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来源:      时间:2012-12-28 10:46:00

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的现象,引起国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区政协教育体育卫生委员会把“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及对策建议”作为重点课题,成立课题组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了调研。课题组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在对中小学校长和体育教师走访的基础上,对我区14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学生睡眠情况、课业负担、体育锻炼、课间活动以及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一、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且出现低龄化倾向等问题令人担忧。

课题组对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小学生体型以“豆芽菜”、“小胖墩”居多,仅三成中小学生体重正常,而且年级越高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越差,突出表现在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都难以“达标”。其中,“初中男生引体向上”的测试结果最为触目惊心,不及格率超过了95%,而视力不良检出率正在持续增高,部分成人病出现在青少年身上,呈现低龄化趋势。

我们认为,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体育锻炼意识缺乏、体育锻炼时间不足。调查显示,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每天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是依次递减的,中学生中每天锻炼达到一小时的只有12.5%;有44%的学生说自己在上体育课和做课间操时是随便应付;大多数学生在假期不参加体育锻炼,2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

2、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其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长时间玩游戏机、上网、看电视等是主要的因素。在调查中发现,44%的学生,课余时间以看电视和玩电脑为主。

3、学生超体重问题突出。这既与家长缺乏营养科学知识,青少年食物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经常食用“洋食物”,对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有直接关系,更与缺乏体育锻炼体力活动严重不足有密切关系。

4、中小学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调查显示,部分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不按课时要求开足体育课,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没有有效落实,多数学生的睡眠时间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二、对策建议

针对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认识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多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力推进了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工作的发展,但从落实层面看,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加强政府统筹,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监督检查,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

2、加大督导力度,切实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校长是所在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确保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出台带有导向性和规定性的措施,提出明确目标,制定具体方案,确保落到实处。加大督导力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要把学生体质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校长、体育教师业绩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与业绩考评、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凡没有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

3、加强社会监督,营造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良好环境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是否满意、认可应该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工作的目标和衡量的标准。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为群众搭建学生体质健康的监督平台,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措施。学校要实行体育报告公示制度,按学生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学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要利用公告栏、家长会和校园网等定期通报学校体育开课率、阳光体育运动等学生体育活动情况。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性。扩大聘请监督员的范围,不仅有学生家长,还要增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等社会各界人员,把群众监督当作推进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环节,切实增强监督力度。

4、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机制,形成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保险赔付的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我们呼吁修定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类似文件,明确伤害的责任界定。体育运动难免有一定风险,对于进行体育锻炼带来的偶发损伤,要正确对待,达成共识,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正常体育教学。

5、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相结合

要因地制宜制订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科学安排体育课时。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要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加大体育锻炼的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开展体检工作,加强日常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监测,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建立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机制。

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要合理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除上课外,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课间操(包括班主任)、进行运动队训练等的工作量要给予计算。

6、加强舆论宣传,做好家长工作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解决,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现在有很多时候教育部门在减负,但家长又在给孩子增加负担。要加大宣传,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的推进机制。

我们希望广大学生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发展观,重视孩子的体质健康和全面发展,从小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锻炼的习惯,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意识,以健康的体魄迎接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