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文史资料
史话19期之六——天津市最早的一次文明婚礼
来源:      时间:2013-10-10 09:29:00

作者:申菊朋

 

流行在天津的旧式婚礼习俗束缚着一代一代的男女青年。他们默默地承受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包办婚姻之苦。一系列繁琐复杂 的仪式,耗财费事。而新郎新娘却彼此不认识。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婚后逐渐建立起来的。而双方婚后不如意者很多,往往给新婚青年带来终生的不幸,甚至酿成许多人间悲剧。如果男方早逝,有的女方还要抱灵牌成亲;也有的一方身患重病,却片要抓紧办离婚时美其名曰“冲喜”,更是对对方的摧残。

天津著名教育家南开学校张伯苓校长(1876——1951)就遭遇过这种不幸。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他刚从水师学堂毕业,恰巧十九岁,即有家长包办为之娶宜兴埠安士女为妻。因该女久患痨疾,婚后不久疾病危去世。翌年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家中又为他续娶王氏。 夫人为人贤惠,生活俭朴,相夫教子具有我国传统女子之美德,故能伉俪和谐,相敬如宾,白头到老,成为张伯苓即为倚重的贤内助。由于他曾经历过第一次封建包办婚宴之害,故对旧式婚宴制度礼俗持批判态度。主张新是文明结婚。这对他的学生和社会各界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学生马千里(1885——1930),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八月考入南开学校,也有家长包办,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十九岁时,娶高氏为妻的。但于次年高氏病故,遗有一女,不久亦夭折。遭此变故,他表示反对家庭再次包办,主张自己选择伴侣,并提出五项条件:一、对方必须在学堂学习五年以上,二、女方必须是天足、三、订婚时换帖,男女上方互换,由本人收藏;似、订婚后男女上方可时常晤面,交换思想。五、婚礼一改免除旧习俗等。马千里的思路受到张伯苓氏的赞赏,在她四年的丧偶四年之后,由张伯苓介绍与张祝寿(字冠时,张伯苓之妹)订婚。订婚后两人通信各三十余封,彼此交流感情,沟通思想,于 1910 9 30 (宣统二年 农历八月二十七日 )马千里与张冠时结婚。

马千里带头破除一切旧式婚礼习俗,举行朴素庄严的新式婚礼;新房中的被褥窗帘门帘,都用素色爱国布制作,新娘穿藕色袄,青色裙坐马车到她认教的普与女子学堂举行婚礼。婚礼仪式很简单,新人向证婚人和双方家长及亲友型鞠躬礼,信任及来宾讲话,礼毕照相后回家,当日来并甚多,围观群众数百。这个婚礼一改就规陋俗,在天津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守旧年代是个创举,轰动了天津各界。他们的婚礼照片被显著地刊登在天津《醒画画报》上,并以《改良婚礼画》为题粘贴在报馆门前的报栏上。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

马千里与张冠时结婚方式,在天津 是第一对,是在张伯苓校长的提倡下,通过马千里的实践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不少维新人物也纷纷效仿,他们把这种新式婚礼称之为“文明结婚”,而且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