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4年10月30日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在协同创新中,高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能否拿出货真价实的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校企协同创新能否产生实效的根本因素。
目前,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数量增长很快,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率又很低,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不同,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20%,甚至有可能不足10%。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包括政府、高校、教师以及科技成果本身四个层面。
政府方面在提供政策扶持体系、搭建校企联络平台、建立各级各类技术转移机构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高校在科研成果引导、教师评价体系方面存在很大制约。如重“科”轻“技”,学校把高水平论文、高水平学术研究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水平的评价标准,教师必然会随着这个指挥棒去搞研究,而不是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那么他们的研究成果注定难以产业化。
随着高校引进青年教师日益高学历化,大量国外大学、985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来到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发生了迅速变化,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研究工作的教师越来越少,甚至能够主讲工艺课程和操纵实验设备的教师也越来越少。同时,教师的研究多数建立在兴趣上,较少考虑市场需要,或只简单考虑其可能的用途,这种兴趣随着研究、资助热点转移而转移,注定了其研究成果较少能够实现产业化。
科技成果能够成功转化除了外部因素以外,还受制于技术成熟度、性价比和宣传推介情况等影响。
因此,应该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作为衡量高校工作及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要把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改革不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成果评价体系,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将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等列为评聘教师的指标。引导部分教师开展应用开发研究和投身科技成果转化。
执笔人:刘晓琴 区政协常委、区政协科技委副主任、民进天津市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