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协商)
区政协城建城管委 致公党南开区委会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初步确定迁安、白城等16个城市进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南开区近年来积极落实《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于2008年开始实施了两轮生态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制定了《美丽南开建设实施意见》和《南开区生态城区建设纲要》,各部门按照生态城区建设目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与成效。当前,南开区面临着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的问题,在城市改造与建设中,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建设海棉城区,不仅可以加快推进城市生态建设,解决雨水内涝的问题,同时对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和区域环境水平,创建国家卫生城区、提升南开区形象、带动新型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美丽学府、幸福南开”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为此,区政协城建城管委会同致公党南开区委联合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分析
1、南开区自然条件要求应当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城区
天津市属于极度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是世界平均的五十分之一,我国平均的十五分之一,南开区作为中心城区,可支配与可调度水资源量愈加匮乏,因而“以水定城”对于南开区而言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近年来,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城区内涝风险增大,对于南开区而言,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城区,提高抵御极端天气引起的气象灾害,具有特殊的紧迫性,这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2、生态城区建设为海绵城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南开区生态城区建设始于2007年,通过两轮的三年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的落实,开展了系列环境综合整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相关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和提升,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生态建设起步阶段的建设目标,生态城区建设所取的进展与成效,不仅直接提升区内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为开展海绵城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自发性探索为海绵城区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南开区在节水创建工作中,以海绵城区建设理念做了自发性探索。例如:2014年,南开公园利用公园内一废弃防空洞建设集水井和防水坡,来收集汛期雨水及冬季积雪,不到一年就有效收集雨水、积雪2890吨,不仅能够减少雨水所带污染物排放,还能留住宝贵的水资源用于园林绿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仁恒海河广场建设了下沉式亚克力集水槽,亚克力材质的透光性为地下广场提供了阳光照明,槽里收集到的雨水起到了很好的隔热效果,多余的雨水还可以作为绿化浇灌用水。其中南开地税局机关停车场雨水收集入消防水井后用于绿篱滴灌,就是将海绵城区建设与节水理念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这些有益的探索为南开区开展海绵城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1、宣传不足、跟进迟缓,对海绵城区概念仍较陌生
调研中发现,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对于低影响开发以及海绵城区建设的相关概念宣传少、认知度较低的问题。2014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在首批确定的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中,天津市没有一个城区入选。
2、城区开发建设规模大,但缺乏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引领
2014年,南开区城区建设规模大、任务重。全区建设项目在建面积370万平方米,新开工105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提升改造108片560万平方米旧楼区。完成30片二次供水设施、44万平方米大板楼和150万平方米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提升改造了宾悦公园,绿水园工程加紧施工,长江道等城市绿道效果显著。这些大规模的开发改造工作,由于改变了城区的土地利用及下垫面性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绝佳机遇。因缺乏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引领,致使这些建设与改造未能充分将低影响开发和海绵城区构建等理念融入其中。
3、进行了有益实践与探索,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示范
虽然南开区还没有就海绵城区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建设安排,但调研发现,南开区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诸如:南开公园、仁恒海河广场等海绵城区建设相关理念与技术的有益实践与探索,但还没有形成自主式以及规模化示范,缺乏将“美丽南开建设”、“节水、环保”重点工作与海绵城区建设有机融合。
4、海绵城区建设经验缺乏,需要相关技术与产业支撑
海绵城区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德国、美国和日本是较早开展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相关经验缺乏,缺少相应建设技术与支撑产业。
5、缺乏配套政策,海绵城区建设推广动力不足
目前,南开区乃至天津市均缺乏对于海绵城区建设等相关配套政策,尤其是激励政策,海绵城区建设工作推广动力不足。2012年7·21事件后,北京市出台雨水利用奖励政策,凡小区内建设储水能力达1吨的蓄雨池,政府补贴500元,1000吨补贴50万元。而南开区以及天津市缺乏相关鼓励政策。
三、对策建议
1、领导重视,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协同管理机制
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区建设从规划实施到后续管理涉及领域众多,属于社会系统工程。从区委、区政府层次提高海绵城区建设的认识,更新传统城市建设观念,重视海绵城区建设,加强对海绵城区建设的组织与领导,指定牵头的主责部门,建立住建、规划、园林、环保以及发改、财政、科信等多部门定期专题会商机制,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共同推动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区建设。
2、规划引领,完善海绵城区建设顶层设计
利用编制南开区“十三五”规划的机遇,制定建设海绵城区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海绵城区建设,促进南开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为目标,充分考虑南开区自然条件和特点,高标准编制《南开区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改变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3、试点先行,开展海绵城区、海绵社区、海绵机关等系列创建
密切关注由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积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按照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要求,结合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转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制定鼓励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区建设的引导与鼓励政策,探索制定南开区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区建设导则,创建海绵城区建设示范区。将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区建设政策内嵌于现有政策体系,改变政府强制管理观念,突出示范与引领,在全区开展海绵社区、海绵机关等创先争优活动,对积极开展海绵城区建设的单位或区域给予资金支持。按照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控制新区开发及老城改造强度,合理布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园林绿化,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4、科技支撑,鼓励海绵城区建设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充分发挥南开区科技集中的优势,贯彻落实“科技南开”建设,鼓励区内科研机构、高校与区内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展海绵城区建设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鼓励企业、机关申请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并采用PPP等模式,积极推动和鼓励低影响开发及海绵城区建设相关技术在南开区进行推广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5、加强宣传,推广海绵城区建设理念
加强海绵城区建设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宣传推广和科普活动,使海绵城区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在城市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地推广海绵城区建设理念,强调社会及公众参与,使海绵城区建设渗透到南开区的每个角落,借助这些无数的“海绵单元”,建设海绵南开。
附件:相关解释
1、什么是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2、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
3、实施低影响开发(LID)建设海绵城区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做出重要指示,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国务院连续下发两个文件,要求各地在2014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而海绵城市建设是综合规划中的核心部分与内容。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一是充分吸取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这些矛盾,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都遇到过。随着工业化、机械化的大规模推进,过度使用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但忽视了自然的强大报复能力,造成了今天城市中的种种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发达国家都在观念上、行为方式上实现了转变。二是继承了我国的传统理念。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历来重视自然渗透,建设海绵城市是对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三是可统筹解决城市中出现的诸多生态与环境矛盾。城市中出现的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逢大雨必涝、山水林田消失、城市养护成本增加以及对气象造成影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得到有效缓解。四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五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需要。据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建设海绵城市是重要的投资方向。
同时,实施低影响开发,积极推进海绵城区建设可以有力支撑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确立的2015年重点工作。一是实施低影响开发和海绵城区建设,有利于南开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支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二是实施低影响开发和海绵城区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和环境水平,支撑国家卫生城区创建;三是实施低影响开发和海绵城区建设,有利于打造美丽家园提升社区环境品质,支撑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实施低影响开发和海绵城区建设,有利于改善民计民生,建设满意政府。
4、2012年7·21事件
即: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死亡70余人,经济损失116.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