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志祥
我是一个球迷,只要打开电视,总是定格在体育频道,无论是国际上的德甲、意甲、英超还是国内的各种比赛,只要时间允许,我几乎场场必看。
我看足球的习惯始于学生时代,那时电视还未进入家庭,看球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体育场。
当时搞到一张球票很难,球票其实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一张长方形的纸条,分红、绿、蓝、橙几种色彩,上面打印着体育场比赛时间,和从几号门入场等简单几行文字。根据票面颜色划分出几个票区。说来也怪,那时球票根本不对个人销售,大都是无偿赠送给一些驻津部队的战士、消防官兵、和交通民警及教育系统的人士。这些单位绝大多数人都不大喜欢看球,他们很多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当兵的战士,再加之那时足球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和家喻户晓,大部分人还不了解这项运动。
我曾在民院体育场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场足球赛事刚刚结束,人们潮水般呈扇形涌出体育场。其中一位身穿青布裤褂,一副农村装束打扮的老大爷走在人群后面。场外一个球迷迎上去问:“大爷比分是多少”。老人说:“俺看不明白,知不道”。
几位抓耳挠腮没搞到票的球迷,围住老人在那里生气顿脚,议论纷纷,其中一位青年抖手吸气十分遗憾地说:“您老怎们不把票卖给我呢,买点儿好东西逗孙子玩多好,省得在这大太阳底下一晒半天”。老人也面露难色:“谁说不是,可我那当兵的姑爷,硬把票塞给我,连推带搡叫我来”。
一次也是在民院体育场,广东队对阵北京队,这可是一场实力相当的球队,北京队历来是国内的一支甲级劲旅,拥有众多优秀球员,特别是李维肖、李维淼一对孪生兄弟,深受广大球迷喜爱。广东队就更别提了,队里拥有向容志行、古广明这样全国一流的足球运动员。我想这场比赛一定会精彩纷呈,一下子掉起了我的胃口。我虽然手里没票,但却心痒难耐。决定到体育场碰碰运气。就是搞不到球票,在人堆里挤一挤,和三五知己同命相连的球迷围聚一起,神侃狂聊也是一种享受。
大约离体育场200米的地方,从空气中就感觉到了球场上的氛围。随处都是等票的球迷,将钱展成扇形高举过头,拦截着过往的每一个行人,希望买到一张球票。
有的蹲堵在巷子里,追逐着看球存车的人。有的则把守住通往体育场去的路口,围追堵截,生拍漏掉放走一位攥着富裕票的人。
4路公交车开到球场跟前,被马路拥塞的球迷封堵住了,不得不减速慢行。焦急的球迷迫不及待地将上半身探出窗外,手里高举着钱,嘴里不停地嚷着:“谁有富余票,谁有富余票”,眼睛却左右环顾。车内车外的呼喊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响成一片。
我像鬼打墙般地围着体育场的各个入口的小门转,眼睛不停歇的东瞧西看,希望碰到一位手中拿着富裕票的人。我一连绕了三圈,一无所获,正当心灰意冷的时候,却无意碰上一位同学,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位铁杆球迷,他从我沮丧的眼神里明白了一切,他在排队检票的队列里叮嘱我,说:“你就站在在着别动等我,我到球场里面去给你学学票”。我有一搭无一搭地点头应着他。
这时球场内的高音喇叭正极具诱惑力地播报运动员名单。广东队7号古广明、10号容志行,场内场外欢声雷动,掌声如暴风雨般热烈。我虽然手拍的生疼,但心里却凉到极点,眼看球赛就要开始了,可老同学的票还没影子了。我的心凉到了极点。就在我踮脚朝里张望的时候,猛地,我的眼前一亮,老同学在场内十分自豪地朝我招手。入场处窄仄的小门被人流封堵住了,老同学叫我到旁边退场时才开的大红门去接票。我俩隔着厚厚的木门,他先喊了我的名字,我又喊了他的名字,然后在门槛下又相互拉拉手,他说:“真是你”。“没错”,我提高嗓门肯定地回答。他这才放心地将球票按在我手心上。进了球场乐得我一把将他抱了起来,一连在地上转了三圈。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天格外蓝,草格外绿,连坐在水泥台上看球的球迷们都变得那么可爱可亲。
我高兴地跑到一个头戴白帽身系白围裙的卖冰棍大娘面前,十分慷慨地买了一兜冰棍,一个劲地将冰棍朝他手里塞。我俩吃着冰棍,手拉手肩并肩,兴高采烈地跑上了看台。
还有一次,天津足球队和鸭绿江足球队进行比赛。这是天津球迷盼望已久的一场赛事,因为鸭绿江足球队在我国许多大城市比赛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天津足球队早就憋足了一股劲,立志在本乡本土拿下这场比赛,为国增光。
当我赶到体育场时,等富裕票的喊声已经响成了一片。有的球迷拿着桂林三花、习水大曲等名酒,有的拎着半导体吆喝着换票。这次我没有那样幸运搞到一张票,心情十分沮丧。当遛到离正门稍远相对冷清的一个小侧门时,突然令我的眼前一亮,发现新大陆。只见一个个球迷鱼贯般地顺墙站成一条长龙,相互给对方鼓劲打气,球迷像是训练有素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攀爬上墙头,弓腰跑过一段墙脊,上到一个厕所的屋顶,然后向上猛的一窜,墙内的球迷用力一拉,再一翻身就算进入了球场。我也十分荣幸地加入这攀爬的队伍。当我成功进入体育场,坐在像火山口一样的球场内,那种喜悦的心情真是溢于言表。球赛在暴雨般的掌声中拉开了大幕,身穿红黄两色球衣的运动员,像两股水流从中场分开有的跑有的跳着奔向各自的位置。双方一开始就踢得热烈火爆,高潮迭起。人们的惊叹声叫好声像大海的潮夕,一浪高过一浪。
就在这时我看见一位50多岁的球迷,手中拎着一只黑色的人造革旅行包,坐骑在围墙上,一个劲儿给大家行礼递烟,说好话。想为自己找一个能插下脚的地方。场内的人实在是太多太拥挤了。这时看台下一个警察,用手指着墙头上的球迷厉声喝道:“爬墙头那位,赶快出去,别叫我上去揪你”。
警察说着急赤白脸地分开众人,上了水泥看台。一步步逼近球迷,骑在墙头上的中年球迷,神情一下子变的慌乱起来,进退两难。警察很执著,艰难地从一排排的观众中穿过,眼看就要揪到翻墙头的球迷,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一、二忽的一下子腾地站起来数百人,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坐”。警察望着被裹进观众中的人,显得十分尴尬,在人们的哄笑声中悻悻地离开了看台。
这是几十年前看球的情景,如今已是天壤之别。去年夏天,我在新建造起来的“水滴”体育场观看了中国女足与新西兰女足的一场对抗赛。我是提前一天来到体育场购票的,那轻松有序的购票环境,人们买到票后的那一张张满意的笑脸,这一切都着实叫我激动不已。上百人的队伍井然有序,使我眨眼间就排到了购票窗口。售票姑娘面含微笑,十分详细地给我报出好几个票价档次,然后指给我背后墙面上一张放大了的彩色球场效果图说:您看,这个位置还有票,价钱也不贵。在她的建议下,我买到了一张称心如意位置极佳的球票,我一连说了好几声谢谢,我从心眼里感谢这位售票姑娘的热情,更感谢这个好时代。是啊!今天的球迷才得到了真正的尊重,这在几十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那阔大气派的体育场,那绿草如茵的比赛场地,那色彩艳丽、舒适的,极具人性化的座椅,那高高悬挂在头顶上方的大屏幕投影电视,这一切一切真是不能和昔日相比。
我由衷地感谢改革开放给我国体育事业带来的可喜变化,我深深地感到球迷盼望的春天真的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