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动态
  文化信息
  旅游资讯
  营商环境
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旅游 > 文化信息
“把子许”工精技纯享美名
来源:      时间:2019-05-29 15:24:26

多少年来,戏曲附设业一些专做各种道具的老技师,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为戏曲的舞台艺术增光添彩,赢得人们敬重。享名京津冀戏曲界的“把子许”,是众多技师中的佼佼者。

演传统京剧,离不开把子。所谓把子,就是演员在戏台上使用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拐、鞭、锏、锤、抓、镖等各种武器道具的统称。戏台上演武戏,开打时兵对兵、将对将刀砍棒迎,场面火爆炽烈,各种武器道具必须结实耐用,否则难免发生意外。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天,天津的一家剧团在干部俱乐部执行重要演出任务,开打时就发生过这样的悬事:一位武戏演员手使的朴刀忽然断裂,刀面朝台下飞去,刀把儿却还攥在演员的手里。坐在台下看戏的是贺龙元帅,这可把保卫人员吓了一跳。幸亏首长没有怪罪,保卫人员也就未再追究。不然的话,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严重的政治事故,若是追究起来那还了得?再往前说,1930年,天津东天仙戏园从外地邀来一个戏班,有位出色的武生演全本《武松》,很讨观众喜欢。有一次演《狮子楼》,演到武松追杀西门庆的节骨眼上,观众正为他出色的表演鼓掌喝彩时,只听“啪”的一声,武松手里的刀,头掉了,光剩下个短短的刀把儿,这还怎么往下打?演员的情绪受到影响,好端端的一场戏就这样被打了折扣。所以演员们感叹地说:“好演员得有好把子,那才能把戏演好。”

百余年来,天津一直是全国闻名的戏曲大码头,戏班多,南来北往的艺人也多,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制作刀枪把子的店铺在天津应运而生。但各店铺手艺人做出来的把子有优有劣。有道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京津等地戏曲艺人们对所使用的刀枪把子反复比较,最终发现,天津南市清和街有家许记新德庆盔头铺,做出来的把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轻巧灵便,使着称手。一传十,十传百,许记新德庆盔头铺的把子,在天津、北京和山东的济南、青岛,东北的沈阳、哈尔滨出了名。人们习惯将这家店铺称作“把子许”。把子许成为那个时代戏衣戏具行业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把子许的把子出名,是从做单刀开始的。此前,制作戏台上所用的刀,工艺流程简单,所用的原材料毛竹,有横劲没竖劲,容易断裂。尤其是刀面和刀柄之间又细又窄,稍不留心就折断。把子许发现了这个弊病,对制做工艺进行了改造。他先是把竹子经火烤干,刮平,再用骡皮或马皮把刀包裹起来。这样,刀面就有了弹性,既有横劲,又有竖劲,无论怎么对打都不容易劈裂了。他又在刀盘处下竹芯子,把刀盘和刀面钉住加固,解决了容易折断的难题。之后,在刀面上涂刷两遍红土子,搓锡粉,再用山东博山生产的压珠(玻璃做的扁圆形珠子,中间有眼儿,用线穿起来团成一团),在刀面上压光取亮,最后上三遍水银。这样制造出来的刀,刀面锃亮,寒光闪闪,外形十分逼真,而且异常坚固。

把子许把改进定型后的第一把刀,送给著名武生演员李兰亭试用。一试,出乎想象地好,李兰亭夸赞不已,戏班里的人也都说好,李兰亭当即向把子许定做20把,把戏班所使用的旧刀全部替换掉。随后是天津天华景戏院的稽古社成批定做,把子许美名随之在梨园界传扬开来。

不光是京剧戏班,梆子班、昆曲班的武戏演员也慕名而来,向把子许求购把子。1931年,正在天津小广寒戏园演出的山西梆子著名演员李子健(京剧四小旦第一名李世芳之父),找把子许定做一对“刀马刀”。这种刀只有一尺长,是刀马旦专用的把子。把子许按照要求精工细做,李子健使用后赞不绝口。由于他的推荐和传名,“把子许”引来不少山西梆子客户。

有一次,著名武丑演员叶盛章派人到天津,找把子许定做了一对双刀,做成后,叶盛章委托正在天津演戏的著名武生李万春代取。李万春拿在手里试了试,十分可心,爱不释手。他对把子许说:“不管多少钱,这刀归我了。你再给叶老板重做一对吧。”

把子许做的刀,有青龙刀、七星刀、象鼻刀、多缨刀、春秋刀、单刀、双刀、朴刀、腰刀、刀马刀、狼牙刀、锯齿刀、飞镰刀、九翅刀、连环刀、削刀、雁翎刀,等等,不但名目繁多,而且保证把把皆精。把子许所做青龙偃月刀,选用上等毛竹为料,刀体空心,用铁纱罩面,两面嵌镶凸龙,刀、桯、攥三者合为一体,既有弹性,又有韧性,轻重适宜,演员舞动起来格外称手。把子许做的双刀、金杆大刀,也都精致实用。至今,中国京剧院一团仍完好地保留着第二代把子许20世纪30年代为叶盛章演《酒丐》特制的一口宝剑。北京京剧院保留的一把演关羽戏专用的青龙偃月刀,也是第二代把子许为李万春精心制做的。

“把子许”创始人许新一,祖籍河北省饶阳县,出生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不到10岁父母去世,生活艰难。他14岁到北京,在前门外廊房二条的永茂盔头铺学习制做盔头、把子手艺。永茂盔头铺早年专给清宫里的戏班做戏衣、盔头、把子。程长庚、杨月楼、谭鑫培、梅巧玲、刘赶三等内廷供奉们的戏衣戏具,大都由永茂盔头铺制做。许新一在那里长了见识,学到了手艺。学徒三年期满后,他在北京独立执业几年,被家乡崇庆戏班请去,专司把子制做。1916年崇庆班赴河北省各地巡演期间,因水患滞留天津。天津戏班多,流动艺人也多,戏衣戏具的需求量大,许新一便在南市清和街开设了许记新德庆盔头铺。他1956年病逝,享年91岁。

许新一有六个儿子,全都子承父业,家学手艺。长子许宝增、三子许宝儒、四子许宝亭学做盔头;次子许寿昌、五子许宝臣、六子许宝明学做把子。其中以许新一次子许寿昌的手艺最精,名气最大,所谓把子许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他。许寿昌出生于1910年,11岁到天津,随其父学习制作把子手艺,14岁正式独立制作,直到1973年退休。1981年全国剧装行业质量评比大会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许寿昌报送的单刀,被评为单项第一名,受到有关部门嘉奖。

作者简介:

甄光俊: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天津市南开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发表于《南开文艺》第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