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籍:《天下格局 文明转换关口的世界》
作 者:许倬云
出版社:岳麓书社
推荐人:康淳 区政协提案委委员、天津市南开区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河长制事务部副部长
委员荐语: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三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是古代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天下国家”体制,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从地理条件、民族关系角度讲中国作为“天下国家”拥有超稳定结构的原因;从文化、宗教、意识形态角度讲世界和中国在近代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走向不同道路的。中国的较为通畅的地理条件使得即便是在技术和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各临近民族之间也可以互相沟通。季节和气候周期也促使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迁移,并被懂得兼收并蓄的农耕民族所吸纳,催生了数次南北大融合。中国人内里一直对变化的适应性非常习惯,所以几千年来在不断的朝代更替、甚至是近几百年被侵略的近代史中,还是可以找到出路发展下去。
第二方面是从轴心时代中西文化的比较,延展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近代以来中国被深度卷入世界贸易体系以后两种文明的互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信仰都指向“天人合一”,万物互成网络,起点也是终点,在人生的道路修身养性,自己就能救赎自己。这样信仰的来源就与西方的宗教南辕北辙了。在此基础上,西方的女方继承制度和联姻也使得本就界限不清的疆域更为混乱,借由宗教宣示主权的侵略和斗争行为也就更多。
第三方面是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在“全球化”走入低谷的今天,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科学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让西方世界率先走上全球贸易的道路,而当传统的手工业因为贸易规模扩大供不应求的时候,贸易先遣国进入机器生产的工业革命时代。于是中国的产品很快失去优势,东西方的供需关系开始转变,中国从几千年来的贸易顺差地位转为贸易逆差,随之而来的是殖民地经济和世界工厂,大笔财富被西方国家收入囊中。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材料的研究与拓展丰富了贸易物的使用方式,人工智能对整个碳基生命也提出挑战,未来国家之间的争端如何解决、合作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才是需要不断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