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关于扩大天津南开与台湾新竹科技交往的建议
来源:      时间:2013-11-29 10:44:00

今年,港澳台侨委员会按照区政协的统一部署和全年工作计划,围绕主席会议课题“关于扩大天津南开与台湾新竹科技交往的建议”开展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想充分发挥港澳台侨委的界别优势,通过调查研究,寻求两地科技交流的渠道与契机,为助推科技南开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一、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概况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坐落于台湾新竹市东区和新竹县宝山乡,园区总占地面积约 773公顷 ,计有10万人在园区工作。

新竹科学工业园设立于198012月。成立至今约有380家高科技厂商进驻。主要包括半导体电脑通讯光电子、精密机械及生物技术等产业。该园在创建之初就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园方针。利用本地大学的人才科技优势,通过自主研发与外来科技吸收融合及政府的助推扶持,逐步建立起完善高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使新竹成为“东亚地区最成功的硅谷”,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竹科学工业园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本阶段从筹划建园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这一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只有少数企业或科研机构进驻园区。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单一窗口行政服务体系,着力创造一个优惠、便利的高科技企业特区,以吸引园区以外的高科技公司来投资设厂;第二,高科技产品标准化生产主导阶段。此阶段到1990年前后。此时民间资本开始大量涌入园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园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企业活动主要以高科技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主。跨国公司在园区内占有重要位置,他们把园区作为他们在东南亚生产或销售的基地;第三,研发与标准化生产平分秋色阶段。此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90年代末。新竹园区经过80年代的开发建设,创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政府支持的部分研发项目也在园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民间资本的大举进入,使政府不再是唯一先进技术资源的拥有者与主要资本的引导者,跨国公司的地位也在削弱。园区内已成熟的技术和资金也开始向国外输出,进行各种跨国联盟合作;第四,研发活动为主的阶段。台湾地方政府也在反思过去过分强调制造导向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转而倡导研发设计类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南北两个核心园区的建设,使台湾成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科技岛。

目前至今后一段时间,新竹科技园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最终目标是实现以研发设计、人才培训等高附加值产业活动为主的格局。

综观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历程,它们在促进园区壮大及技术创新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采取“引进­——消化——改进——出口”的发展模式;二是大力引进海外人才;三是充分发挥研究机构的技术开发作用;四是政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风险资本;五是资金扶持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

二、南开区科技发展的优势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南开区科技发展的优势和特点

多年来,南开区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举全区之力建设“科技南开”。全区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发展速度逐步加快。2012年,全区实现增加值241亿元(考核口径),区级财政收入38.0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5.2%19%。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技工贸总收入已达到700亿元。

科教人文资源丰富,智力技术优势明显。南开区是中国近代教育发祥地,驻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0余所高等院校和60多家科研机构,占全市总量50%以上。天津两院院士80%工作在区域内,在校大学生占本市半数以上。拥有市级体育团队以及高端体育场馆和众多文物古迹。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区域科技进步总体水平连续多年在全市保持领先。技术创新活跃,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专利申请等量性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市前列。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余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0多家,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0%45%

功能布局形成特色,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初步形成以中部为核心的科技产业,以南部为主体的体育休闲业,以老城厢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新南马路五金城为标志的商贸物流业。2009年,市政府提出:“将南开区建设成为市级教育科研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科技服务及科贸机构的聚集地,重点发展以科技与信息服务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五金汽配、数码产品为主的商贸业,以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休闲业,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旅游业。”市政府对科技南开的定位要求,为实现区域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南开区在科技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在加快科技南开建设进程中,南开区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地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与合作创新不断深化,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先进地区率先实施创新战略,探索新一轮经济增长模式,相继建设各具优势的区域经济圈和特色经济带,形成错位发展格局。

二是区域发展挑战严峻,经济转型任务艰巨。在区域经济回升、趋势向好的同时,不仅面临各地区间竞争加剧、资源聚集效应分散的严峻形势,而且南开区尚存在现行经济倚重行业单一、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现状。

三是改革创新机遇难得,科学发展至关重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科技南开功能定位,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是南开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科技南开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因此,建设科技南开,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创新型城区的必由之路。

三、新竹科学工业园的经验对南开区科技发展及技术创新的启示及建议

(一)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改进——出口”的发展模式相结合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企业投资主要是本岛和华侨资本,这为园区企业的文化整合和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中介组织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创新结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开区要借鉴此做法,多倚重于本土企业和华侨资本,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区内各类科技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才培训机构。同时,在招商引资时,不仅要关注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更要考虑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及孵化、吸收能力。一方面着力开发世界上高精尖技术及产品;另一方面着力引进代表世界新潮流的高技术水平项目,走“引进——消化——改进——出口”的发展路子。

    (二)培育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实施主导产业的垂直一体化战略

    由于地理的限制,南开区科技型企业及相关商务楼宇坐落分散,难于生成聚集效应,企业间缺乏合力和网络联系。应当借鉴新竹园区的产业垂直一体化的做法,使南开区区域内企业,特别是区科技园区内企业合作的意愿在产业联系中得以加强,避免过于激烈的竞争,从而使创新资源在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区域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作用,形成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的关系

在新竹科学园内,大学不仅为企业与研究机构创新项目和人力资源培育,还衍生不少创新企业。新竹园区非常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规定园内企业雇用台湾本地员工的人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目前,南开区与驻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系还不十分紧密,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也较少,科研实力和技术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南开区相关企业在增强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应注重采取资金、技术、人才及设备之间的多种联合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公司,联合开发项目,联合攻关。同时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协助办好一批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开发性实验室,以强化创新能力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南开区政府应在这方面做好牵线搭桥等服务工作。

    (四)大力引进外来技术管理人才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新竹科学工业园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台湾过去几十年来对教育非常重视,在本土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高素质的科技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台湾政府和企业大力延揽海外学人,吸引他们回台服务。南开区要借鉴新竹科学园的经验,进一步提高企业对人才作为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和基础性作用的认识,高度重视凝聚高层次人才机制的建设。努力建设和打造适于人才发展的载体平台和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应优惠政策,积极吸揽海外、市外高科技领域人才到南开区创业发展,在全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建立台湾新竹科技园与南开区合作交往的长效机制

我区要建立起与新竹科技工业园长期交往与合作机制。一是“走出去”学习考察。在南开区组团赴台考察内容中,适当增加到新竹市,特别是新竹科学工业园考察的比重。也可以专门组团赴台对新竹科学工业园进行考察。二是“请进来”参观交流。政府相关部门可邀请新竹科技工业园的台籍人士和企业家到我市我区参观交流,寻求两地的合作商机。三是围绕科技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及人才引进等各个环节全面探讨和建立新竹和南开区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推动科技南开的全面发展。四是借鉴天津中新生态城、新加坡苏州科技园的成功经验,探讨新竹与南开区携手共建科技园区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