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关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建议
来源:      时间:2016-08-12 11:16:12

  寇达开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十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是直接或间接影响被教育者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是教育管理部门内部的问题,应成为我区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评价指标。据了解,我区教育管理部门近年来在不断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关注度的同时,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给予了必要的关注并为之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若从持续稳定推动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高度出发,教育管理部门目前在确保教师心理健康方面所做的工作和采取的措施与时代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教育管理部门应将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维系、疏导工作放在与诸如教育质量等相同重要的位置给予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

  一、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教育心理学研究者曾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提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基本包括以下内容: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且能胜任本岗工作;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据了解,有关部门于2014年曾对南开区9所小学的教师专门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区现状。

  (一)选择教师职业非己所愿,从业乐趣难觅

  该调查显示,“最初选择教师职业”出于兴趣: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占49.8%;出于意义与价值: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占52.5%;出于稳定体面: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占44.4%。从这里不难看出,影响人择业的因素尽管很复杂,但其中包括个人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以及现实条件等,前几点是内部因素,现实条件是外部因素。毋庸置疑,教师择业原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工作努力程度、责任心、从业感受等等。特别值得强调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在此次被调查的教师中竟然有近半数的教师在择业时更多的是考虑对现实的外在条件的抉择。这些看似消极的因素势必会影响这部分教育从业者对待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同时也很难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到乐趣。

  (二)面对如果能够重新选择,选择做教师意愿低

  调查显示表示愿继续的占48.9%,不愿意的比例竟占25%。如今,教师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所谓的诸如教学质量等表面问题,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这部分群体需要去适应的问题不仅复杂且种类繁多,对教师身心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种种困难与困惑,一些教师感觉难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备感压力与挫折,进而导致工作热情不足,荣誉感淡漠,甚至产生了放弃教师角色的意愿。这反映出部分教师适应困难,需要帮助寻引导。

  (三)教师感觉付出与收获严重失衡,难寻心理平衡

  被调查对象认为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占68.8%;超过70%的教师认为多数学生认为老师们的付出理所当然,毫无感恩心理。被调查对象认为“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现象是比较普遍,尽管其原因众多,辛勤工作的教师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情感回馈是让教师觉得心寒、懒于再多付出的主要原因。

  (四)社会对教师要求高评价低,教育工作者难于接受

  该调查显示,认为“社会对教师职业期许和要求高”的完全、比较符合共207人,占80%;认为“社会对教师群体评价低”的完全、比较符合共174人,占67%。通过这组数据不难看出,许多教师对社会期望的高标准感觉力不从心,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的观点表现出难于接受甚至抵触。该调查同时还显示,有46%的老师在实际工作经常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还有31%的老师选择一般。试想,持有心被掏空心态且处于一种枯竭、倦怠心理状态的老师竟然高达46%,这部分教师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态度能令人满意吗?

  (五)社会、家长过度期望和超负荷工作使教师身心俱疲

  学生难教育,教师在纠结之中举步维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教师应为人师表,这种职业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当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作为普通人的教师同样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以升学率论教师优劣,亦是不少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诱因。为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对学生必然要严格管理,而严格管理往往使学生感到不适,进而引发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又会偏重学生心理感受而选择放松管理,结果是学生成绩随之无法达到家长的期许,形成恶性循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普遍过高也是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的主要因。该调查显示,57.9%的老师认为家长对孩子要求偏高,学生个性化程度比较高,老师面对一些学生的想法和做法难以理解和认同,对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也是令教师很头痛的一个现实问题。学生教育难度增加,加重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心理负担。

  (六)教师因教学对改革的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面对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涉及与触动方方面面利益的现实问题时,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压力面前,适应能力较强的教师往往能因地制宜做出调整并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而心理较脆弱的教师则会因为承受压力过度而导致表现多样的心理危机。具体表现为追求升学率,不少教师仍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把文化知识成绩好的学生视为人才。因此导致教师只顾教书,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忽视了为人师表的职业修养。甚至有的教师性情暴躁不讲方法,极大伤害了学生身心健康,极易扭曲孩子的求学生涯和人生发展轨迹。而这些行为与后果也加重了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工作压力大减负难。教师工作的压力源很多,但“教学之外的事务性工作繁重”仍居第一位。该调查还显示,至少44.4%的教师认为减负以后学生的学习和落实情况不如从前了。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减负以后教学工作的不适应并产生较高的焦虑;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师们渴望切实减轻事务性负担,集中精力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强烈愿望。

  二、解决中小学、职专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策与建议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问题直接或间接在教师群体中的反应,如疏导不利,教师对工作及工作对象产生的畏难、抵触、敌对等不良情绪的存在会对师生关系、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自身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等都会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为此提出建议:

  (一)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须标本兼治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各学校要充分发挥现行政策和评优之导向功能,积极引导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力争在一定的时期内使过分注重学生考试分数论优劣的做法得到改观,努力为既敬业爱岗注重教育质量,又敢于科学、合理、严格管理学生的有才、有德、有能力的教师典型。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为老师创造轻松的工作环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提高教师的待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负担,首先逐步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弘扬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和良好的职业威望心理氛围。为此,建议有关部门重新认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并确实摆上位,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将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纳入教育督导测评体系。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组织管理

  各级管理部门应明确一名分管人事工作的副职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将教师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作为人事管理一项常规内容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学校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应最大限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者应深入了解教师群体乃至每个教师本人的实际需要,下力量花心思出实招帮助教师解除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从成长历程、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成长目标,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教师从业的热情和潜力,通过多种渠道让教师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并拥有发言权。这样不仅能有效增强教师从业的价值感,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和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快乐教书”舞台。

  (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片面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是造成教师心理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学生的考试成绩易量化的标准,教师所教得学生品质是否优秀则是软性指标且在实际考量中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继续深化改革现有传统的评价与竞争机制,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即看到教师的过去和现在,更面向教师的未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不过分强调用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晋级、评聘的依据,为教师“松绑”、“减压”,用全新的考评机制与竞争机制为教师的不断成长和教师、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与提升。

  (四)建立相应的教师心理干预机制

  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对教师们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教育管理部门应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行政测评范围。在教师成功、失败时予以正确引导,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状态。在教师评优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倡导和选拔具有爱岗位、懂业务、敢管理、善沟通特质的学习型与管理型并重的教师典型,重视育人并取得明显效果的典型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注重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靠切实可行的一系列措施尽快转变以学生成绩衡量教师业绩标准的不良现状。

  (五)关注教师因工作或生活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层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教师最佳精神状态与工作状态。有关部门和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各自的优势,应主动联合有关机构及邀请专家定期举办教师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可用积极心理学、理性情绪疗法等理论,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引导并帮助教师主动掌握一些科学、合理、能有效释放压力的良性方法,引导教师正确定位自己,改变应对问题的态度,改进自我认知,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相关活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高教师心理品质,提升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间的沟通能力和水平。促使教师学会悦纳职业、悦纳学生、悦纳自我、悦纳生活,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激发教师敬业潜能,进而推动区域教育质量能不断得到提升。

  寇达开系区政协副秘书长、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南开区委会原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