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南开区委员会 农工南开区委员会
(2015年1月8日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关乎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和要求:“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职能部门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南开卫生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当前,医改进入了深水区,碰到的均是难解之题,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在2013第九届中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上,与会嘉宾代表共同认为:“将同一区域内的三级、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一个分工合作的联合体,区域内实现分级有序就医,是解决看病难的一条有效途径。”建立三级医疗机构之间上下联动、分级分层医疗,即区域医联体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科学合理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化创新,对于优化配置医院资源,发挥医疗协作服务网成员的整体效益,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必然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
南开区域内有市属医院3所,区属二级医院4所,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所。从布局来看,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也具备了建立区域医联体的相关要素。但是,现实中由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专科医疗技术人才和B超、放射科、CT等影像科室的诊断人才匮乏,导致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存在着差距;区属医院和市属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尚不能达到统筹安排;医生多点职业和职业评价体系滞后;医保相关政策的制约等问题,都是区域医联体发展所面临的障碍,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在完善中前行。
为破解上述制约改革的难题,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双向转诊,确保患者根据需求适时到三级医院就诊。特提出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黄河医院为枢纽,实现三级医院联动,建设南开区域医联体的建议,以此来推进我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均衡发展,破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以回应百姓方便顺畅就医的新期待。
南开区卫生系统多年来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区域信息平台和南开区卫生专网的搭建,为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奠定了基础。黄河医院一直以来就是我区卫生系统的龙头单位,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具备了区域龙头的硬件资格。以黄河医院为枢纽,区域信息平台为依托,借助信息化手段,将目前各家医院的信息联系起来;明确区域内三级医院、黄河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业务指导和远程会诊;实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提高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贯性、整体性,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社区首诊比例。建立三级联动医疗机制,形成南开区域医联体新模式。
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区域内三级医院联动机制。首先和一中心医院、人民医院、中心妇产医院、南开医院等周边区域内的三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联动机制,落实三级医院业务指导、疑难杂症会诊转诊、高危医疗救治的保障。
2、建立黄河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负责全区的健康信息管理,形成黄河医院为龙头的链接枢纽位置。黄河医院面对全区十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一中心医院,负责协调双向转诊、专家会诊、远程医疗指导,实行针对性的预约挂号。
黄河医院作为枢纽的主要职责:一是对区内一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医疗指导,建立医疗指导中心。二是针对社区患者进行亚学科转诊,将适宜病人准确转诊到三级医院专家门诊。三是日常咨询,双向转诊会诊的协调指挥。四是建设区域医学指导中心,针对一级医院的影像、心电等学科进行远程指导会诊。从而全面建设黄河医院的区域影像中心、化验中心、心电中心、医疗指导中心。
3、全面落实医改精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黄河医院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通过社区医院的建设达到三医(医保、医药、医院)联动的协同机制。通过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医疗机构和二三级医院联动水平,落实家庭责任医生社区守门人制度。
主要是通过从横向绑定患者及纵向绑定三级医院两条主线来实现。一是以人头单病种付费方式改革试点为依托,全面推广社区家庭责任医生守门人制度。随着糖尿病单病种人头付费方式改革试点成功,部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也将推行单病种付费方式改革,患者必须经过社区医院进行首诊才能双向转诊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实现家庭责任医生社区全科守门人制度。二是纵向和二三级医院进行绑定。社区首诊责任,使二三级医院的病源来自社区医院,社区医院以黄河医院为枢纽,将病人准确的双向转诊到对应的亚学科专家门诊,做好患者的初级筛选工作,避免了三级医院重复检查,盲目挂号等医疗资源的浪费,形成三方共赢局面。三是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提高硬件水平,从而提高初级接诊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患者在家门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就可以享受到精准,高效,优质的全方位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完全可以满足辖区常见病、多发病、老年慢性病的诊疗工作。为南开区居民提供集优质医疗服务与全面公共卫生服务为一体的终生健康服务。
4、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以健康档案为核心,在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医疗卫生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协作平台。借重南开区卫生专网覆盖南开区内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部分市属三级医院,实现区内患者医疗信息共享,信息实时上传,患者的诊疗信息实时共享。避免重复检查、缩短确诊时间,提高诊疗效率。同时借助这个网络,可以逐步推进社区首诊制。
5、建设南开区区域信息化应用系统:区域pacs系统、区域lis系统、区域心电系统、区域电子病历系统、区域护理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疗系统等多项应用服务系统平台。
6、搭建“南开区医疗服务平台”。从构建无边界医疗服务体系角度出发,由该平台提供包括转诊服务、移动应用、分时段预约、随访及满意度调研等在内的专业专属服务。从而形成借助手机等现代化社交平台,形成医院之间、医院和患者之间的信息无障碍交流互动。医院借助该平台进行各种医疗健康信息推送,根据南开区区域化信息平台的患者大数据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报送。
(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