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议政建言
区政协教育体育卫生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崇化中学副校长张春生:关于进一步在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议
来源:      时间:2015-05-05 15:53:51

(2015年4月29日在政协南开区第二十六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

  近年来,我区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目前社会多种思想观念交锋、碰撞,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各种思潮对学生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产生了各种不良影响。

  当前中小学生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小学生课堂教育效果局限性,其自身分辨能力较弱,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网络信息的外界价值观多元化,易对学生产生种种片面认识,不能正确看待现实社会主流和支流;二是少数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不甚了解;三是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乏乏味形式单一,因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常以“说教、灌输”为主,授课方式表现为“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做”;四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感到“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偏激认为“德育课纯粹是应付考试”;五是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社会主义道德观树立不牢,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重大问题上存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六是学生贪图安逸享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滋长,缺乏应有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知法、懂法、用法、遵法意识淡薄,甚至有的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原因:

  1、家庭因素。其一学生受父母、长辈不良行为影响;其二父母、长辈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缺失正确引导与沟通有效方式其三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

  2、社会影响。其一,市场经济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年龄较大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某些消极负面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遵循的是经济价值规律,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目的是追求盈利,所获利润高低成为评价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易导致学生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诱发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只图实惠不思进取奉献,导致一些学生贪图享受挺而走险。表现为学生道德观念淡化,集体主义精神减弱,淡漠社会责任感,尤其在生活中,贪图享乐、攀比高消费现象突出。其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严重腐蚀、毒害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三,中小学生缺少艰苦生活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造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3、学校内部因素。其一,受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包括思想品德课在内的基础课程,均“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定成败”,其教学以课堂灌输、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为主。一些学校放松或忽视德育培养,视升学率为学校生命线,对德育育人认识出现“错位”,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德育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没引起高度重视。其二,个别教师缺乏自身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表现为唯我至上,不关心尊重学生所思所想,对成绩好的学生无原则偏袒纵容,对学习成绩低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或“鞭策”,造成学生在心灵上的严重伤害,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为了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建议:

  1、转变观念,回归教育正确轨道。政府加大督导力度,转变教育系统“唯分失德”应试教育观,改变弱化道德教育导致学生价值观取向失准的局面,倡导应试教育“为才而是,道德养成”综合育才观。遵循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规律,突出实践与体验,强调由内到外的内化与生成,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杜绝“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道德上的侏儒”,“高分低德”等违背教育初衷的不良倾向。

  2、两个课堂相辅相成。教育系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注重良好的师德培养,建立师德育人政绩档案,寓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实践锻炼中增长见识,提升师生自身品德修养素质,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荣辱观、人生观、社会公德养成,纳入全体师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遵纪的法治教育之中。

  3、构建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整体合力氛围。凝聚“三方”合力创建“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环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4、丰富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潜移默化积极作用,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得到健康成长、茁壮成才。

  5、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国学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培育德才兼备人才工作重要载体之一,要积极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育内容。

  6、让国学进课堂。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和《论语》等传统国学课本,选入学生选读或必读教材,用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接班人相结合,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净化心灵。

  7、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手机、电脑、互联网成为大多数中小学生日常必备的社交工具和学习平台。推进校园网建设,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信息教育有效途径,由于互联网高度开放性,有害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文化严重腐蚀学生的心灵,因此加强信息网络德育教育工作迫在眉捷,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针对网络内容加大监管力度,依法进行综合治理。

  8、充分发挥区域德育资源独特作用。畅通、发挥和利用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资源以及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场馆资源,为学校思想道德培育工作而服务,大力弘扬宣传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事迹,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