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过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无须讳言,曾让人类引以自豪的高速增长或无限膨胀的GDP,正因环境污染、雾霾严重,越来越警醒着人类,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比例,追求“绿色GDP”,发展低碳显得尤为重要。而推行绿色建筑正是依靠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使得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进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践行低碳发展模式,推行“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广“海绵城市”城区,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不用以前下水道等“灰色设施”。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形成城区“海绵体”,形成道路透水铺装这一创新城市配套设施,来组织排水,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2)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大资金补偿力度。由于许多建筑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针对已有建筑和旧楼区,政府可以考虑用财政补贴,针对待建新建筑和住宅小区,可以用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开发商建设节能型房屋,使配套设施楼宇内部建个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循环利用,这样,一般用户除引用水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节省了不少水资源。(3)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二、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
三、设立领导机构并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协同管理机制;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指导,要坚持规划先行,完善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围绕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市政设施、水系湿地、工业园区等六大方面,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创立海绵城区,海绵社区,海绵机关,因地制宜,试点先行;落实“科技南开”,鼓励海绵城区建设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示范项目。
(书面发言)
执笔人:穆琨系民革党员、区建管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