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关于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生态圈的建议
来源:      时间:2016-08-19 09:33:41

  民建南开区委会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十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6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随着传统就业空间容纳能力的缩小,随着南开区功能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大学生就业与再就业工作需要开拓新的模式,开发新的空间。而调动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灵活就业作为就业的新趋向,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不断涌现。

  为进一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为了实现“以创业促就业”的管控目标,为了有效降低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成本,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建议区主管单位通过互联网+校企协联合培养模式,以相关社会组织为核心,以位于南开区内外的会员企业为支撑,以区属在校大学生、已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和将要创业的大学生为服务对象,构建南开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生态圈。

  一、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学校都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教学方法、实习方式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手段不断创新。

  在调研过程中,很多企业反映网络求职信息不精准、面试履约和签约成功率底,实习生和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实操能力差、执业素养不高、专业不对口、职业规划性和稳定性差等问题;而很多实习生和应届毕业大学生却反映实习和就业企业信息来源匮乏、专业对口的企业少、中小微企业培训能力弱、社会职业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创业容易头脑发热等问题。这些问题,除了教育部门和就业保障部门的系统改革以外,除了学校和学生的自身努力以外,主管机关可以组织和引导上接政府下接企业的社会组织,以‘校企协’的方式,以社会组织联盟为信息和信用枢纽,通过区属学校与众多社会组织会员企业的间接对接途径,缓解就业双方信息不对称、就业成功率低、就业稳定性差、职业素养及实操能力差和创业易冲动等问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生态圈优势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生态圈可以满足南开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实(见)习需求;推动一大批学生面向就业上岗实(见)习和帮助一部分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创业,切实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职场体验和实习实训中提升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同时,发动社会组织投入相关的服务能力,调动社会组织会员企业的配合热情,构建学生爱用、企业想用、社团能用的南开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生态圈。通过密集的线下对接牵手实训活动和丰富实用的线上推广活动,通过共性培训、定点实训和个性辅导三位一体的帮扶工作,大幅度连续提升南开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建议

  1.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思维教育

  结合“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和培训活动,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新常态下就业创业文化和就业创业思维的传播和宣讲活动,引导大学生把创业梦、就业梦、实现个人价值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通过社会组织遴选各行业优秀的创业企业家和优秀员工代表,举办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讲堂,讲述创业故事,分享就业感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答疑解惑,增强就业创业意识,形成良性的就业创业思维,推动南开区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2.推动大学生走进企业锻炼实习

  开展“大学生在基层企业实习”项目,选送优秀的大学生特别是担任过志愿者的大学生,结合大各高校院系的专业实习计划,组织大学生到街道、社区、工商所、税务所等基层单位的企业服务部门和社会组织的类似关联单位开展以科技、创新、调查、咨询等企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增进了解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趋势和创业实际需求,树立新的择业、就业、创业理念。

  3.组织大学生走进社会组织实习锻炼

  鼓励和动员动员一批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实(见)习,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组织的政策宣讲、专题培训和会员服务等具体工作当中去,使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理解社会规则、企业家思维和就业创业实用技能;要求各社会组织结合自身的经营范围、服务特色、会员企业的行业特点及发展阶段,为大学生组织行业特点突出的培训实训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对专业相关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和现实需求有更直观的认识;要求各社会组织及其发起单位,根据其专业服务方向,为专业相关和就业倾向明确的大学生举办就业创业实操技能的培训班,让大学生具备基本使用的业务素养和专业能力。

  4.推动大学生走进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实习

  通过社会组织,筛选和发动其会员企业当中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处于创业期和快速成长期的优质企业,发掘网络运营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经济法律类、财务管理类等需求旺盛或就业较难的实(见)习岗位,为各类社科专业和技术性不强的工科专业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充分整合运用各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源,精挑一批大型国企、民企、科研机构、知名外企等优秀企业单位,开发需要具备创新、开拓能力的实(见)习岗位;大力推动上述就业有难度的相关专业大学生,接受优秀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言传身教,亲身感受创业期和快速成长期企业的力争上游、不断创新的正能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的积极转变,引导大学生更加准确的进行社会定位和制定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就业创业规划。

  5.开展大学生创业帮扶活动

  创建“南开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充分发挥引导基金的政策扶持和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专业服务资源和社会资本进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生态圈的建设过程中。号召各个社会组织在会员企业的发展和服务过程中,对大学生创业企业予以关注和侧重;鼓励各个社会组织设立大学生就业服务岗位和服务部门,把双向的劳动需求对接转化成为社会组织的常态职能。结合大学生各类创新创业创优比赛,对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大学生,指定优秀的社会组织进行定点专业帮扶,通过向创业大学生提供战略规划、行业调查、成果测评、技术转移、法律服务、财税管理、知识产权、网络营销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夯实大学生创业的软实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大学生创业的综合成本。同时,可以在生态圈的运营过程中,尝试在同一所学校内,组织和帮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组团创业;也可以尝试在不同学校内,组织和帮扶校际组合式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可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针对京津冀三地高校和学生,最终打造出京津冀大学生就业创业协同实训生态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生态圈的志愿者或优秀学员到老少边穷地区的企业进行实习,通过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的实践,缓解当地企业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

  6.汇集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要素的线上平台

  以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能力为中心,通过有序连续开展线下结合线上的工作方式,落实互联网+校企协联合培养模式。将大学生就业创业需要的信息服务、培训服务、成功经验分享,将大学生就业创业需要初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汇聚到线上平台,拓宽计划实施的宽度,扩大计划落地的收益群体,调动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大学生或其它商业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后期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乐趣、职业需求和职业潜力进行专业测评,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兴趣,并通过线上就业创业课堂和线下培训演练活动,以促进大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就业定位和职业规划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