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对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建议
来源:      时间:2016-06-16 08:18:14

  苏传秋、王昊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十七次主席会议上

  作了专题汇报)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参与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愿望和动力持续增长,对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的需求愈加强烈。这种情况下,如何围绕建设“美丽学府、幸福南开”中心工作,大力宣传推广全民健身与城市体育,利用好有限的区域土地资源,创新“立体化”建设开发模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体育健身场所成为我们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一、全民健身与公共体育设施

  1995年6月,国务院首次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此后又有一系列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得以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具体的全民健身活动,指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民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大力宣传和推广全民健身,作用是帮助市民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开展好全民健身的前提,关键在于政府和社会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即公共体育设施。

  二、我区公共体育设施现状

  近年来,我区十分重视体育工作和体育设施建设,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和场馆建设。体育场馆和设施方面,以2014年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为例(不含体育路径),我区共有室内、室外场地数量783处,其中室内体育场数量104处,室外体育场数量679处,市区两级财政总投入达26亿元,从业人员达1201人。

  体育路径方面,截止2015年底,全区12个街道、2个公园、1个广场、1个立交桥共有体育路径327条,3758件,基本实现社区体育路径100%全覆盖。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我区目前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公共体育设施总量仍然偏少。通过数据分析,虽然我区人均占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约为0.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较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校园内体育场馆设施占比重较大。在所统计数据中,校园内的体育场馆设施占比重较大,场地数量321处,占总体的41%;室内场馆25处,占总量的24%;室外场地296处,占总量的44%;整体面积55.6万㎡,占总体的66.6%。由于相关政策,2015年起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已不再向社会开放,导致我区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

  三是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单一。在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中,足球、篮球、乒乓球场为数最多,占到总体的70%。复合型、多功能的设施建设明显不足。

  四是建设选址局限性较大。受传统思路影响,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中习惯于要“土地”,扩“面积”,缺乏创新思维,导致近年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进度较为缓慢。

  三、加快我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思路、意见和建议

  一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立体化”思想。顾名思义,“立体化”是指平面向空间,二维向三维的转变。具体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是指应在巩固和充分整合利用地面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好“地下、地上”空间资源,特别是结合我区“盘活空置楼宇26万㎡以上,亿元楼宇达到25座”的发展目标,切实破除地面土地资源有限的现实难题,实现城区“上、中、下”空间的协调发展,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全民健身配套设施保障。

  二是部门联动,规划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立商务委、体育局、招商办、楼宇办、街道办事处等职能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做好“地下体育”和“空中体育”,即“楼宇体育”的发展规划,研究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支持,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在楼宇内,特别是亿元楼宇内利用“地下空间”和“空中平台”投资公共体育设施。如上海黄浦区科技京城,楼宇内约有2000多家单位、近3万人工作,在黄浦区政府的支持下,科技京城整合约300㎡空间资源,由当地体育局和街道牵头,提供了30多件专业的运动健身器械并委托了具有优良资质的上海星之健身俱乐部有限公司进行管理运营,开设私教、瑜伽、舞蹈等课程,实现了政府公益性和企业盈利性的双赢。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台账,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四级管理维护网络。对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和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横到边、纵到底的摸底调查,建立详细的体育场馆设施台账,整合优势体育资源,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中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合作,实现共赢。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体育路径管理维护网络,采取体育局不定期抽查,社区、企业定期自查的管理办法,做到对社区体育路径随查随检、随查随修。设立24小时应急维修专线,对损坏严重,影响群众健身安全的设施进行紧急处理,切实为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良好运动休闲环境。

  苏传秋系区政协教体卫委委员、南开区体育场南开业余体校校长

  王昊系区体育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