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关于加快区域文化资源整合进一步推动南开文化大发展的建议
来源:      时间:2016-11-18 11:14:10

  区政协文史文化委员会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十四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南开区是天津市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其中老城文化、妈祖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群众文化团队资源丰富且庞大。如何科学有效地将这些文化资源整合利用是亟需研究的课题。2016年6月区政协文史文化委成立课题组,在主管主席的带领下,就《加快区域文化资源整合,推动南开文化大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课题组先后召开了由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民政局等相关领导部门及区文联、各街道主管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并深入到学府街南大西南一居委会等基层单位考察调研。通过盘点区域文化资源,提出了整合区域文化的建议,以推动南开区群众文化的大发展。

  一、区域内文化资源特色

  1、历史文化资源。南开区是天津城市发展的原点,素有“津门故里”之称,拥有天后宫、文庙、鼓楼、广东会馆、玉皇阁、南开学校、天津大学等多处历史文化遗存。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7个,区级非遗项目10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12处,区级6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30处,博物馆18家。有老城600年历史孕育和滋养了深厚的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妈祖信俗”、天津皇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绝活绝技等。妈祖信俗不仅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天津成为北方妈祖文化中心。南开区还有着近50种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雕和蔡氏贡掸,更是天津手工艺传承的标志,驰名海内外。

  南开区还曾是汇集全国各地民俗文化艺术的“码头”,是很多艺术的策源地、兴盛地。南开相声队在相声历史上享誉盛名,曾培养出于宝林、冯宝华、姜宝林、田立禾、李伯祥、魏文亮、马志存、杨少华等名家。近年来,为弘扬传统曲艺艺术,我区多次承办全国相声小品邀请赛、南开杯全国相声新作品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精心打造了“津派相声风情线”“鼓楼戏曲大观园”“津派民间绝活绝技”等文化品牌项目,凸显天津曲艺之乡的文化魅力,2015年,中国曲协授予南开区“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区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先后提升改造了黄河道影剧院、区图书馆、15家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街道文化站、17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实现12个街道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及津城书吧全覆盖。图书分馆已达45家,津城书吧达36家,2015年,为完善街道文化站(室)的建设,区财政下拨专项资金96万元。目前,全区建有文化站12个,社区文化室182个,其中一级文化站2个、二级文化站2个、三级文化站2个、达标文化站6个。许多文化站(室),配备了大型LED显示屏、电脑、投影仪等基础设施,同时设有书吧、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活动室等,免费开放向居民群众开放。部分文化站(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管理。

  3、群众文化队伍建设。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各级领导及街道社区非常注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具统计,我区现有舞蹈、合唱、戏曲、民乐等各艺术门类社区团队347个,在近千名文化志愿者的辅导和参与下,利用文化站(室)的场地,坚持定期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4、文化品牌系列活动。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文化主管部门不断地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努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构建政府为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如,“南开之夏”“飞雪迎春”等系列活动至今已举办了二十六届,连续多年举办和谐南开艺术节、新广场舞大赛、民俗文化博览节,“南开杯”系列大赛等活动,已经成为南开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受到居民的欢迎。广大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展现了社区文化的活力,并发掘一批特色鲜明、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原创文艺作品。

  二、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的文化资源无论是静态还动态,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应该说在全市来说是名列前茅的,为此,南开区已连续15年保持“全国先进文化区”的称号。但是,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整合、资金投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近年来,虽然我区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强制要求各社区居委会进行办公用房的扩建改造升级,并使文化站(室)达标。但还应该看到,目前一些旧楼区办公场地有限,文化活动室狭小局促,文化设备老化严重,硬件设施亟需改善,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2、文化站(室)缺少固定的活动经费。各街道文化活动经费困难是制约街道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问题。专项活动资金匮乏,街道文化站及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普遍存在活动设备和演出道具、服饰的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2015年区文化局为每个街道拨付8万元用于街道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但由于没有持续有效的投入,制约了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

  3、缺乏专职人员管理。许多社区内没有专职负责群众文化管理人员,社区团队大部分属自行管理,组织活动受到局限,工作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社区文体团队开展日常活动,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为社团成员进行指导。

  4、艺术水平有待提高。社区文体活动虽然内容丰富,但是艺术水平偏低。很多文化活动仍停留在自娱自乐的程度,难以吸引更多的群众来参与。

  三、资源整合的建议

  1、加强文化系统及全社会资源整合。由于群众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多头管理、业务重叠等问题,导致区内文化资源分散,高投入低产出、社会效益低弱。因此,我们建议区政府在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文化系统及全社会资源的整合。要从组织体系、经费机制、资源配置、人员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度整合,统筹推动跨部门、跨行政层级、跨区域组织体系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一是与社区资源开发相结合。要组织社区众多的群众文化活动团体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和节庆活动,鼓励民间创作和采风,让文化内容贴近市民,贴近生活。二是与名人资源开发相结合。借助各类专家名人,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组建文化发展专家服务团和文化发展指导艺术委员会,为文化发展给政府献计献策,担当群众文化发展指导顾问。

  2、尽快推进人力资源整合。由于编制受限、经费不足,目前我区群众文化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我们建议首先充实文化宫专业人员的定岗定编,以保证为每个街道配备专职文化服务人员1名。同时,加大对文化志愿服务的宣传推广,注重从文化系统外部吸纳专业人才,不断充实文化志愿者队伍。

  3、加大对文化资源研究的投入。加强对老城文化、妈祖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这是一项高效整合和开发文化资源的基础工作,必须增加公共财政对此专项研究的投入。可以通过立项招标、课题立项申请、定向委托、组织专家研讨等方式进行前瞻性研究,以保障老城文化、妈祖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4、完善全区文化站(室)管理体系。目前我区拥有的综合文化站除王顶堤、嘉陵道两个文化站隶属于街道办事处管理外,其余均设在社区文化站内。应群众文化应建立三级管理机制,即每个街建立独立的文化中心,负责对社区文化站的管理,社区文化站对社区文化室进行管理,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培训社区文艺骨干、整合各社区团队,打造精品节目等均由文化中心负责。以解决群众文艺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并利用网络整合和开发社区文化中心资源。

  5、建立政府购买机制和平台。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机制,一方面为各类民间文艺社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扶持重点文艺社团开发精品、塑造品牌。另一方面,将区内大量散落民间的绝活绝技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和挖掘。制定政策,重点扶持精品文化项目。

  6、完善加强文化站(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构建区域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我区文化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持续对老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及设备进行提升改造和更替,使区域内硬件文化资源的配置均衡,保障居民群众文化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