,市场运营。智慧社区运营模式有:“政府运营”、“企业运营”和“政府引导,市场运营”三种。 “政府运营”模式是由政府直接投资,造成财政压力重、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企业投资运营”模式,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无公信力、竞争无序等问题。而“政府引导,市场运营”模式弥补了上述两种模式之不足,则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良性竞争,同时兼顾了政府统筹。建议南开区最大可能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营”模式,包括基础设施与建筑环境、小区管理服务、便民服务和主题社区等领域的绝大部分应用,可通过“特许经营权”模式实现企业参与建设,政府参与监督。
4、智慧大计,平台先行。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社区的支撑平台,是以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为基础,利用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府及社会资源整合的集成平台,该平台可为社区治理和服务项目提供标准化的接口,并集社区政务、公共服务、商业及生活资讯等多钟功能为一体。智慧南开的建设思想都将在这一平台实现落地,加快平台一期建设是各项工作重中之重,有了平台就有了中枢神经,各种创意和功能才能落地生根。建议区政府参考兄弟区案例,采用公开招投标,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由专业企业完成这一平台的开发建设。
5、以人为本,民生导向。把实现社区居民的利益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民最迫切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把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重要考核标准,确保智慧社区建设不偏离服务于民的根本目标。如通过智慧社区系统中的电梯控制系统,与政府安检或质检部门联动起来,杜绝随着电梯老化带来的安全事故;把小区的对讲和门禁系统以及社区一卡通技术中集成的人脸视别技术、身份证视别技术采集的数据,与政府的公安系统进行对接;将智慧社区的居民健康大数据通过智能家居系统、社区养老系统,与城市医疗系统对接将医疗保健资源落地到社区,这些举措将会成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性指标。
6、智慧工程,成功汇智。作为“科技南开”,我区拥有大量科技型企业,智慧南开建设本身可作为一项专项政务,政府应给于产业支持,多组织开展政府性质的产业交流和对话、智慧社区主题论坛等活动,推进智慧社区形成产业链发展及产业链的升级。可成立分管部门参与关注、挑选以及审核评估一些优秀的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相关科技企业,帮助企业开发科研产品(如电梯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养老看护系统)成为行业安全标准,促进其产品面向市场推广,帮助这类企业对接政府资源,并给于银行融资、税收及多方面的补贴或奖励。
(书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