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做好民俗传统文化这篇文章找准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定位
来源:      时间:2014-09-24 16:13:04

区政协文史文化委员会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协商)

  为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整合我区文化资源,“着力做好民俗文化旅游这篇文章”的要求,区政协文史文化委于今年3月成立课题组,围绕“如何发展区域民俗传统文化”的课题,先后到天后宫、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鼓楼纪念馆、古玩茶艺广场、天津市民俗博物馆、老美华华夏鞋文化博物馆、联升斋刺绣博物馆等重点文化企事业单位考察调研,多次召开民间艺术家、民俗专家座谈会。经过认真分析、研讨,六易其稿,完成了《做好民俗传统文化这篇文章,找准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定位》的调研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一、南开区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业资源优势显著

  1、民俗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南开区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各类传统民俗事象的保存较为完整且独具特色。古文化街春节传统文化庙会、天后宫春祭大典、天后诞辰庆典、皇会踩街表演、老城博物馆万民赛灯会、文庙祭孔大典、成人礼、开笔礼,以及两年一届的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区民俗传统文化的文脉得到了很好地延续和传承。

  天后宫拴娃娃、天后宫剪纸、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天津皇会、刘海空竹、蔡氏贡掸等数十项传统民间绝活绝技仍以活态传承的形式保留至今,成为南开民俗传统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其中十二项被列入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近年来,重点培育形成的以鼓楼商业街、古文化街为载体的老城厢商贸旅游文化聚集区,通过打造津味相声风情线、鼓楼戏曲大观园、广东会馆天津青年京剧人才实践基地等以民族、民间、民俗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重点项目,使民俗传统文化得到有效地保护与发扬,市场化发展的态势也非常好。

  2、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态功能齐全

  南开区旅游企业总量、资源状况均列全市前列。区内现有A级旅游景区7家,占全市景区总量1/12;博物馆18家,其中包括广东会馆、天后宫、庄王府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泥人张彩塑”民营博物馆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天津地方文化特色曲艺茶馆6家;餐饮购物集中区5个。有旅行社约60家(动态变化数据),占全市旅行社总量的1/6;A级旅行社2家;旅行社门市部120个(动态变化数据)。有星级酒店11家,床位1900张。以水上公园、奥体中心、时代奥城为代表的“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都市休闲旅游区已经形成。

  3、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目前,全区有登记注册并产生留区税收的文化类企业1千余家。行业涵盖所有十大类文化行业。骨干企业已具一定规模,留区税收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税收比重达48.25%。古文化街、鼓楼商贸街地区文化、传统民间工艺企业密集,鞍山西道、长江道地区的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发挥了明显的龙头带动作用;水上公园、奥体中心、时代奥城地区和红旗路以西地区分别具有较强的人文优势和发展空间优势,文化产业聚集区初具规模。

  二、南开区民俗文化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区“老城津韵”民俗文化旅游区已形成规模,成为来津游客必到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年游客量达1000万人次。今年,区委、区政府投入2.2亿元改善天津市民俗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南开区大型游客集散中心,集各方之财力,提升建成了五馆一园,使我区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更加突显。但是,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我区的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一是虽然我区旅游资源总量较多,但是“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不充分、不均衡,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交通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如星级酒店较全市总量比重偏低,床位数仅占全市规模的6%。二是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如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3522工厂内的古建筑等资源提升改造与开发利用不够。

  2、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一是主要景区分属市、区不同部门,区旅游管理部门无法有效的协调管理,致使资源分散、多家牵头,业态无序,不能形成聚集优势。二是旅游产业领军人物和专业队伍人才断层,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三是资金投入没有机制性保障,致使民俗研究、文物征集、人才培训等方面发展明显滞后。

  3、设施配套不尽完善,宣传推介有待增强。

  一是景点周边道路拥堵、旅游大巴停车困难。城厢中路只有黄色警示灯,行人过街既困难又危险。二是区内河流、景点周边道路、景观区域环境脏乱,鼓楼商业街、古文化街乞讨者影响市容。三是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南开区旅游门户网站亟待建设。四是无障碍旅游设施有待优化。五是景区内及周边旅游宣传、公益广告、旅游标志路牌等缺乏。

  4、文化产业扶植不足,非遗基金没有保障。

  一是区财政对文化产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实质性、统一性的扶持政策,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直接对口部门或专业组织。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没有专项保护和开发基金用来扶持非遗特色品牌,致使一些非遗特色品牌逐渐流失或迁入其它地区。

  三、对我区发展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我区的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业能够持续得到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规划领先,管理创新,建立长期人才引进机制

  一是建议制定《南开区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在《南开区文化旅游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站在时代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战略高度来引领我区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业体系化发展格局。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建议参照市旅游委的模式,成立由区发改委、财政、消防、文化旅游等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南开区文化旅游发展促进办公室”,加强对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业的规划、建设、开发、经营的领导和指导。通过各种渠道向市级相关部门建议,尽快解决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属地化管理。

  三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长期人才引进机制。通过选调、招考等多种形式高薪引进文化旅游领军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把握文化旅游业发展方向、有思路、有招法的高层次复合型专家。借助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和文化企业,建设文化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加快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导游员整体队伍的培养。

  2、加大投入,扶植企业,建造民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一是要制定财政引导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将旅游发展基金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对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企业予以税收扶持,对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四星级以上的宾馆酒店、有突出贡献的旅行社、旅游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的单位,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给予泥人张美术馆、老美华鞋文化博物馆等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文化民营文博场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二是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在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布局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国有资本的介入,引导社会资本向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产业集聚。成立专门机构,搞好调研,编制规划,制定激励政策,建立统计体系,集中有限的国有资本投入到关键产业、基础设施和优势企业。

  三是经过多年打造,南开区聚集有“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蔡氏贡掸、张华兄弟扇艺所、三耕草堂修扇骨作坊等近50种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精品企业,并培育了大量的收藏及市场消费群体。建议区政府利用城建规划展览馆或沿河闲置商铺,建设“百工坊”,通过政策导向和营造环境,吸引民间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聚集入驻,形成民俗传统文化精品创意产业园。

  四是规划调整鼓楼商贸街业态布局,与古文化街错位发展,建设“津派书画艺术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名人名家工作室)、“天津民间手工艺创意工作走廊”(现场表演制作、销售)、“中国民族乐器体验推广中心”(培训、演示、销售)、“古玩艺术品鉴赏交流基地”(沙龙、拍卖会)等,使鼓楼地区成为突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重要景区。

  3、保护非遗,跟踪管理,重点扶植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民俗传统文化艺术产品企业

  一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对专项经费实行跟踪管理,保证非遗保护基金切实用于传承项目和传承人。

  二是结合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投入资金,重点扶植能够建构起产业链条的、有发展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能够快速增长的高端艺术品企业,如泥人张、风筝魏等民营企业。可在庄王府非遗保护中心设非遗艺术精品展厅,长期举办非遗展览,绝活绝技体验、专题讲座等。还可在天托地区预留的十万平米厂房内,建设集展览、生产、游客体验、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非遗产业保护基地,使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发展壮大,培育高品位文化艺术产品市场消费商圈,打造特色文化艺术精品品牌,使之成为我区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点。

  4、专项宣传,重点打造,加大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是坚持发展文化旅游的政府主导,设立政府专项旅游引导资金,利用各种媒体对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进行专项的策划、包装、宣传、营销,引导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独具南开区特色的民俗传统文化旅游商品和品牌,并使之商品和品牌的价值得以实现。

  二是将“妈祖文化”作为区域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业的主打品牌重点打造,坚持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大亲民与互动的形式及内容调整。继续打造“老城民俗传统文化”品牌,突出其探寻城市之根、体验老城津韵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之成为我区传统文化精品品牌。

  三是推动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实行市场化运作。成立“南开区民俗传统文化旅游发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业重大项目的策划、资本运作、项目建设,保障各类基金的专款专用。通过举办市场运作下的节庆活动,鼓励发展以文化为内涵的休闲娱乐时尚行业,利用广东会馆、名流茶馆、元昇茶楼、老城小梨园等场馆开展京剧、相声、曲艺普及活动。定期举办中国北方戏剧节、中国天津曲艺旅游节、相声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等,通过节庆活动带动其他业态发展。可广泛征集戏剧、曲艺等文献资料及道具、照片、档案等实物,充实广东会馆、名流茶馆馆藏内容,并定期对外开放。引导周边商铺售卖戏剧、曲艺衍生产品,满足戏迷、曲迷观众的各种需求。

  四是建设南开区民俗传统文化旅游门户网站,搭建文化产品展示和推广平台,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品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网络营销。

  5、完善设施,开发资源,提升景区的价值水平和文化内涵

  一是完善道路、停车场、污水及垃圾处理、供电、通信、消防、安全防护等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立体停车厂;与市有关部门协调,健全旅游及道路标识系统,在车站及主要景区(点)设置中外文对照的各类规范标识牌,在进津的高速公路和主要干线上设立我区旅游景区标识牌;加快建设星级酒店;在鼓楼、古文化街等旅游景区,建设一定数量的标准化旅游厕所;在城厢中路特别是鼓楼与天街之间安装红绿灯。二是将可利用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进行沟通联络,分季节分时段对游客开放。三是以鼓楼纪念馆提升改造为契机,重点打造民俗传统文化论坛基地、书画书法会展基地、天津传统菜肴品评基地、茶道文化交流基地、国学文化培训基地、传统曲艺相声欣赏基地等六大基地。在节假日或旅游旺季可允许市民和游客登楼敲钟祈福。在鼓楼内展示各类民俗事象及藏品,定期组织专家进行介绍和点评,普及社会历史、古玩文物等方面知识。四是与相关部门对接,帮助推进项目启动。如:引导企业对3522厂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在天拖地区和手表厂的开发中,保证将厂区内更多的工业遗存留下来,使其成为特色工业游景区。

  6、成立南开区民俗文化研究院,加强民俗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促进旅游业发展

  组织专家及民间人士深入挖掘妈祖文化、老城厢文化特有的经济、社会、信仰和游艺等民风民俗,加强对民俗事象和理论研究,使妈祖文化和老城厢文化特色得以保护和传承。充分利用南开区民俗文化丰富景区景点的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