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南开区委会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十四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民建南开区委根据我区产学研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国家“双创”活动的要求,有正对性的对我区区域内不同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和以往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走访和调查。并与民建天津市直属工委联合召开了“促进南开区域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座谈会。邀请民建会内外的专家、学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企业家等人士共同对南开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倾听了来自各个领域代表人士的呼声,对制约我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主要问题深入探讨并就解决方案进行了集中征集与讨论。
一、南开区区域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现状
(一)立足区位优势,区域产学研合作成果不断涌现
仅仅南开科技园在2015年就推动了天津大学的几个专业学院成立了五家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科技公司;推动驻津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落地,成立了三家生物医药公司;对接市属科研机构成立了天津市环科环境科技公司。
(二)区政府积极联络区域内的协同创新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
由南开科技园牵头,组织了多场高校院所协同创新项目路演,助理科技项目与资本快速对接。积极联络院士和专家以及科研院所的领导,召开座谈献策会议。
(三)围绕科技优势,规划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围绕环天南大知识创新圈规划建设推动驻区企业中新药业与天、南大签署人才合作协议,吸纳优秀毕业生留区。
(四)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规模小、行业集中度差
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成果落地和实施,产学研合作在同一行业的密集成果转化还没有形成气候。
(五)信息不对称,产学研对接渠道窄
产学研合作成果与资本企业地对接没有形成常态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地接触与合作渠道单一狭窄,无从方便地进行科研与资本无缝链接。
(六)政策体系尚待完备,政策宣传贯彻普及面小
产学研各方对于如何利用政策扶持来促进合作还存在误区和盲点。
二、南开区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研究与市场不接轨,难以满足企业研发需求
目前高等院校虽与企业有一定的联系,但在企业产品研发方面参与较少,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一方面,高校重理论、重论文,参与企业实践较少;科研成果脱离生产生活实际;一部分只能在实验室实现,难以转化成产品及生产力,因此企业尽管有合作意愿,但往往从经济效益出发,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
(二)高校创新资源能力释放不足
高校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但创新资源的能量没有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的教授专家由于体制限制,囿于课堂与书本,即使有一些成果也难以有效的转化;二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少,缺少实践,创造能力没有有效的释放;三是南开区集聚了天大、南大等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各类先进实验设备及信息与知识基础设施,但这些创新资源利用率不高,没能有效的支撑创新发展。
(三)产学研合作政策多,但政策影响力有限
南开区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产学研的政策,但政策影响力有限。一是政策缺乏操作与实施细则。虽然大的政策拟定了,但如何实施、如何操作,没有可操作性的细则。二是中小企业难以享受相关政策。当前政策措施中,如开放南开区高校实验室、推动企业与高校构建产学研基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都对企业提出较高要求,具备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才能够享受到相关政策优惠,一定程度上压抑作为创新发展重要支撑的中小企业的作用。
(四)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
高校科研院评价体系中以论文、专利等形式进行评价、考核,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未能纳入考核体系,大学及科研院所中极具创新能力的中青年骨干,忙于晋升职称,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不够。一些处于政策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考虑研发的高风险性,也没有形成激励机制,不愿或不敢投资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凭借政策优势在行业上打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由于科研条件有限,难以开展产学研合作,一些科技成果没有知识产权的评估体系支持,难以转化。
(五)缺乏产学研跨区域合作平台
“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北京集聚全国最优秀的科技资源,天津市可以借助北京优势资源加以利用,同时可以向河北省输送科技资源。产学研合作为能够较全面提升科技企业发展的渠道,南开区需要打造更多元、更丰富渠道推动京津冀地区产学研合作。
(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由于高校、科研院所考核机制的原因,科研成果不被作为考核内容,大量科技成果未能实现产业化。另外有一部分领先于市场多个发展阶段,因此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还有一部分缺少投资者,因此为都未能实现产业化,导致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三、南开区产学研创新网络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高校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考核机制,提高成果产业化;加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力度,实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中试基地(进行中间性试验的专业试验基地),使其研发成果能够借助企业的硬件资源开展中试工作,建立中试成果利益分享机制,对中试基地的设立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与奖励。
(二)打造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根据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及特色,重点支持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供各种创新创业的相关服务,举办相关创新创业讲座、大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优秀的成果进行支持与孵化;充分利用高校的大学生、教授专家、高校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建立高校与企业的联动,打造“企业走进高校,高校融入企业”工程,充分发挥高校创新资源的潜力;加强高校的社会实习、社会实践,支持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团队创业,有效实现高校与市场接轨。
(三)打造一批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
加大支持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交流,对基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奖励,总结基地的示范效应和成功经验,在南开区进行推广普及;打造产学研合作专业孵化器,发挥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并积极为企业引进风投,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环境、交流渠道、中介服务;构建产学研信息服务平台,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通过呼叫平台、网络平台、简报等方式促进信息的通与交流。
(四)着力整合科技金融资源,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联合社会资本与驻区高校共设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基金建设的力度、共建产学研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优秀科技成果产业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为中小科技企业产学研提供服务;引入产学研科技成果风险投资,利用市场引导产学研合作发展。
(五)加快建设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和资源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南开区科技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充分整合三地的科技资源,形成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三地的科技优势。通过在外地合作等方式,扩展南开区科技辐射力,形成多地联动的发展机制。
执笔人赵天竺系民建南开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主任、天津击水律师事务所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