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戏园的名称多带“仙”字,像天仙、权仙、福仙,等等。这是因为迷信,祈求神仙保佑之故。所以,戏园后台都有供奉。首先供奉的是“老郎神”,这是梨园行的祖师爷。据史书记载,唐明皇李隆基酷爱戏曲,经常在禁苑梨园中与艺人、宫女排戏练曲,“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这就是“梨园”称谓之由来,当然,老郎神就是唐明皇的化身。
戏班进戏园,演出之前必须叩拜老郎神;武生每次上场前都要拜;徒弟首次登台要拜,演出成功后更要拜,一边拜还一边念叨:“感谢祖师爷赐我这碗饭!”
戏园还供奉“五大仙”,即狐(狐狸)、黄(黄鼠狼)、白(刺猬)、柳(蛇)、灰(鼠)。还有的供“八仙”。那年头,戏园着火、倒塌,台上死人、伤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园主要祈求大仙保佑。赶上初一、十五,不但要上香、磕头,还要常年摆放贡品。
戏园每年都要举行两大仪式——封台和开台。
封台也叫封箱。每到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忙着扫房、做衣、置办年货,买卖家更是抓紧时机挣钱,人们没有时间进园子看戏了,所以戏园要关门,戏班要休息,这就叫封台。封台可不是锁上门一走了之,这里边要有郑重其事的仪式。其仪式也是五花八门,各有侧重。但,驱鬼一项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判官,两个小鬼,判官在台上,鬼在台下,鬼在前面跑,判官在后面赶,鬼从台下跑到台上,又从台上跑到戏园的各个角落,判官紧追不舍,最后将鬼从便门赶出去,然后,祭神、放炮……仪式结束。
科班也搞封台仪式。出自“富连城”的京剧武丑艾世菊曾著文回忆,一年中学员们就盼着封台,因为这一天不练功,不挨打,师傅们总是笑脸相对。这一天还发零花钱,根据你的表现,有的一块,有的几角。仪式一结束,学员们就像开笼的鸟一样,直奔天桥,买糖堆儿,吃脆皮,看拉洋片……疯玩一天。
与封台仪式相比,开台的仪式则更加复杂隆重。因为它预示着一年的希望,人们祈求生意兴隆、平平安安、财源广进。
开台仪式都在大年初一上午10点举行。仪式开始鞭炮齐鸣,还伴随“高腔锣鼓”……灵官起舞,检场人递过来一只黑色公鸡,灵官一刀将鸡头剁下……财神怀抱大金元宝出场,在一通表演之后将金元宝抛向园主,园主兜住元宝并将它装进钱柜,然后上锁。与此同时,管事的高呼“开门大吉喽——”此刻,大门洞开,观众蜂拥而进,往往是,捷足先登者免票。
1936年,泰康商场3楼的“小梨园”重新开业,在报纸的广告上明确标明,取消“三行”。可见,观众对所谓的“三行”已是深恶痛绝。
“三行”即茶房、糖果、手巾把儿。“三行”制度源远流长,早年间,进戏园的都是有钱人,人们不只单纯地听戏,还要招待客人,商谈买卖,他们要享受,讲排场、好面子,于是,“三行”就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应运而生。
手巾把儿是戏园的一景。开场前就看他们在表演。
手巾把儿必须俩人配合,一人负责操作,一人四处推销。雪白的手巾经热水洗过都洒有法国香水,并拧成把儿,操作者不停地将手巾把儿扔给推销者,推销者就不停地将手巾把儿塞给观众。有些“操作者”就喜欢人前显摆,正像侯宝林相声里说的,你来个“张飞蹁马”,我使个“苏秦背剑”,弄不好就是“天女散花”。开演前观众闲来无事,手巾把儿就乘虚而入,极尽表演之能事。于是乎,观众头上手巾把儿满天飞,操作者和推销者都使尽解数,戏园内有人鼓掌,有人叫好,乱成一片。即使开演了,甚至大轴上场了,推销者依然穿梭不停,手巾把儿照旧漫天飞舞,令观众忍无可忍。
旧时,戏园进门处均支着一个大案子,上面摆满糖果、瓜子、水果等食物,夏天还有冰棍、汽水。开场前还好,案子固定在门口,供观众随意选择。开场后,固定摊位就变成流动摊贩了,小贩将糖果箱挎在脖子上,到处走,还吆喝,把糖果硬往观众手里塞,尤其带小孩的观众,他把糖果塞给孩子,然后找大人要钱。这样,既影响了大家看戏,还增加了观众的负担,人们叫苦不迭。
老戏园的包厢十分讲究,里边有茶几桌案,上面摆着水果茶具,有钱的观众都是吃过鸡鸭鱼肉,喝足佳酿美酒再到戏园听戏的。那时演出的时间较长,中途难免叫渴,茶水必不可少。散座没有桌子,茶杯就挂在椅子扶手上,茶房将茶水提早沏好,提着茶壶跟火车上列车员送水一样。不过,戏园喝茶要交钱。甚至还有小费。
“三行”的经营与戏园是分开的,“三行”与戏园是租赁关系,他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同时还要负责戏园的卫生、安全、检票等多项工作。
由于是自负盈亏,“三行”就想方设法寻找挣钱的“窍门”。当年的戏园没有对号入座,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三行”就把好座位提前占下,然后变相加价卖给观众。如有名角来戏园演出,观众一票难求,“三行”就囤积居奇,获取不义之财。
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三行”逐步退出戏园舞台。首先是手巾把儿绝迹了,这是文明和进步的开始,后来的戏园都把糖果摊变成小卖部,茶房改成茶童,免费供水。这既方便又实惠,但,还有一些戏园的茶房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后。
1951年,天津市政府统一部署,勒令所有剧场一律取消茶房。自此,“三行”在天津彻底绝迹。
(摘自天津日报作者张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