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关于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建美丽南开的调研报告
来源:      时间:2014-08-11 16:10:16

  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民盟南开区委会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社区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者队伍是构建和谐社区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区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赋予志愿服务新的内涵,不断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我区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达12万余人,社区志愿者队伍4000多支。他们坚持围绕中心,立足社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为引领高尚精神、倡导文明生活、促进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我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要求、与建设美丽新南开的总体目标不相适应。为此,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与民盟区委员会联合就“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建美丽新南开”进行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民志愿服务意识不强,认同度有待提高。由于舆论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居民志愿服务意识不强,对志愿精神及志愿服务者权利义务理解不清,有的居民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无偿劳动,有的志愿者则把志愿服务当作施舍。

  (二)社区志愿者数量偏少,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我区共有社区志愿者12万余人,约占社区居民总数的12%,但实际参与志愿服务的只有50%左右,且存在年龄偏大、退休人员居多等结构性问题。

  (三)社区志愿服务领域不宽,服务层次有待提升。由于专业人才参与不多和未经系统培训上岗,志愿服务多限于传统的体能型和关爱型服务,各类技能型和智能型服务少,志愿服务同质化、形式化现象严重。

  (四)社区志愿服务管理缺失,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目前,文明办、团委、民政局、残联、妇联等都是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导致志愿服务供给和潜在的志愿服务需求不能有效对接,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志愿组织成员的招募、培训、流动、退出程序随意性大,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记录反馈、考核评估、激励引导和权益保障机制,组织化、制度化程度较低。

  (五)社区志愿服务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没有专项基金,完全依赖于社区居委会由区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加之没有专门工作人员和场地,致使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管理流于形式,成为短期行为。

  二、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建设、改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居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将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与建设和谐南开、美丽南开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南开软实力。为此建议:

  (一)坚持统筹协调,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社区建设的总体任务、工作计划与文明生态城区创建工作目标,尽快研究制定《南开区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二是统一管理。从建立良性而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入手,参照先进城市的做法,成立社区志愿者指导协调委员会,将民政、教育、卫生、文化和工、青、妇、团委、红十字会等部门负责的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资源统一纳入体系,由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统筹领导开展活动,建立各种志愿服务队伍之间的对话共商平台,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是构建网络。从健全组织、整合资源着手,在街道、社区建立志愿服务中心和站点,各服务站可根据实际成立特色服务队,搭建区、街、社区、队伍“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多方参与、整体互动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

  四是宣传引导。结合国际志愿者日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日和各种契机宣传弘扬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引导社区各类优秀人才、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和热心公益的各界群众参加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生活,转化为自觉行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志愿服务事业,建议在南开有线和《时讯》开设专栏,宣传志愿者先进人物和事迹,形成支持、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规范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登记注册制度。改变目前志愿者在不同系统分别注册登记的现象,规范登记注册的机关、内容、程序,并颁发统一编号注册登记证书;条件成熟时成立南开区社会志愿者指导中心,建立志愿者服务信息平台,并安排专人负责注册登记管理工作。

  二是建立记录反馈机制。围绕志愿服务记录重点环节,规范操作流程与记录格式,完善工作标准,推行“小时制”志愿服务认证制度,并由服务对象或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在志愿者注册登记证上如实填写确认填写服务内容、服务时长;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每年对在辖区内注册的志愿者服务情况进行一次认证评定;建立志愿服务记录转移共享制度,逐步实现志愿服务记录跨社区、跨单位对接,确保志愿服务记录真实有效。

  三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在政府财力物力允许的情况下,将社区志愿服务的资金投入和经费支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设立区级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加大对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软、硬件建设投入,实现经费专项化、人员专业化和办公场所专门化;积极倡导社会各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在慈善机构设立志愿服务基金会,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赞助、个人捐赠,支持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同时加强与驻区单位建立良性互动的共建关系,充分发挥辖区内单位人、财、物的优势,拓宽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来源。

  四是建立评估激励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如,社区志愿者星级评定和优秀志愿者表彰制度,由政府统一印制颁发相应等级的荣誉证书,并可作为志愿者今后升学、就业、晋升、信贷的参考依据;建立个人“时间储蓄卡”,作为优秀志愿者推荐评选依据;建立互利服务机制,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志愿者和家属在自身需要帮助时能得到社会的回报,使志愿服务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

  (三)加大培育力度,发展壮大队伍

  一是拓宽志愿者招募渠道。发挥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动员优势,依托组织招募,吸收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加入志愿者队伍;发挥社区联系广泛、群众参与便利的特点,依托社区招募,尝试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志愿者”;发挥我区大学院校多的优势,加强高等院校与社区共建,激励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发挥媒体及大型活动影响力大的特点,依托媒体和重大项目、大型赛会招募,吸纳社会各界有识、有志、有才之士参与志愿服务,逐步建立起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和组织招募相结合、长期招募与临时招募相结合的招募机制。

  二是搞好志愿者队伍培训。在培训对象与内容上要分门别类,对新招募的社区志愿者,进行有关社区志愿者基本概念、服务宗旨、发展目标和志愿服务的有关规定、管理制度等知识培训;对于一般成员则注重社区志愿者文化理念、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服务技能等方面专业培训。在培训组织和方式上,将社区层面的自主培训与依托行业协会、专门学会和社区学院开展系统培训结合起来,打造一支以智能型志愿者为主体的专业队伍,促进我区志愿者队伍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是建立优秀志愿者工作室。结合我区党建工作,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为抓手,由区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区党员服务中心、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三个中心”成立以党员中的优秀社区志愿者为骨干的公益性志愿者工作室,使之成为我区壮大志愿者队伍、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特色工作。同时在南开区筛选具有专业性与服务能力并具有志愿服务意愿的社会组织,授予××专业志愿者工作室牌子,开展挂牌服务,承担专业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

  (四)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合理设置服务岗位类型。坚持从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出发,设定志愿服务岗位以及志愿服务类型,体现社区志愿服务的差异性、特殊性以及个性,开展对特定群体的个性服务,不断充实社区志愿服务内容,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与受益面。

  二是围绕服务重点设立项目。坚持以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发、拓展、培育符合社区居住人群特点的特色服务项目,建立区级志愿服务项目库,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三是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在继续实施结对帮扶制、设点服务、固定网点服务制等基础上,实行双向互动服务、挂牌服务、电话网络服务、集中服务等服务方式,相互补充,彼此衔接,进一步提升志愿者服务实效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