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钢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十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绿化建设速度得到全面提升,但沙尘雾霾等天气的持续发生,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天津市、区的绿化建设近十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每年新建和提升改造的绿化面积都在2000万平方米以上,但天津市、区的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仍处于下游水平,是没有列入“国家园林城市”的4个省会城市之一,说明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与天津要实现的国家生态城市的定位存在较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我市考察时提出“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对天津提出具体要求和深切期望。结合住建部颁发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标准》和市政府发布的《天津市城市定位指标体系》等文件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其中不仅存在具体数字标准差距,还存在对园林绿化资源保护不足和监管缺失问题,这将严重影响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在本调研课题中,主要揭示天津市、区绿化资源的保护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引起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足够重视。
一、存在问题(以中心城区为主)
1、对原有绿地保护不够。据统计天津整体绿量偏低,市、区绿地树木更少,在城市全面规划改造、房地产大规模开发的时期,园林绿地往往不被重视,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如为解决市内交通,近年因道路拓宽占用绿地现象十分突出,临街的公园绿地都在其列;中环线的两条以市花月季为主,包括河南桧、碧桃、海棠在内的全长34公里、约10万平方米绿化分车带去除;具有天津特色的海河带状公园,因加强沿河道路通行能力,全部损毁,绿地面积大幅缩减。
2、对原有古树大树资源缺乏保护。据统计市内六区在册古树名木2000年为123株,2015年则仅有100株,其中百年以上古树虽统计为36株,但多数依据不足,笔者根据历史记录和树种规格仅能确定12株,已处于濒危状态。南开区的百年以上古树原有3株,已在古文化街改造时全部损毁;水上公园展馆前的2株海棠是1956年为迎接毛泽东来此参观农业展览时而种植的,被定为市级名木,却在绿化改造工程中损毁。这些“古树名木”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同时丧失。
3、园林建筑和设施缺乏长期稳定。园林建筑也是文化名片,有着鲜明的历史特征,不仅中心公园(原历史遗存维多利亚公园)的中心亭子被拆除了,即使解放后近70年中建设的园林中具有特点的亭廊、花架、园路、小品、假山、喷泉等也没有多少保存下来的。水上公园东门是获得过全国建筑奖的拆除了,津城闻名全国的街头绿地、小游园、居住区公园中具有天津特色的花架、亭廊、影壁、漏窗等不见踪影;园路、园灯、座椅频繁更换。
4、反复提升改造损害绿化资源。这些年来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重复建设,在反复提升改造中,造成很多原有大树、稀有树种减少和损毁。长虹公园、西沽公园等提升改造工程中也对原有大树和稀有树种垂丝海棠、多瓣黄玉兰等树木资源造成损毁的情况。反复提升改造也使新栽树木遭殃,2008年迎奥运栽植的树木2009年改造时刨除,而新栽的树木多为成本奇高的大规格乔木或大龄灌木,万元以上不在少数,栽植正值夏季,造成树木大批死亡;之后又多次更换栽植,提升改造,目前依然没有停止。规划设计的初衷与现实栽植成效严重不符。同样南开区天塔路、水上公园东路行道树5年改换了4次,栽植树木如同插花瓶。有些绿地草皮一年换3、4次。一段时间津城普遍追求“西方的草坪与中国的盆景艺术相结合”、“上档次”的绿化景观效果,不仅刨树栽草,树穴栽花,盲目引进南方树种、盆景式树种,将榕树、罗汉松、枸骨、小叶女贞等原温室盆景栽于绿地,还将外地古树大树法桐、银杏、紫薇等挖刨进津,因严重脱离天津自然条件,绝大部分一年绿,二年黄,三年进灶膛。不仅造成国家资金严重浪费,还暗藏贪腐温床。天津市、区大树少,但对原有适宜的市树白蜡、市花月季、乡土树种杨柳榆槐椿确被逐渐忽视,金银木、紫穗槐、茶藨子、蔷薇等灌木原属骨干树种,应用不多,甚至原津城最多的杏花村、红帽子等丰花月季品种也不多见了。
5、不合理施工损害绿化资源。其中迁移树木对大树损毁最大,树木移植过程中多数因时间紧、运输不便无法按技术规程操作,无法保证根系完整和树冠的完整,无法进行合理修剪;另外较大型的树木或雪松、毛白杨等这类具直根系、顶端生长优势的树木不宜移栽,采用输液、遮阴和防寒的救助措施,不仅增加不可降解的废物,成活的树木也会因生长状况不良被逐步淘汰。在我市很少找到因建设工程移栽的树木现能正常生长范例。因不合理的设计、施工也使新工质量问题十分突出,很多反季节栽植、全冠栽植、过度密植的树木恢复困难,成活率远远低于规范要求;在原有绿地的树木周围堆山加土、修建树穴花坛、铺草栽花、硬面铺装等,都会因机械损害、水分的浸泡、土壤透气性不良和辐射热等因素影响,造成树木在短期衰弱死亡。还有新修的园路不久石板断裂、面砖坑洼不平、绿地排水不畅等,多因赶工期或在执行施工的工艺工序规范标准等方面存在严重质量缺陷,对绿化成果造成持续影响。
6、养护管理缺失损害绿化资源。重建设轻养管,当养护管理缺失就会造成树木生长衰弱缺损死亡,当绿化建筑、设施不能及时修缮维护也会造成损坏损毁。不合理的养管方式也会照成树木损伤,如不耐水湿的树与喜水的花草矛盾特别明显,大量浇水会对原有树木根系有损害;树木修剪不合理影响生长或损毁树形;为防治树木病虫将树冠全部锯成“电线杆”使树木失去生态作用和景观效果;为迅速灭虫乱用有毒农药,不仅同时杀害天敌,造成环境污染,也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以上问题对天津市、区生态绿化资源的损害是长久的,对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损害是不可复制的,对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是拖延和不可持续的。
二、原因分析
1、生态质量目标不明确。提到天津市、区的绿化问题,我们习惯归结于历史绿化基础薄弱和自然条件不利。但是我们是否重视保护这些有限的绿化资源,对那些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园林建筑、树木、设施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包含着新中国成立后历代园林工作者在艰难历史进程中建立起来绿化基础和丰富的园林成果是否真正尊重。有些决策时是否依法依规,在建设规划时是否符合生态建设理念,政策导向是否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值得深入思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中共有一章6000字专门论述改善生态环境,占“纲要”的十分之一,资源环境指标10项,全部为约束性指标,在其他篇章中还有2000字内容涉及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的要求与理念,首次提出“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建设生态型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在看到绿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对存在问题要有清醒认识,必须将绿化的只重增量转变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生态建设缺乏深刻理解。要加深对生态建设的理解,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忽视了按生态学的原理去规划建设管理,在我们年年建设了大量公园绿地,但原来常见的鸟类(喜鹊、麻雀)、动物(蛇、蛙、刺猬、野兔)、昆虫(蜻蜓、知了、蚯蚓、蟋蟀)都在减少,树上没有鸟窝,虫害反复发生。这就说明生态环境质发生了问题,生态链断了,生态平衡系统被破坏了。我们栽植树木是生态建设,只是建立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选择适宜的树木和合理的栽植,需要3、5年以上才能减少浇水,10年以上才能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形成稳定生态效益。所以“大树进城”、“乱施农药”会不断的破坏生态系统,严重损害原有绿化资源,而“反复改造”、“不断提升”等政绩工程不仅破坏绿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还消耗大量水土等生态资源,并且对相关人力物力资源、国家资金和珍贵的时间都造成巨大浪费。
3、依法保护尚不健全。要对绿化资源的加强保护,必须依法执政,执法从严,健全法规,加强管控。目前在市行政许可中心只有一名人员负责全市树木的迁移砍伐事务,无法精准的完成大量的现场勘察确认和办理落实。依照法规对古树大树只能移栽,但移栽后的结果没有统计。因为现实是:在城市建设中花费大量资金的“移栽树木”只是走了程序,限制直接乱砍乱伐的作用,而无法保证移栽后树木的成活和实际状态效果。所以执法的初衷与结果并不相符,需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才能确保绿化资源、绿化规划、绿化成果的有效保护。绿化资源的保护,同时具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不可替代的特征。比如新建的五大院英式风貌建筑群,无法具有五大道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征。
4、科学经验尊重不足。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不仅要求绿化数量上的增加,重要的是品质的提升,更应当考虑绿化的实际生态效果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天津的有关专家学者早在上世纪80年的就呼吁生态园林的理念,倡导科学栽植和科学养管但成效甚微。近年园林工作者不懈努力,针对时弊做了大量艰苦有宜的工作,如水上公园、南开区等园林部门对园林树木进行全面调查,加强保护措施。我市的园林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早就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古树进城、胸径15厘米以上大规格树栽植、南方边缘树种的大批栽植、夏季栽树等违背科学规律,只限于极少数情况下而采取相应措施的特殊对策,不能成为常态,现实已证明草地加盆景不适合成为生态绿化的主角。
5、养护管理重视不够。近年来天津市、区在绿化建设方面投入较大,绿地面积数量增加、公园开放以后,维护工作加大,但天津市的自然条件差,地下水位高,土壤贫瘠盐碱,所以树木普遍长势弱,生长缓慢,病虫害多。这些客观条件造成树木绿地后期养管工作量大,费用高。园林业内经常讲“三分种,七分养”,实际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是造成“重建设轻养管”主因。目前在市、区绿化新建或提升改造项目的投入约为200-300元/平方米,而绿化养护费管理费用用只有10元/平方米左右,巨大的偏差起着重要作用。现实中因资金缺口外,在工作上养管难度大、成绩不起眼、受累不讨好;绿地破损、行道树缺株不如等到重新建设或提升改造,在经济上新工收入高,拿钱快;在舆论宣传上也往往是新建工程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成果”,或提升改造后“焕然一新”。
另外养护管理的技术性更强,而目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长期性、重要性的认识,大部分由农民工完成,只做到浇水、除草,修剪和植保工作都不规范。甚至一些技术管理人员也缺乏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要点,对植物的品种、特性、生长势,对病虫害的判断、发生规律和防治的方法、时机掌握等都了解不多。园林的机械化、科学化不仅落后农业、也落后于环卫和市政管理等行业。
三、对策建议
综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绿色发展认识,树立生态质量理念。提高认识,围绕建设美丽学府、幸福南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生态质量理念,绿色发展需要数量更重质量,绿化资源和绿化成果必须加强保护,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必须成为园林绿化的硬指标。所以天津市、区应该在“十三个五规划”期间内完成“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作为“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保障。
2、加强绿化资源保护,巩固市区绿化基础。针对市、区绿量偏低,古树名木以极为有限,更需要加强保护现有的绿化资源,巩固我市的绿化基础。建议将40年以上树木和胸径在40厘米的树木以上和珍稀树种,扩大作为新的一档市级保护范围内树木,像和平区、河西区(已列入区级保护)一样摸清底数,进行调查、立档,按市级古树名木的保护标准加强保护。市容绿化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树木的迁移砍伐审批程序,确保迁移树木的成活落实,加大执法力度,追究移栽后损毁责任。
3、做好绿化建设规划,合理选用绿化品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避免浪费有限的绿化资金和资源。绿化建设应搞好规划,避免追求速成高档和政绩工程,建设施工严格执行规范要求,绿化景观不应像时装一样反复更换;施工设计重视水电等基础建设,保持园林绿地的稳定状态;提高绿化施工质量,合理引进树木品种,栽植规格适合的苗木,杜绝不合理的密植、配植,减少夏季栽植,提高树木成活率、保存率。古树大树进城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应坚决制止。已建成的公园绿地和行道树尊重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要保证定期维护,油漆粉饰,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特征;园林设施及时补损维修,保持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将出现缺损的园林植物以相同品种、相近规格的植物及时的“补充完善”,保持园林景观的完整性和观赏性,限制重复建设的“提升改造”,杜绝速效和短命绿化建设,保护绿化成果。保持基础树种的同时,还要注意补充遗缺品种,不断驯化边缘树种,合理引进新型适宜品种,充实丰富我市绿化资源的结构。
4、科技保障资金支持,加大绿化养护力度。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绿化养护管理的力度和资金投入。积极吸纳社会资金,赞助园林绿化养护,鼓励群众义务养护树木和捐助绿地养护管理。提高对绿化养管的重视程度,建立科学的养护管理计划,落实有效的养管措施;加强绿化养管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绿化专业技能和绿化养管技术水平都有利于加强绿化资源的保护,保持城市生态的可持续性。
另外提高园林机械化水平,建立中水喷灌系统和雨水的收集利用,树木枯枝落叶的收集利用,植保推广采用生物防治,等等都是园林绿化加强生态建设的奋斗目标。让我们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而努力。
查良钢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民盟南开区委会盟员、天津市水上公园管理处原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