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关于加快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来源:      时间:2016-10-14 11:19:19

  贾瑞辉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十二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我区“十二五”以来,紧紧抓住区域协同和创新驱动发展系列重大机遇,围绕“科技南开”功能定位,以创新促转型,以改革谋发展,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城区功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1、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7.08亿元;区级财政收入66.5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到位额200亿元。民营经济不断壮大,民营企业达到2.55万户,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区税收45%。

  2、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签署滨海高新区合作协议,深化融资平台搭建、新兴产业培育合作。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建成海洋技术协同创新基地等协同创新项目465个和天津大学“搭伙”等众创空间18个。拥有有效专利14100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500件,保持全市领先。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双百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775家,小巨人企业达到62家,数量质量保持中心城区首位。科技进步监测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3、服务型经济提质增效。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大力引进北京项目,利用外资32674万美元。编制服务业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项目载体建设加快,金融街世纪中心等74个总投资逾700亿元的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产业聚集效应不断显现,建成创意产业园20余万平方米。积极引进运营商,盘活闲置楼宇75万平方米,培育打造亿元楼宇20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引进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有影响力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29.9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27%;金融和以科技、文化为代表的其他行业比重达到62.64%;服务业企业留区税收占全区企业留区税收的比重达83%。服务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不断提升。圆满完成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各项目标任务。

  但是,我区仍存有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比较模糊;新的发展动能和支撑不足,借重用好科教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发展水平不高,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紧缺等问题,制约了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当前,新旧产业换代、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打好结构调整的“组合拳”,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步伐。把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型都市产业作为转型升级方向,实施“南开区经济升级版2016”行动计划。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构筑高端产业体系。推动“两圈两区一中心”空间布局建设,加快构筑我区高端产业体系,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创新创业类产业,推动C18、 C92、尚8.263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加快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聚群发展。推动智慧商圈建设,推广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天佑城、炫联广场的商业综合体转型,提升改造传统商贸聚集区。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实施“互联网+”行动,发展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盘活楼宇、打造特色楼宇经济、提高商业商务水平。做大做强老城厢民俗文化和旅游品牌,培育3个具有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产值超百亿,在全市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产业。

  2、加快科技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科技园区是培育和承载产业的重要载体,我区要将加快科技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作为产业升级十分重要举措。一是园区产业高端化,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或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和适应“高成本时代”到来。二是园区特色化。依靠园区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竞争力。三是园区集群化。产业集群是培育产业基础,降低产业生产成本、营销成本、信息成本、学习成本、交易成本,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效应、集聚效应等。一要培育和引进产业集群“种子企业”,形成一片产业集群;二要高度重视行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三要高度重视园区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四是园区品牌化。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品牌意味着竞争力。因而要大力发展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家。五是园区绿色低碳化。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园区。六是园区信息化。园区本身、园区内所有的产业、企业都必须信息化,特别是要利用“互联网+”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园区信息化。

  3、制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扶植政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抢占发展制高点,借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做好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将区域科教资源丰富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胜势,深化与高校院所的联系对接,坚持区领导联系服务驻区高校院所院士专家制度和校区互派干部挂职制度,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支持高校院所、产业园和企业企业建设众创空间,重点对以下企业给予必要支持。

  一是产业内涵发展。研发生产涉及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企业,聚焦支持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工业强基项目;重点支持促进绿色发展、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安全生产、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制造业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

  二是产业技术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加快消化吸收与集成创新,促进各类创新主体有效对接、要素集聚和协同创新,支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是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和示范应用。支持高校院所或企业与制造企业开展联合研制并协同创新;支持高端智能装备及关键部件实现首台(套、批)突破、应用示范及检验检测、研发、试验、验证、台架等的平台建设。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对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组织结构优化和业务流程再造,做大做强外部服务市场;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支持具有行业先进性、有市场需求以及服务中小企业的平台型企业发展。

  五是实施品牌战略。支持城市品牌塑造、区域品牌提升、行业品牌打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建设各类品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其能力提升;加强工艺美术保护,支持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保护、发展,做强做精。

  六是研究和培育“四新”经济。鼓励“四新”企业发展和团队建设;推动“四新”企业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开展合作,支持产业创新联盟,促进“四新”经济发展。

  4、加快打造引才聚才新高地。人才是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根本驱动力量。我区要坚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借重用好科教资源,深入开展专家作者“南开行”活动,做强区域协同创新联盟。先行先试重大人才政策,引进聚集高层次人才,深入推进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实施“人才绿卡”制度,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加大科技人员股权激励,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使高校院所成为人才创新高地,科技园区成为人才聚集地,企业成为人才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政府成为人才服务引进的洼地,积极营造唯才是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浓厚氛围。

  贾瑞辉系区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民建南开区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