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轩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长期以来,房地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深化、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以及房产税在未来的实施,正进入下行轨道。自2014年起,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发展进入到深度调整阶段,2014年房地产景气指数较2013年的97.21下降3.49%。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步入“新常态”。然而,由新的经济增长点贡献财政收入尚需一个过程,在此过渡期内发展养老地产,将是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良好途径之一。
养老地产是老龄化时代到来所形成的特有概念,它结合养老这一社会主题和地产的商业概念所形成,是“养老+地产”的一种开发模式,意味着房地产开发模式的集约化和主题化。养老地产是针对于老年人的特点,建造符合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居住建筑,是指老年人长期生活的,能得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基本内容的居住场所,形式上包括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年社区等等。
本文将就南开区如何在解决养老、维持房地产行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社会命题中发挥作用进行分析和建议。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2013年全国老年人口总量超过2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而到了2052年预计达到4.87亿,将占总人口的34%。在当前人口结构中,高龄老人已达到2300万人,并且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将达1.18亿。而失能老人目前有3800万人,占老年人口比重19%。天津老龄委2015年5月13日对外通报,截至2014年年底,天津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215.42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18%,天津老龄化人口呈现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和家庭小型化的特点。基于此,可以判断中国的老龄化局面愈发严峻,同时庞大的市场潜在需求,也为养老产业发展带来新机。
二、养老产业市场巨大。目前中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只有11.6张,即只有1.16%的老年人能入住养老机构,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水平相差甚远。经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大约为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万亿元,市场空间可谓巨大。
三、政策保障老有所养。2011年2月,民政部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此外,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改革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14次提及“养老”这个关键词。
四、养老观念发生转变。由于多年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再加上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子女选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很多老年人也更愿意与同龄人结伴成群。从观念趋势上看,老年人的生活观念和处世态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更多较高学历和高收入的老年人开始建立自立、自信、自理、互助的生活方式,不给孩子们添麻烦。
五、养老地产商业模式。养老地产包括居家式养老、租赁式养老、爱心护理院、医院和超市等商业配套设施,同时集餐饮、娱乐、养生、保健于一体。开发商通过经营老年社区而扩展出一种立体的开发经营方式,住房、医疗、服务、购物、教育等产品全方位结合,这种复合地产项目的盈利来源不止是住宅产品销售,还来源于完善的配套服务带来的增值效应,具体有开发利润、租金收益、资产升值收益与经营管理收益。此外,以房养老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指的是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屋出售、出租或者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发展至今在我国主要出现了租售换养、以大换小、售后返租、倒按揭的四种主要形式,并对应着不同的适合人群。养老与地产的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了多种养老方式的选择。
六、养老模式运营收益。养老模式运营收益多种多样,以“租售结合”方式为例,70%的土地做老年住宅,30%的土地用来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商业设施,比如医院、租住的酒店式老年公寓、商业网点,老年住宅是出售的,商业设施由开发商持有。出售住宅类产品回笼资金,支撑养老物业的建设和运营,形成经常性收益。经常性收益当中以酒店式老年公寓为主业,带动其它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产业链。政府在解决养老的过程中也能维持房地产业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七、具体建议
1、引进养老产业咨询和服务机构。以新近的专业视角和全新理念,结合南开区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设计和产业规划,包括清晰的市场定位,找准适合的目标客户,注重品牌营销,协调客户多元化需求与房地产商所愿付出成本的矛盾,服务外包或是建立养老专业化团队等。
2、开拓养老产业思维观念。组织有关方面参加国内大型养老产业展览。如2015国际养老产业(上海)峰会暨博览会、2015深圳国际养老展、张家口首届养老产业产品等等博览会,内引外联,开拓思路,丰富养老产品和服务模式。
3、推出几块养老综合用地。养老房地产尽管是商业开发,但其公益性也很强,为保证养老产业“不走样”,应对开发企业设置一定门槛,避免招拍挂后的土地价格过高。通常设计上,养老房地产的投入比普通住宅高,土地价格成为影响成本的根本因素。此外,将工厂、学校商业机构单位等闲置或废弃的场所,用于开发养老房地产,建设养老社区可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4、制定养老产业优惠政策。发展养老事业和投资养老地产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补充,有必要在土地出让和税收方面提供政策优惠,吸引有实力的地产企业参与投资养老产业。一是建设面向高收入人群的养老社区,因为其服务相对完善,但价格也更高。二是对于大量中等收入群体,可在成熟居住区中配建或政府集中回购修缮适量老人住宅、老年公寓、社区型养老院,同时配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实现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可持续居住。三是对于低收入老年人,应当在政府保障性住房中配建适量的老人住宅或公寓。
5、中心城区更需要适老化住宅。中心城区(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内,适度建设以适老化住宅方式的规模社区,同时配备主要面向失能失智老人的机构,这样老人就可以真正做到在家养老,并且在需要照料时就近进入养老机构。我区地处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大部分已建设了住宅项目,养老地产项目注定稀缺,而且不限购、不限贷,将其定位为高端项目,可大大提高金融属性。如杭州市养老地产项目热销,甚至有很多40岁至50岁的中年精英阶层也购买类似产品,为以后自身养老储备物业。
笔者认为,尽管国内养老地产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我区的养老地产开发商经验不足,商业模式尚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养老地产作为新兴产业,是社会和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未来值得期待。
张景轩系民革南开区委员会党员、体育中心街居民科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