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皇会,是妈祖文化在天津传承中所形成的独有的民俗文化社火景象,是天津民间极为隆重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历久弥新,世代传承。最初天津皇会仅为祭祀天后娘娘诞辰吉日(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庆典活动,然而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集神祗崇拜、祈福还愿、求医问子、赛会演剧、社会交往、商品交换等活动于一体的庙会活动。
皇会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都与纪念天后诞辰和天后散福省亲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多时参加表演的团体有100余道会,各道会表演内容不同,其器具、道具和表演风格迥异,荟萃了天津地域民间文化的精华,形式多样的活动既满足了市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弘扬了天津市民的自豪感,成为一种城市精神的体现。
皇会,从文字记载上看,起源于清朝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本来叫“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是当时天津民间为庆祝天后诞辰而举办的祭祀庆祝活动,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
皇会从农历三月十五日起至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日止,共举行九天。这期间除了十六、十八、二十、二十二日四天双日子有行会表演外,其余五天时间均为各地民众大规模地进香朝拜、贸易往来、会亲访友、看戏游观以及一些陈设老会的庙会设摆等庆贺活动。以致于后来民间不少人都认为皇会只举办四天,并将皇会作为民间各道老会、圣会进行行会表演的代名词。
农历三月十六日为“接驾日”,十八日回娘娘宫,这一天也叫“送驾日”。另外,二十、二十二日两天叫“娘娘出巡散福日”,将散福于民间。需要说明的是这四天当中,在娘娘的华辇边还需有癍疹娘娘、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四位娘娘的宝辇伴驾。
各道民间表演老会、圣会也要伴驾、护驾,进行精彩的表演。参加皇会行会的会的数量不等,最多时可达150余道会,最少则有三四十道,而且要有严格的路线。但无论数量多少,会种是基本不变。
如果按会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割分,可将这些会种分为六种类型:第一类是指挥协调类会;第二类是公益服务类会;第三类是仪仗銮驾类会;第四类是座会设摆类会;第五类是还愿劝善类会;第六类是“玩艺儿”表演类会,民间多将这些类会的表演称“玩艺儿”,它包括了戏剧、曲艺、鼓乐、滑稽、歌舞、杂耍、武打等丰富迷人的表演内容,可以说是皇会行会的灵魂。
皇会的历史是漫长而辉煌的,她在经历了清朝乾隆至光绪末年的鼎盛时代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不稳定而开始走向低谷。
值得庆幸的是天津天后宫以天后文化为主线,以展示地方风俗人情及优秀民俗文化为中心,将旧时津门信仰习俗、商业习俗、年节习俗、民间艺术,展、演结合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休闲娱乐中,自然接受优秀民俗文化的熏陶。
(摘自天津日报南开时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