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5日在政协南开区第三十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
一、充分发挥媒体引导作用,形成“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城区”的全民意识
南开区在国家和天津市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城区的号召中进行了很多前期的工作,比如完成30片二次供水设施、44万平方米大板楼和150万平方米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提升改造了宾悦公园等。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建设海绵城区只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应该是一项全社会的工程。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媒体对海绵城区的理念进行推广,利用小区宣传栏、公交站牌等宣传海绵城区的美好未来,这一方面有利于南开区市容市貌的改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普及海绵城区的意识。另外,新形势下微博、微信这样的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发挥这种优势,将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城区有关的概念以及优秀的做法通过公众平台进行推送,将建设海绵城区逐步形成一种生活理念,充分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助力南开区低影响开发和海绵城区的建设。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与试点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家已经首批确定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德国、美国和日本较早就开展过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这其实都可以是我们学习的教材。天津市和南开区在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城区方面正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调研工作组,到这些试点城市参观与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做法,形成调研报告,指导南开区海绵城区的建设工作,结合南开区建设的特点进行推广与利用,将南开区早入加入到海绵城区建设的试点队伍中来,争取做天津市第一个进入试点的城区。
三、发挥南开区教育优势,以创新技术和创新政策驱动发展模式的改革
南开区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比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都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他们在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水处理方面有一定的实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以南开区建委牵头,将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城区中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科技立项,鼓励区内的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海绵城区建设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形成完整的管理与建设技术进行推广。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新技术进行政策支持,积极推动和鼓励低影响开发及建设海绵城区相关技术的应用,形成良好的标兵效应,在建设中做到“有政策可依、有技术可用、有经验可循”,以创新技术和创新政策来推动发展模式的变革。
(书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