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5日在政协南开区第三十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围绕本次会议主题,简要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介绍一下我院的基本情况
勘察院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测量、地理信息、建筑与岩土工程设计和桩基施工、工程测试、工程监理,潜水观测、水资源论证等方面业务和指令性任务。目前,全院职工人数1000多人。其中,国家勘察大师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高级工程师以上人员160余名,各类注册资质人员130余名。
二、对建议的认识和理解
2014年10月,住建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目前,江苏一些城市正在推广,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绿色生态方法与灰色基础设施有效结合,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水体、道路、建筑及设施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等作用,从而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综合提升。今年上半年,南开区着力推进“五个打造”,特别是在加强城市建设,提升载体功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下半年还提出了要着力办好惠民实事,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改善环境质量的工作重点。这次提出“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议,应该说很符合当前南开区的实际,南开区既面临着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与改造中,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将南开区建设成为海绵城区,不仅能够解决城市生态建设和雨洪水内涝的问题,还可以更好地推动南开区生态城区建设工作,对于提升南开区形象和带动新型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几点建议
1.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的一条原则是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状况,将水资源,水环境保护与内涝方面做好结合,因此第一条建议是:建议南开区海绵城市的建设要做好基础水文条件的调查。
针对这方面,正好我院也有这方面的资源和技术条件,简单介绍一下,自1979年至今,我院一直承担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地下潜水观测工作,此项工作已开展36年。天津市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古河道、沟坑、洼淀众多,地基土层工程性质差,属于典型的沿海软土地区。近年来市区地域扩展很快,地下水水位变化也比较大。目前,我们在天津市域范围11,917.3平方公里内共布设地下潜水观测井366口(包括海河、北运河、水上公园等11处地表水观测点),目前在南开区的观测井有16口。就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看,南开区潜水年平均水位从2011年的1.28米已上升到了现在的1.65米,除了年平均水位,对月度最高值水位,水位区域划分、水质情况,我院都有大量的数据,并且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我们还有国家一级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检验,可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
2.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还有一条要坚持的原则是生态优先,在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胡泊的生态敏感区,对水资源的论证可以更好的维护城市良好生态功能,切实做到低影响开发。因此第二条建议是要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和南开区工程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力度。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我们基础建设过程中基坑的抽排水,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由于水压力的变化,可能引起道路、住宅、地下轨道交通、人防工程等建筑变形、沉降或类似地质灾害。2014年,市政府制定了《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津政令[2014]第5号),根据《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第二章第20条有关规定,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m的建设项目,需要疏干抽排地下水的,建设单位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并根据论证结果制定地面沉降防治措施。仅2014年10月至今,我院与天津市水务局下属单位合作,先后完成天津市天津美年广场项目地下水资源论证、天津市海河中学改扩建示范性高中校地下水项目水资源论证、天津津和荣4#地项目基坑工程地下水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通过数值模拟计算预测项目抽排水引起的项目周边地面沉降变化规律和水位变化规律,并且详细叙述应对地面沉降和水位下降应该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监测措施等,为建设单位后期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和借鉴。因此,加大支持南开区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水资源论证,将水资源论证手段与南开区海绵城市的建立结合起来,做到提前分析预防,也才能真正的做到城市建设的低影响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