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议政建言
九三学社南开区委员会:深化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形成多元化卫生服务模式
来源:      时间:2016-01-11 14:55:01

(2016年1月6日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

  当前,我国正以“民生优先”为导向,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区作为城镇的最基层组织,其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与深化,不仅能大大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服务效率,而且在控制医疗费用增加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方面亦将卓有成效;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在世界众多国家经过几十年摸索研究已成为较为理想的基层卫生服务模式。

  然而在我国,目前依旧存在“看病难、看病贵,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因此大力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形成多元化卫生服务模式,可以作为推进初级卫生保健,实现双向转诊制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从而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一、我国基层卫生服务现状及问题

  目前全国基层医院的总数已达5万余所,担负着全国2/3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但是基层医院与大型综合医院之间,以及不同基层医院之间的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差距很大。

  1.社区医疗机构服务功能:(1)社区医院、卫生服务站医疗设备短缺、陈旧,难以为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这一点在乡镇及以下的卫生基层单位尤为明显。(2)社区医护人员人数偏少,素质有待提高。按照国际标准,每名全科医生为2000-3000人提供医疗服务,城市5亿人口至少需16万名全科医生。而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无法满足居民对于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而这种医生的紧缺也造成社区医院人员素质偏低,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3)医疗服务项目少,药物品种不全。对各种常见小病和慢性病(如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长期用药无法保障;对已经确诊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进行日常的输液、按摩、理疗、康复等治疗设备、手段、专业人员配置不足。

  2.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完善。(1)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广大居民的参与意识不足。社会各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识不强以及社区医疗机构吸纳民间资本能力不足,都造成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难以长久有效而持续地进行。(2)社区医疗机构管理存在漏洞。由于规章制度管理的缺失,造成医疗秩序混乱和医疗服务水平低下,同时一些江湖游医、黑诊所租住社区医疗场所的情况,也影响了社区医疗机构的形象和声誉,使居民对社区医院产生了一些负面的看法。(3)医疗转诊制度没有很好的确立,社区首诊制度、社区与大型医院双向转诊制度无法顺畅运行。居民患病后,由于对社区医院的不信任,无论何种疾病都去大型医院就医,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及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被浪费。就一项调查报告统计,让百姓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大部分还是医疗水平和设施不如大型医院。这也是短期内,在社区医疗水平没有达到广大群众认可的情况下,百姓还无法十分信任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一个原因。

  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经费短缺。(1)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而由于政府拨给社区医疗机构的资金有限,且资金投向仅限于医疗设备的设置,这也直接影响着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医疗水平以及社区医院以后的发展。(2)目前许多拥有高素质高学历的医护人员,由于自身的个人发展以及今后的待遇问题,也不愿意到基层社区医院来工作。(3)由于每月医保的定额问题,造成居民在社区医院取慢性病的长期用药时,没有保障。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1)社区医疗机构无法吸引需要的人才导致工作人员匮乏,难以提高服务品质,同时对一些疑难病症的第一处理也无法做到准确及时。(2)医疗机构、医学院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全科医生的不重视,造成目前全科医生的教育与培训进展缓慢,医生素质亟待提高。

  3.政府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认识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系统工程,是公共卫生安全网的重要屏障,它所承载的预防、防疫、治疗、妇幼保健、卫生教育、社保以及药品生产流通等多方面内容,但目前主要是靠卫生部门独自支撑,其政策的执行力往往欠缺。另外,对于改变居民“治病就要去大医院”、“有病才看”、缺乏预防和保健意识等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就医观念,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和实际措施也远远不够,同时某些“江湖术士”和游医的干扰,也严重影响了社区医疗卫生活动的开展和宣传。

  三、关于深化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功能的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需给出详尽、可行、科学的长远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是一项长远而惠及大众的事业,其中所遇到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应该由相关专家,相关权威部门发布科学的可行的纲领性规划。从而避免某些地方的“拍脑门”政策的出现。

  2.增加资金支持,扩大资金来源。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资金的缺乏问题上,由政府主导,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发展,根据社区医疗服务的人口数量和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补贴;并可扩大国内外的捐赠渠道。

  3. 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流动性,调动社区医生积极性。(1)高等医学院校应该把全科医生的教育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长远规划以配合社区医院发展的需要。(2)大型医院与社区医院进行结对子双向人才流动,定期派医生支援社区,为社区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在病人的双向转诊过程中,让社区医院的医生参与到病人的治疗当中,从中得到医疗经验,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同时,在该病人恢复期后,社区医院医生的全程跟进,更能够全面了解病人情况,给患者以最好的治疗和预后。(3)将富有经验的退休老医生返聘至社区医院,不仅能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也使年轻医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4.进步一完善社区首诊制度和社区双向转诊制度。让患者小病在基层医院,大病或疑难杂症时由社区医院向大型医院进行转诊,以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诊减轻医疗经济负担。

  5.提高社区医生的个人收入,改进职称晋升评判标准。中国医疗投入的总体不足,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使本应成为患者就医首选的社区医院无法留住全科医生,无法实现最初医改设定的“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已经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其中对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待遇发放给出明确的指示,因此作为执行部门应着力于如何将其顺利实施,使全科医生具有较好的待遇收入和明确的职业发展上升空间,让社区医院成为有吸引力的工作平台,才能引进并留住人才,形成稳定的医学人才梯队,进而全面提升社区医疗水平。

  6.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质量和范围。(1)在政府的资金配置、人员配置的支持下,提供对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如输液、理疗、按摩等。建立健康档案,做到对辖区内的病患心中有数。(2)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的自身优势,推行多样化服务,在预防、保健服务方面宣传改变居民意识,享受到家庭医生、健康咨询、个人健康顾问等医疗保健服务。

  7.尽早完成基本药物目录统一化,保证常见病和慢性病长期药物的质量与供给。为鼓励小病进社区,公共财政已加大了基层医院的补助力度,实行药品零差价,但同时,由于大医院的用药范围和社区医院的基本药物目录不同,造成大小医院药品资源的不统一。社区医院的药品种类较少,甚至还经常有药物供给不足的情况出现。当前百姓对社区医院反映最多最大的问题就是慢性病用药供给不足。对已经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长期不变的常用药,应在双向转诊的基础上,由社区医院保证所辖居民的长期供给,从而改善一大批慢性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书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