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德亮
十年大庆游五泉
火车经过两个小时的运行,就到达了北京。
九月二十七日
离建国十年大庆还有三天。首都十大建筑相继完工。但那时还没有向游人开放。有关单位听说我们是援藏干部,特允许我们参观北京车站等部分建筑。参观后很受鼓舞,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不仅是享受了首批参观的殊荣,更亲身体会到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余兴未消,不顾疲劳,我们当晚就乘坐由北京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向祖国的中心城市兰州进发。“祝你一路平安”!这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常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能料到当乘务员为我倒开水时,因火车制动突然颠簸,滚烫的开水恰巧浇在我的脚面上,当时疼痛难忍。赶紧脱鞋扒袜,同行的几位医生诊断为三度烫伤,脚面顿时起了水泡。张连成大夫细心地为我的烫伤消毒、敷药、包扎。乘务员一再道歉,我说没关系,这怎能怪你呢。
火车大约经过两天两夜的运行,途径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新乡、郑州、洛阳、三门峡、咸阳、宝鸡、天水等十几个城市,终于到达我们途中的第一驿站——兰州。一路上,自有山山水水地理风貌,虽然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倒也开了眼界,增了兴致。在地理上,兰州处于我国的中心位置,海拔一千多米,这里风沙多,温差大,气候比较干燥。但我们到了兰州,恰逢景致宜人的时节。滔滔的黄河之水穿过市区。这里名胜古迹要数闻名遐迩的五泉山和白塔山。我们一行三十多人下榻在兰州小西湖西藏招待所。明天就是国庆节了,喜逢十年大庆,为了让大家心情愉快地欢度佳节,队领导临时党支部书记徐树义等同志商定,明天让全体进藏干部尽情游一番风光秀美的五泉山。我的脚被烫伤行走不便,徐树义同志劝我留在招待所休息,我执意不肯,强忍着疼痛,兴致勃勃地一瘸一拐地跟着大家向五泉山走去。望着五泉山的雄姿影影绰绰就在眼前,但相距却有几十里。真是望山跑死马!对我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青年人来说,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我们所游之处坦道曲径,变幻迷离。山石险峻,云翳袅袅,五股清流潺潺荡漾。五泉山的山光水色,名胜古迹,秀丽美景早已让我忘记了烫伤的疼痛,在山坳里的古亭里休息时,豪情满怀地咏诗铭记这一幸福时刻。我们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十年大庆。
深更半夜抵峡东
兰州住了两天,然后乘坐兰州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一路西行。火车又经过一天一夜风驰电掣的运行。经武威、张掖、酒泉出嘉峪关,过了玉门市,已经是深更半夜,列车戛然而止停止到一个叫峡东的地方,火车再往前开就要进入新疆地界,领导招呼我们在这里下了火车。古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果真如此。我刚出车厢,阵阵寒风袭来,定睛一看,这里没有站台,没有人烟,没有树木,黑黢黢,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荒凉。这对一个从繁华的大都市来的人来说,反差太大了。只见在铁路旁扎着一个军用帐篷,停着两辆解放牌的大卡车,西藏工委(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的简称)组织部的同志和驾驶员孟师傅等专程来这里接我们进藏。组织部的同志代表西藏工委向我们表示欢迎后说,青藏公路虽然艰险,但请你们放心,孟师傅是共产党员,是开车技术最好的驾驶员,只要大家提高警惕,听从指挥,就不会出问题。孟师傅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他告诫我们说,沿途还有流窜叛徒骚扰,过去我们一辆军车在麻江地方遭叛匪伏击,因为山陡,敌人在暗处我们在明处,又无隐蔽之处我们防不胜防,指战员全部牺牲,死得很惨,叛匪很野蛮,枪杀后还要用刀捅,女同志被割去乳房——,这是血的教训大家要百倍提高警惕万一遇到情况,大家不要惊慌,不要呆在车上,要马上向两旁山根疏散。我听后真还有些紧张,下意识地攥了攥我那把玻壳枪,心想:怪不得在离津前组织上就为我们配备了防身武器,看来这“家伙”就要派上用场。
因为人多车少,我们先把行李装上卡车整齐码好,然后两人背靠背分成两排坐在行李上面,行李和人都挤得满满的。我和王民同志背靠背坐着,一手紧握驳壳枪,一手小心翼翼抱着同志们送给我的那把竹壳暖水瓶,生怕沿途道路颠簸碰碎了。坐在我对面的是张连成同志,他一直抱着他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因车坐得太满,王路、徐静清夫妇几乎要挤到驾驶室顶上。身强力壮的黑脸大汉史可玉等同志坐在卡车的最尾部。夜色朦胧,寒风卷着风沙吼叫着打在脸上,如蚊虫叮咬一般的疼痒,大家都低着头,掩着脸,屏住气,尽量少吸空气中含混的尘埃。汽车爬过几道盘险隘道,路已经宽了,纵有些倾斜的地方,也并不显得陡峭。天放亮了,但见一处处金黄色的沙丘在朔风中旋转。我们一路颠簸,一路风沙奔向柳园。
敦煌的遗憾
可能是在这风沙弥漫的地方,最先种植柳树的缘故吧,要不为什么叫柳园呢?走进柳园最先看到的就是用柳枝扎起的欢迎我们的高大的彩门。彩门两侧用黄色标语纸书写着醒目的大字,上联“以边疆为家”下联“以艰苦为荣”横批“树立长期建藏思想”。我看后进一步意识到:这次进藏工作,不仅是艰苦的,而且是长期的。
从柳园到敦煌是我们进藏的必由之路。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莫高窟(千佛洞)就在这里。要去莫高窟,需要走几十里沙漠,汽车开不进去,需要徒步而行。同志们都说机会难得都想一睹为快,不甘心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大家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徒步去莫高窟参观。我因脚的烫伤未愈,怕拖累大家,恐留下终生遗憾。
傍晚,大家高兴而归。虽然人人疲惫不堪,但游兴未尽,大家坐下来七嘴八舌,都在谈论莫高窟千佛洞。他们告诉我说,在金黄色细沙的绵软中,莫高窟千佛洞至少有三层洞窟,高约
十六米
,犹如三层楼房,每层洞窟门洞洞开,厅堂罗列,壁画照人,彩塑惊魂,新鲜华艳的保留着晋至清一千五百余年艺术瑰宝。彩塑像两千一百多尊,壁画四万多平方米,是大自然以最适宜的气候,保护下来的艺术宝库。听了他们讲述,为在这遥远偏僻的荒漠中竟会出现这么一座规模宏大的艺术宝库而惊奇,越发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也为没能看到莫高窟感到遗憾。
踏上神奇的柴达木盆地
在柳园住宿一夜。第二天拂晓,孟师傅催促我们动身,当朝阳在沙漠地平线上露出半张金红色的脸时,我们已从柳园过了敦煌进入了青海地界,路真长,好像汽车永远跑不到尽头,我们途径花海子、大柴旦、小柴旦,将欲抵达柴达木盆地。越往前走越感荒凉静谧。路边的野花不见了,路边的野草不见了全是光秃秃的一片鱼鳞状的土地,路基在烈日的照耀下,放射着刺眼的白光。环顾四野白茫茫一片。孟师傅告诉我们这里叫盐桥。让我们下车看看,方便方便。公路是盐铺成的宽阔大道,一间道班小屋也是用盐垒成的,到处是一望无际的晶莹闪烁的白盐,到哪里去方便呢?孟师傅说这里没有水,没有蔬菜,没有人间,连飞禽走兽都看不见,到处都是盐,你们就随便吧。
这就是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的察尔汗盐湖。据资料记载,它海拔
2670米
,南北宽40多公里,东西长140多公里,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盐湖,察尔汗湖地处戈壁瀚海,气候炎热干燥,长年累月的风沙日晒,加之降水量远远低于蒸发量,湖内高浓度的卤水结晶成盐粒,尤其是在盐湖的表面上结出一层一至
两米
或二至
三米
厚的盐盖。盐盖像一顶异常巨大坚硬的锅盖,所以能承受住汽车和火车,仍至飞机起落。万丈盐桥就像“锅盖”上一条稍微隆起一点的直线,全长32公里,横跨整个察尔汗盐湖。
听孟师付说,有的过往司机携带铁锤、钢钎、铁锹、麻袋,到路边盐水坑旁装上一、两麻袋盐,运到藏北去和牧民交换酥油、羊肉和皮张等土特产品。盐桥虽坚硬,但也有不少陷阱,司机们在这里开车,眼前不见旧辙不敢贸然前进的,因为说不定在什么地方就会连车带人陷进去,一陷就绝无生还。
原来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喜玛拉雅山脉在造山运动中崛起,迫使它身边的海洋东移,但是其中一部分大洋却被留在了柴达木盆地。在千百年漫长的岁月中,盆地中的海水不断蒸发、减少,水氯化钠浓度逐渐升高,最后形成了一个个盐湖。察尔汗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大的一个,过去一向被称作“死亡之海”和“第二个月球”。盐类矿竟有六百多亿吨,氯化钠食盐够全世界的人食用两千年!但这还是次要的,这里还储藏着2.5亿吨液相钾和三亿吨固态氯化钾,以及25亿吨的镁和842万吨的锂。真没想到,这不毛之地竟是一座巨大的宝藏。
风餐露宿不冻泉
在家乡天津,金秋十月,正是天高云爽,硕果累累的黄金时节,家家花好月圆,合家团圆,喝酒赏月共度中秋节佳节。而昆仑山脉却是另一个世界。白雪皑皑的雪峰此起彼伏,好似在漫天飞雪中翩翩起舞,洁白的雪花拍打着我们面颊,凛冽的寒风刺透了我们的衣裳,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毛主席的诗词:“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据传说,当年唐僧去西天取经路过此地,都是火焰山,孙悟空借来芭蕉扇煽灭了八百里火焰山,所以变白了。巍巍昆仑还使我联想到,那多情的白娘子为救许仙,冒死上昆仑山盗灵芝草的故事。
在大雪纷飞中,翻过了昆仑山口,直奔不冻泉。天已经很晚了,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我们只好风餐露宿在荒山峡谷之中。我们卸下行李,打开铺盖卷,从东到西一字排开席地而卧。其他同志都带有雨布或塑料布垫在底下,既能防潮又可避免把被褥弄脏了。我初次出远门没有长途旅行经验更没想到睡在野外,就没有带雨布和塑料布,幸亏有母亲给我的那床狗皮褥子,就直接铺在冰冷潮湿的地上。徐树义同志关心地为我的手枪推上子弹,放在我的枕头底下,并叮嘱我,别乱动枪了,子弹我已经上膛了,小心走火,如有情况,扣一下扳机就行了。就这样天当房地当床,合衣一觉到天亮。
闯五道梁
翌日破晓,天色微明,一轮硕大的旭日刚刚爬上灰蒙蒙的山巅,清冷的曙光还没有照射到我们的露宿的峡谷里,孟师傅便急着催促我们紧赶路程。路,十分险恶,汽车驶过不冻泉,便闯进峰岩耸天的五道梁了。越往前行山越高,路越险,天越冷,空气越稀薄,心跳越加快,呼吸越困难。由于五道梁的空气稀薄,气候恶略,过去有不少进藏的同志在这里丢了性命。所以人们咒五道梁是“鬼门关”、“五道庙”。先是两位老大姐开始头疼脑涨,恶心呕吐,嘴唇发青。彪形大汉史可玉同志浓眉紧皱,双眼充满了血丝,情不自禁地惊叫了一声,把大家吓了一跳,温文尔雅的张连成大夫难受的再也支撑不住,甩掉小提琴,一头扎在我的怀里,有气无力地说,小薛,我实在坚持不了啦,我在你怀里趴一会儿行吗?我说,行,没关系。我把他的小提琴和我那把竹壳暖水瓶用绳子栓在卡车拱梁上,腾出双手紧抱着张大夫。大家都有轻重不同的反应。人们呕吐脏物狼藉,流到我的箱子上,驾驶室顶上到处都是。人们哪里知道,比五道梁气候更恶略的地方正等待着我们。
唐古拉山上留诗篇
过了五道梁,汽车缓缓行进在崎岖的青藏公路上。在我们眼前,群山绵绵不断地伸展开去。翻过一山又一山,岭岭相连。时而悬崖峭壁,时而弯急陡险。时刻紧握手中枪,要警惕叛匪的伏击,猛兽的出没,时刻要睁大眼睛,细心观察着路况险滩。翻下山涧的汽车的残骸躺在深谷中河水边赫然入目,令人不寒而栗。和我们一同进藏的韩登福同志后来就是因为出差不慎汽车翻倒江中,同车的战友全部遇难。
翻过沱沱河、雁石坪,越向前走越感到头昏脑涨,头疼的好像快要炸开,胸口好像压着块重石,喘不过起来。原来我们已经踏上了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的温泉。这里的山坡上昼夜不停地滔滔不断流淌着热气腾腾的温泉。我心想这样洁净的热水白白流去,不是太可惜了吗?几天都没有好好洗脸刷牙了。我强忍着高山缺氧的反应,兴高采烈地拿着洗漱用具去接温泉的热水洗脸、漱口刷牙。同志们好心的劝阻着,小薛,别乱动乱跑,高山缺氧危险?我哪里肯听,却招呼同志们:“快来呀!”用温泉洗一洗连多舒服啊!这天我特别兴奋还在日记中写道:海拔
5000米
涌温泉,热水滔滔流不完,若感气短头昏腿发软,因足踏唐古拉山!
很少有人了解,海拔
4400米
就是人类生存的临界高度空气含氧量仅为海洋平面的二分之一,由于高寒缺氧,人体大脑及重要器官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身体机能呈明显衰减状态,到了海拔
5000米
以上的高山地带,已是人类的“生命禁区”。难怪一位老大姐再也忍不住高山缺氧的折磨,她伤心地痛哭流涕说:“就是开除我的党籍,我也不进藏了!”徐树义等同志又是安慰又是批评说:“坚持几天我们就到拉萨了。你看人家小薛多坚强,还在坚持写日记,作诗呢”你是老大姐更应该做出榜样。”
不管怎样劝说,这位老大姐就是不走了。徐树义着急地说:“你不走,我们走,看你一个人怎么办!”说实在的,这时个人离开队伍就意味着死亡。因为在这荒无人烟的深山野岭,不仅空气稀薄难以生存,还有被叛匪打死,被猛兽吞噬,被冻饿而死的危险。最后这位老大姐还是擦干眼泪,振作精神,和同志们一道继续前进了。十八年后,我去北京出才在和平里西藏招待所还见到过她。她患有多种疾病,正在北京治疗休养。他真的成了成了老大姐啦,头发灰白,满脸皱纹。战友重逢,互致问候,真是话语如河。
走进神秘的日光城
我们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高原。前面就是藏北的安多。这里海拔
4802米
,是有名的风城、雪城。一位欧洲旅行家曾在游记中写到:“在这渺无人烟的唐古拉山区,不仅高山灌木不能生长,对人类的生命来说也是禁区。许多常年走青藏线的司机,宁愿赶夜路,也不愿在安多过夜。”再往前走就是那曲(黑河),同样是风雪漫卷,寒风嗖嗖。经当雄、羊八井,终于到达了西藏首府,被称为日光城的拉萨。昂首眺望,灿烂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洁白的祥云,起伏的雪峰。中共西藏工委组织部的领导同志们热情的欢迎我们,为我们安排了简陋的地铺休息,并祝福我们:乍来西藏高原不适应的这里的气候,说话要少,声音要小,走路不要跑,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要注意遵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另外,这里斗争很激烈,敌情很复杂,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晚上不要外出,白天外出必须携带武器,三人以上同行,到什么地方去,要经过领导同意。翌日,我们趁等分配去向的空隙时间,又逛了拉萨街市。
关于拉萨的名字,传说藏王松赞干布于七世纪定都拉萨的时候,这里是一片蓝蓝的湖泊,后经王妃文成公主(藏族同胞称他为:阿甲加沙)占卦,看出胡伯形似“罗刹女魔”,藏王采纳公主的建议,令人填湖建寺,供奉唐朝公主和尼泊尔公主分别从长安和尼泊尔带来的释迦佛像,以镇魔女。后又绕寺而建的民居、店铺,慢慢形成了老城区中心的八廓街(当时叫八角街),这就是西藏最神圣的大昭寺的来历。而“罗刹”的变音就是现在的“拉萨”。但是通事(及翻译)告诉我,拉萨是藏语的译音,“拉”就是神圣的意思,“萨”就是地,拉萨就是汉语的圣地之意。拉萨海拔
3650米
,在雪域高原是气候较好的地方,阳光特别充沛,素有日光城之称。当时市区面积不过三平方公里,街道上尘土飞扬,有蓬头垢面的铁匠和乞丐居住的帐篷,有的藏族同胞和僧尼手摇转经筒(他们认为转经筒转一圈,就等于把浩瀚如烟的经文念过了一遍)步行其间,人畜粪便随处可见——蓝天白云下,香烟袅袅的大昭寺前男女信教徒目不斜视地磕着头。
我们几个年轻小伙子,迎着初升的太阳艰难地迈着一磴磴台阶,气喘吁吁,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布达拉宫。我们在快到拉萨的路上,很远就望见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金碧辉煌的宫顶在阳光照耀下,灿灿生辉,几朵白云环绕其间,给这依山而筑,巧夺天工的藏式建筑,平添了神秘色彩。
据《新唐书.吐蕃》记载,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于是,拉萨河畔、红山之巅,有了一座高九层、有999间房的大厦,这就是布达拉宫。岁月悠悠,千年的风风雨雨,天灾人祸,松赞干布的布达拉宫建筑存于今的,仅法王洞和帕巴拉康殿。1645年,五世达赖下令重建布达拉宫。为此,康熙皇帝专门从内地派了数百名汉、满、蒙工匠参加这一工程。十几年后,一座气势恢宏、红白相间的雄伟建筑,再次屹立在红山之巅,这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宫内有金碧辉煌的佛像、灵塔、数不清精美绝伦的壁画,令我们目不暇接。240年前,五世达赖搬进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就成了一座政教合一的神宫。各种奇珍异宝汇聚宫中,堪称是一个“宝物荟萃”的博物馆。宫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八座用纯金包裹的灵塔。灵塔为历世达赖埋骨之地,不仅塔体用纯金包裹,而且里面各种宝物,外壁也镶奇珍异宝,成为宫藏宝物之集大成者。如五世达赖灵塔高
14米
有余,耗黄金3700多公斤,镶嵌各类钻石珠宝20000多颗,其中最神奇的一颗是大象脑内生成的珍珠,竟比常人的大拇指还要大些,令有很多宝石、鱼骨、琉璃等。藏族称此塔为赞木林耶夏,意思是价值抵得半个世界。
从天津到拉萨,横跨六个省份,途径20多个重要城市,10多个高寒站驿,行程一万多里,时间半个多月。虽然一路艰险,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也有幸领略了祖国山河壮丽的美景。
明天,又要出发了。新的考验正在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