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原平、鲁清、韩虹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十六次主席会议上
作了专题汇报)
一、我市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以及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成员也经历着心理上的各种危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青少年有心理障碍者逐年呈上升趋势。近两年,天津市青少年儿童心理障碍人群明显增多,市安定医院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儿童心理门诊的月门诊量达1500人次,比十年前增长5倍。2013年8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交流会在天津召开,从大会上了解到,本市有20%青少年儿童面临压力过大、焦虑、厌学、多动等心理障碍问题,80%孩子没有得到及时治疗。
青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社交恐惧、逆反、嫉妒、羞怯、自卑、虚荣、考试焦虑、强迫症、浮躁、猜疑、无力气症、自杀、后悔、性困惑、人际关系不适、颓废、失落、贫困综合症心理等,由此往往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盗窃以及自杀等,这些问题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学校以及社区中。
二、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社会的急剧转型与社会治理的危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国人提供了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发展空间和相对丰富、畅通的社会流通途径,造就了国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随着各类生活风险(事故、污染、健康威胁)、经济危机(下岗、失业)、分配差距、政策不当(乱摊派、乱罚款、违法拆迁)、阶层歧视(妇女歧视、老年人歧视、农民工歧视)以及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父母以及家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躁”的社会心理相互作用,必然引发青少年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失范与弱化。在多元文化存在的现实中,由于主流文化、主导价值建设乏力,人们思想受到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更热衷“韩流”、“哈狗”以及类似“大话西游”、“蜡笔小新”的话语与形式,崇尚“美女作家”、“玩酷”、“玩飘”、蹦迪、追星、网络、游戏人生的刺激与享受,这些思想空虚与享乐主义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3、社区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缺失以及机制的落后。重视社区的硬件建设,忽视了社区软件以及社区居民心理和归属感的建设;社区建设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无论是街道社区或者居委会社区,通常没有专门人员负责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和工作方法,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存在形式化、简单化以及随意化的现象;尚未形成社区与学校共驻共建的区位优势,社区原有的政府、学校、心理咨询所以及民间公益机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建设考核评估体系不完善,对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没有明确的指标考核。
4、各类社会化组织的功能缺失。家庭的急剧变迁,如越来越多的单亲、离异、夫妻不和、家庭暴力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忽视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社会化训练,过分看重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素质、兴趣以及心理健康的关注;不良的社区环境和社区氛围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社会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犯罪率较高的社区,往往文化欠佳,次文化和亚文化盛行。
三、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形成强大合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健全一个领导机构
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区重点工作,在各街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办事处分管主任直接主管,社区配置专职干部,加上社区辅导员,三者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监督。
2、形成一套长效机制
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不是暂时的,而是长久的;不是跟风的,而是务实的,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必须有计划、有任务,做到有序推进,注重落实,保证教育机制长效并存。一是建立组织运转机制,推动各类组织和力量参与其中;二是建立服务指导机制,以确保能够引导青少年心理教育有正确的方向和有效的内容;三是建立社区心理服务资源的共享机制;四是建立激励奖惩机制,引导广大青少年变“被动”为“主动”,变“偶尔”为“经常”,不断激发对社区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参与激情;五是健全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包括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法制保障和经费保障,使社区青少年得到全面系统和规范化心理健康服务;六是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评估机制,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情况、效率的高低以及居民接受性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最终评量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和效果,以确保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一种教育模式,完善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三级防御网络
“三级互动”模式结构图
第一级:家庭防御网络
在民政结婚登记、孕期检查、新生儿出生登记等环节,组织父母/准父母参加专业培训,也就是亲职教育专业培训,让年轻父母了解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与心理成长需要,学会适时为儿童补充心理成长所需的心理营养,并学会及时识别和正确看待孩子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这些都是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第二级:社区防御网络
利用社区中心及社区卫生院等社区资源,开展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早期测查及组织家庭心理健康工作坊活动,通过专业培训、心理游戏、艺术表现等多种互动交流形式,让父母发现孩子的心智优势,学会与孩子沟通和赏识接纳孩子,不断提升父母的教育效能及自我成长能力;同时为孩子补充丰富的心理营养成分,让孩子学会沟通与交往,学会竞争与合作,学会情绪管理与挫折应对,使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更有效,增强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联系,让孩子学会理解家长、学会感恩父母,使亲子关系更为和谐。
第三级:教育机构防御网络
在幼儿园及中小学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及青少年儿童团体心理健康活动。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青少年儿童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儿童自我意识与自信、情绪与情感、交往与合作、专注与意志、竞争与抗挫、性格与气质,以游戏与活动促进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增强综合心理素质。同时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及改善教师自身的健康状况,让教师保持更好的职业状态,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最佳的心理支持与援助。
4、创建一支辅导员队伍
实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各街建设一支高水平、能奉献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心理教育活动的切入点。通过搭建教育平台、聘请专家、外出培训等方式,提高社区心理教师、资质志愿者的教育水平和业务能力。根据自愿原则,在学校、幼儿园、大学及社区中选择教师、大学生及社区工作人员组成专业志愿者队伍,并对这些志愿者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由他们去策划、组织与实施未成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活动,并要求家庭共同参与,共同成长。
5、营造一种文化氛围
在有条件的社区、幼儿园或中小学建立心理游戏室,开展定向的心理行为早期干预技术培训,让有轻微心智行为问题青少年儿童能够得到适时辅导,对发现较为严重问题的青少年儿童建议到专业机构进行系统矫治,保障干预的及时性,避免错过干预关键期给孩子及家庭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张原平系区政协社法委委员、天津市宜童自闭症研究服务中心主任
鲁清系区政协常委、教体卫委副主任,南开区社区学院副教授
韩虹系区政协常委、教体卫委副主任,南开区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