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我市与北京、西安和具有名川大山的地区相比,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城市的靓点和特点确有不足。然而近期产生的巨大影响的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历史纪录片“五大道”,充分说明我们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才能增加我市我区影响力、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活力。南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南开区以老城厢鼓楼为核心,聚集了文庙、广东会馆、基督教仓门口堂、天后宫、玉皇阁等十几处历史文化场所。因此提升创建文明城区水平,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有:
1.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缺乏保护
近年城市建设改造多,保护利用少。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被一拆了之,建高楼、阔马路、“商贸娱乐餐饮一体化”的大型建筑,城市同质化现象突出。如南开区的老城里、鼓楼、天津市第一座小学城隍庙小学;海河边的老码头、渡口;水上公园的竹亭、九曲桥、二龙壁;具有老工业城市代表性的自行车厂、棉纺厂、钢铁厂,发电厂……等等相继在改造建设中消失,市区中百年古建寥寥无几,百年古树也仅余数十株。而新建的“仿古建筑”、“欧式建筑”等则缺少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内涵,如新鼓楼、五号院等都失去了原有时代建筑特质。
2.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规划利用滞后
现在我们虽然开始对天津的历史建筑注意了保留,但限于经费、技术的原因对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规划利用滞后;比如南开区中的天拖的旧厂区,已经拆迁,它们曾经是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典型标志;即将迁出的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还有老北站等资源,都需要我们珍惜。人民群众对这些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历史遗留资源今后的命运充满期待和关注,盼望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以便使其展现历史、焕发生机。
3.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意式风情街、五大道是目前我市较为成熟的旅游观光景点,目前保留的很多历史遗址建筑,存在充实有限,挖掘利用不足的现象。如何体现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电视纪录片“五大道”中叙述的历史内容填充进去,展现出来,将原有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这或许比新建多少座高楼大厦更具考验。
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我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创建文明城区水平,展示南开特色,促进美丽南开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目前天津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已接近枯竭,主要为上世纪二十年代到文革前时期的七十年代,至今也仅有50-100年的历史,所以必须从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览珍品。如近期已动迁的天拖、第一发电厂;将要动迁的天大、南大等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加强全方位的保护。另外区内与历史进程相关的、有代表性的建筑、设施、设备、树木、桥梁、道路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具、材料、产品、家具等,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档案、图纸、照片、书报、信件、合同、票据等)需要发动社会各方力量,政府的建设规划部门、文化旅游部门、文史档案部门、甚至有必要请历史学家、文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参与、健全法律保障,强化管理,进行收集性保护,以便开发性利用。
2.全面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加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这里讲的“利用”不是改变原有性质的利用,而是将空荡荡、冷冰冰的建筑、遗址填充进具体内容,展示出原有历史场景和真实的故事及文化内涵,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看到历史的本真。不是随意拆改、开发,不仅仅是让人走马观花的看看外表,卖点东西、卖点门票。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必须有规划、有策划,有具体的方案的设计,通过建筑、文物、资料展现人物、史实、事件,要使那些得到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旅游观光起到展示历史、传播文化的作用,真正成为南开区的历史文化旅游名片。
3.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进一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充实文化内涵。如古文化街旁重建的“官银号”在大厅右侧设立了“百年官银号”展室,集中展示了老银号票据柜、民国时期中央银行储蓄会券以及不同时期银号使用的算盘等,再现了天津金融业的历史文化。天拖是否可以建成一个农业机械博物馆,利用旧厂房展示拖拉机等农机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车钳铣刨磨、铸造、加工、装配)、全面展现建国后天津工业包括农业机械发展的全过程;天后宫中是否可以展现老天津卫民俗文化如拜娘娘求子等;长虹公园中的某一角落是否可以再现弯兜盆窑制作花盆的场景;南开中学校史展中是否可以将包括胡适、梅贻琦等在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抗战人士在内的对我国历史做出贡献的海内外校友加以补充介绍,以便增加两岸的文化交流、加强统一战线……
总之,南开区历史文化资源特点鲜明,津味突出,如加强保护和充分利用,对提升创建文明城区水平将产生积极作用,意义深远,前景广阔。
发言人:尚 洁系区政协常委、文史文化委主任、民盟南开区委副主委、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