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关于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调研分析与建议
来源:      时间:2016-05-12 08:24:12

马建立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按照天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美丽天津的部署,按照区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建设美丽南开重大战略任务,紧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南开区“国家卫生区”和“生态城区”的创建工作,针对南开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情况开展了一系列走访、考察及资料查阅等调研分析工作。

  一、现状分析

  在垃圾处理方面,天津市在“十二五”期间运行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0座,处理能力10400吨/日。先后建设了青光垃圾焚烧发电厂、武清雍泰生活垃圾处理厂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焚烧处理工艺由“十一五”末的22%提升为46.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5%以上。从收集方式上来看,我市压缩式收集站占比为40.8%,收集运输方式仍以“简单收集+最终处置”为主,仍停留在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上,距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要求较大。

  在管理方面,结合本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先后颁布和制订了《关于加强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城镇生活垃圾袋装管理办法》、《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天津市餐饮废物管理实施细则》等法规规章制度,实施了餐饮垃圾、大件垃圾集中处置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但是垃圾分类立法体系尚不完善。

  南开区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过去一年里先后启动了密云路生活垃圾综合设施建设,东王台转运站建设等措施;在环卫作业精细化水平方面,落实“夜间机扫水洗,白天快速保洁”的作业要求,实现机扫水洗率达到100%;开展“文化公厕”建设及宣传工作,涉及旧津保转运站、西横堤转运站、西湖道公厕和八角楼公厕等4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1.垃圾回收处理资源化率低。我市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的。垃圾转运处理是由各区县环卫部门负责,垃圾从社区运送到垃圾处理站,再转运到填埋场或焚烧厂,这种政府主导的单一运作方式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的负担,也影响了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据了解,我市2013年全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17.35万吨,垃圾综合回收率仅为2.62%,资源化效率较低。

  2.垃圾分类立法尚不健全。我市现有的《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天津市城镇生活垃圾袋装管理办法》等规定难以满足落实垃圾分类的需求,致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行为缺乏执行标准,垃圾无序投放行为也无法受到约束。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立法方面,垃圾分类标准如何落实?非住宅物业和公共场所分类收集容器怎样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怎样科学制定?可回收垃圾如何利用?以及相关的听证会制度的建立等方面的立法尚不健全。

  3.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我市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即使在个别社区或公建中设置了分类投放筒,仅设置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投放方式,也是收效甚微。而生活垃圾在源头分类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基础,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和意识不强。

  4.技术装备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我市目前存在垃圾综合处理厂选址难、落地难的问题,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缓慢,于此同时,针对垃圾分类采取的垃圾收运设施尚未普及,后继的资源化回收“最后一公里”环节尚未打通。究其原因是生活垃圾分类系统的技术装备整体水平和设施能力尚有欠缺。

  三、对策建议

  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美丽天津的要求,加快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目标改革任务,针对天津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外先进垃圾处理技术和经验,建议我市以区为单位,完善垃圾分类立法为突破口,以促进垃圾分类处理产业化示范为抓手,以实现垃圾资源化为目标,推动垃圾分类行为和垃圾处理工作的开展,为建设美丽天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提供坚强保障。

  1.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加强垃圾分类立法与执法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立法先行,缺乏法律依据是我市垃圾分类难以推行的症结所在。建议我市采取“三步走”的策略,完善垃圾分类立法。首先,制订发布《关于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在指导意见》;然后修订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及公众参与的听证会制度;在此基础上,开展先行先试工作,推动我市生活垃圾正确分类,适时推出《天津市生活垃圾分类法》和《天津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细则》。

  2.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垃圾分类回收理念和管理水平

  改变政府主导垃圾处理的现状和垃圾处理理念,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促进垃圾产业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条。通过我们与国内外垃圾处理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了垃圾处理企业在促进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达成了进一步深入接触的意向。建议我市在垃圾分类回收领域,在发挥以“社区”为单位的垃圾分类的同时,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尽快开展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企业化运行模式和运营经验,促进我市垃圾分类回收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参与意识

  根据国外经验,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应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行业协会和NGO组织协助实施。建议我区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以社区和学校为单位,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活动及教育课程;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单位建立“市民开放日”,定期向我市市民开放并进行推广宣传;第三,从垃圾分类立法到具体项目立项,均采取网上公开和媒体公开的方式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全程参与。

  4.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应用示范

  增加垃圾分类处理和环保节能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创新基金和产学研推广基金,以科技创新引领垃圾分类处理产业发展,以创新驱动破解垃圾分类发展动力约束,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贡献率,努力实现垃圾处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从我区实际需求出发,在提高垃圾无害化率、资源化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绿色环保材料;节能减排等领域,逐步开展以先进装备为依托的技术研发,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积累技术优势和工程优势,保障垃圾资源化的顺利实施。

  马建立系致公党南开区委会党员、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固废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