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传统文化艺术,经过岁月的洗礼,随着历史的演变,利用她精巧细致、活灵活现的表演方式,至今仍像四百年前一样受人欢迎,这就是台湾布袋戏。
根据民间传说,布袋戏的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泉州。随著早期福建移居台湾的先民,布袋戏也跟着来台,并且开始发展其自己的表演风格。布袋戏经过时间的考验,在台湾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且十分精美的民间戏曲艺术,使历代的观众为之著迷,在台湾文化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为了让更多的大陆居民重新认识布袋戏,发扬台湾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而促进海峡两岸民间对彼此艺术与文化领域的认识,达成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目的。日前,由天津市台联、台盟天津市委主办,台盟南开区工委承办的台湾布袋戏巡演活动在津举行。
此次巡演活动由台湾艺象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与台湾青年木偶联合发展交流协会携云林升平五洲园与台中明声阁掌中剧团来津做交流演出。据了解,此次来津的两个剧团均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演员更是台湾布袋戏表演者中的佼佼者,在台湾的各个布袋戏奖项中多次获奖,深受台湾人民欢迎。此番,两个剧团为了给大陆居民奉献精彩的演出,特意派出团里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来津。整个巡演活动历时两天,共计五场演出,其中两场为校园巡演,另外三场为交流演出,得到了南开区宜宾里小学、南开区五马路小学及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大力支持。
2014年5月16日上午和下午,当布袋戏团分别赶到南开区宜宾里小学和南开区五马路小学时,早已得到消息的同学们已经在礼堂里翘首以盼,能容纳300人和5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
“噔噔噔——”,伴随着鼓点,舞台冉冉升起数个身影,五彩布巾狂舞,霓虹灯火环转……安静的舞台顿时变得热闹非凡,一场传统文化的视听盛宴正式上演。
唱、念、做、打,在台湾艺术家们得心应手的表演里,小小布偶一个个都变得“全能”,或笑或怒,或喜或悲,或翻跟头或舞刀弄枪,布偶们栩栩如生的表情和潇洒激烈的武打动作,引得台下不时掌声四起。身为明声阁掌中剧的团长
身为明声阁掌中剧的团长在戏台一旁模仿着舞台上各种人物的声调,绘声绘色地叙述剧情,既有引人入胜的道白,也有典雅婉转的清唱,再加上一口让人忍俊不禁的台湾腔闽南话,时而还插入一些幽默有趣的俚语,配合着后场悠扬的音乐,一个个雕刻精美的戏偶,活灵活现,逼真传神,现场效果十足。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布袋戏团特意准备了十多个练习偶,邀请台下的学生共同表演,一时间,戏台下人头攒动,表演家耐心的教导小朋友们鼓掌、问好、奔跑等基本动作,让每个参与学生都能亲身体验操偶的乐趣,寓教于乐,使小观众们大饱眼福,一窥台湾传统布袋戏艺术的丰富人文与艺术内涵,获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5月17日,三场交流表演在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演出,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布袋戏,舞台特意搭在了空旷的大厅之中,当演出音乐响起,来往的人们纷纷惊喜的向舞台走来,转眼间就把会场准备的数十把椅子坐满,站立观看的人群把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一位在津工作的台胞看到这个“意外”,激动不已。他表示,布袋戏是台湾最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每个台湾人最早接触到的表演,也是每个台湾人在传统节日必看的节目,在每个台湾人心中都占有极重的分量,他离家多年,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现场表演的布袋戏了,这一次能意外的在天津看到布袋戏,他非常激动,散场后也久久不愿离去,带着妻子和孩子不停的把玩手里的布偶,和表演艺术家交流。还有很多居民是听说有布袋戏表演后,特意搭车前来观看,为的就是现场感受一下风靡台湾布袋戏的魅力。
布袋戏经过在台湾数百年的发展演变,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了,木偶的尺寸变大了,造型也日新夜异,表演时更加入了声光电甚至3D效果,更重要的是,剧情也发生了转变。此次布袋戏表演结合大陆儿童熟悉的传统故事,特意改编了《打虎英雄传》、《屠龙记》等剧目,特别是《打虎英雄传》,运用了大家所熟悉的《武松打虎》的情节,在简洁明了的故事剧情融入环保概念,阐述环保理念与重要性,曾获台湾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补助举办巡回演出,是明声阁掌中剧的保留节目,此次在津演出也是大获好评。
演出后,台湾艺象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颍隽表示,自古以来布袋戏在台湾的文化背景里多为酬神祭祖的表演,有感于布袋戏在生活中逐渐式微,为让更多人注意到布袋戏这块传统文化,让布袋戏不再只是一种仪式,现在的布袋戏更加充满生活化和幽默的剧情和语言。他将会把此次在大陆的所见所闻以及大陆观众对布袋戏的反馈带回台湾,和更多的布袋戏表演艺术家分享,深入研究两岸风土人情的差别,并结合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惯创造出更适合大陆居民欣赏的布袋戏剧。
布袋戏在台湾经历了挣扎、失意,也享尽了光荣与骄傲。作为一项传统艺术创造绝无仅有的时代意义,至今仍吸引著新一代的年轻人观赏,并纳入台湾全民义务教育《艺术与人文》课程领域之中,是中国传统剧种的奇迹。
借由布袋戏在两岸间传情,能使两岸在其它传统艺术上的交流与互动更加深入人心,并透过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递建立起良性的沟通管道,更能建立起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新内涵,让两岸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维系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