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端午节(五月初五)与春节(正月初一)、中秋节(八月十五)并称为“三大节”。在三大节的习俗中,饮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民国文人陈家珍在《端阳节的感言》中,揭示了节日饮食消费的普遍心态:“因为人们在这一年里,辛苦工作;等到过年过节的日子,还不大大地吃一下子,更待何时?”因此每逢过节,不但有钱人家要大摆筵席,饕餮作乐,“虽至穷之人,亦必筹资购买一点以大餐一顿”。各大茶食、点心店也趁机大做广告,促销手段五花八门。如1936年端午节,稻香村在《大公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声称“凡购货品一元以上者均有赠品”,而购满十五元的赠品,竟然是一张“黄灾奖券”,获赠者有望中奖二万元。真叫人啼笑皆非。
这些饶有趣味的端午应节食品广告,以及生动、翔实的媒体报道,拼图般地呈现出民国时期津门地区多姿多彩的端午食俗。
首先是尝“新”。这个“新”既指新鲜,又指新奇。“新鲜”主要包括时令海鲜和时鲜水果。端午前后成熟的青杏、樱桃和桑葚,是当仁不让的应节美食,并形成了端午节吃桑葚、樱桃,赏石榴花的习俗,雅称“赏午”。不过,对于自古以来饶于渔盐的天津而言,端午节餐桌上还有一道独具特色的大餐,那就是海鲜。海鲜对于天津人的诱惑力,可以说达到了为之举债也在所不惜的程度,“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每年春天开始的鱼汛期到夏至达到高峰,端午佳节恰逢各种水产品,如鲙鱼、黄花鱼、对虾、海蟹集中上市,岂能不饕餮一番。
“新奇”则指的是各省土产乃至进口食品。天津一向是各省土产的荟萃之地,而开埠通商以后,天津又成为较早接触西方饮食文化的城市。1934年端午节广告中,冠生园就推荐了包括“鲜果子露、金驼什锦饼干、罗汉斋菜、冬菇竹笋、冬菇面筋、红烧冬菇、五香凤美鱼、罐头水果、陈皮梅、果汁牛肉”在内的数十种中西名点、糖果饼干。1936年端午节广告,则推荐了“陈皮梅、果汁牛肉、陈皮果子、杏花糖、金鹰饼干、金驼饼干、果子露”等中西名点以及“曹白咸鱼、金华茶腿、凤尾鱼”等各地土产。而同一年的紫房子时代服务总社在广告中推荐的端午节美食中,除了苏州采芝斋、上海老大房的“松子糖、梅皮、双梅、金柑饼、甜制梅、胡桃梅、玫瑰瓜子、松子枣糕、松子南枣、蜂蜜杨梅、糖杨梅干、脆松子糖、轻糖松子、唯一干菜笋”以及“真山西汾酒”之外,还有“法国制造”的蓝三星牌白兰地酒。这些新奇的食品都给这一时期天津的端午节餐桌增添了几分“新潮”的色彩。
端午来临,中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了暑热时节。有清热祛暑、生津止渴功效的食品,如绿豆糕、凉果等,就成为某些地区端午节的标志性食物。天津的绿豆糕由干粉制成,质地松软,口味浓郁,而吃凉果也是津门地区较为独特的端午食俗。中国人制作和食用凉果的历史颇为悠久,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相关记载。烈日炎炎的端午时节,食欲不振是常见现象,由于酷热难免过度贪凉,还可能出现肠胃不适、腹泻、呕吐等症状,而各种凉果不仅可以生津止渴、醒脾开胃,还有治疗腹泻以及止呕的功效,自然特别受欢迎。由此可见,传统节日食品不仅是对味蕾的满足,更有调理身体机能的作用。
每年端午前,津门都会上演一出争购粽子的热闹“好戏”。1929年端午节,据《益世报》记者估计,天津市民对粽子的需求“为数总在数千万以上”。因此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各茶食店和小商贩就要加紧制造绿豆糕、米粽等节日食品。《益世报》在1933年端午节的报道中,曾经生动地描绘了手工包粽子的工人热火朝天、加紧赶工的景象:“昨每过点心店门首,即见若干工人,以江米苇叶红枣或馅儿等物,包制角黍,其技至娴熟,出品甚速。”然而即便如此,也架不住顾客“争前恐后,鱼贯而入,店门之不巩固者,恐亦被挤破”的购买热情,到了端午节当天午后很多商店已经销售一空,还有顾客未能如愿买到,为了“不能一尝滋味”而倍感不快。
粽子与“中子”谐音,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在宋代以前,已经发展出了“角粽”“菱粽”“锥粽”“九子粽”等多种形制。这一方面固然有审美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寄托着人们对美满生活的期盼。如“九子粽”指的是用九种彩色丝线,将九个形状各异的粽子由大到小连成一串,多作为母亲赠送给女儿、婆婆赠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盼其连生贵子、多子多福。“锥粽”可能也与祈子习俗有关。别出心裁的包裹艺术结合吉祥美好的象征寓意,把粽子从食物变成了一种精彩纷呈、趣味盎然的民俗文化。
随着传统中国节日由宗教性节日向民俗性节日转化,节日饮食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人们对粽子的关注点,从精巧的外观及其包含的吉祥寓意,转向了不断更新的馅料口味。民国文人江寄萍就发现“从前粽子的形式很多,现在倒不大讲究这个了……现在人们所包的粽子也就角粽、菱粽一两种而已”,粽子的多样性主要通过馅料的“形形色色”来体现:“什么火腿、咸肉、莲子、豆沙,广东粽子又有所谓蛋黄、莲蓉……”果不其然,到了上世纪40年代,又有人在有关粽子的杂文中,提到了“樱肉”“桂圆肉”等“别有滋味”的新馅料。
总的说来,民国天津的粽子口味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冠生园、稻香村、生春阳主营南食,祥德斋、一品香主营传统北味。莲蓉粽子、火腿粽子、猪肉粽子,都是比较有特色的南方风味。其中有一种裹蒸粽最为特别。这其实是广东肇庆饮食文化传入天津以后被“误读”或“转译”的一个很有趣的产物。在肇庆当地,裹蒸并无后缀“粽”字,这是因为在当地饮食文化中,裹蒸虽然外形、原料和制作工艺都和粽子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其食用时间、场合以及文化内涵都与粽子大相径庭。相传裹蒸起源于秦朝,在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下,肇庆一带民不聊生,当地农民终日劳作也不得温饱,为了便于争分夺秒在田间劳动,就用当地特有的“冬叶”包裹大米蒸熟,随身携带。后来裹蒸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用冬叶包裹肥肉、绿豆和糯米蒸化后的节日食品。由于冬季是冬叶的最佳采摘期,因此在肇庆,只有春节期间才会制作、食用裹蒸,寓意丰衣足食、来年好运。可是传入天津以后,或许是由于裹蒸与粽子似是而非的特点,也可能是裹蒸馅料中包含绿豆,这与天津人在端午节要吃绿豆糕的习俗有相通之处,因此裹蒸也被一些南食店作为粽子的品种之一在端午节推出。如广隆泰在1929年的广告中,将“裹蒸”写作“果蒸”,并与火腿、五仁并称为该店“新制应节各色粽子”。冠生园在1934年端午节的广告中,就将裹蒸称作“裹蒸粽”,俨然是与“莲蓉粽、枣蓉粽、玫瑰豆沙、碱水粽、蛋黄、咸肉、火腿”并列的一种花色。
除了口味选择丰富多彩之外,更由于具备连通南北市场、荟萃南北精品的便利条件,天津粽子在馅料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其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原料都要遴选最佳出产地。如冠生园声称自己生产的粽子之所以广受欢迎,原因之一在于“原料如湘莲、蔗糖、豆沙、糯米、金华茶腿等主要品均自产地采办而来,在物质上确属最名贵之选”,当然,这样的粽子也身价不菲。冠生园粽子最贵的为火腿粽,标价二毛,莲蓉粽和蛋黄粽次之,标价一毛五,再次为咸肉粽,标价为一毛二,玫瑰豆沙标价一毛,最便宜的枧水粽,标价也要五分,这比起“各茶食店销售粽子,每个价一分,洵为价廉”,价格相差可达五至十五倍。
不过,在这令人眼花缭乱、价格悬殊的粽子市场上,人气最旺的恰恰是这一分钱一个、价格实惠的枣馅粽子,这也是少有的在南北茶食店都能买到的口味。枣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之一,而天津是平汉铁路沿线以及山东、河北等周边地区枣类产品的主要集散地。这些地方出产的大小红枣以及初步加工成的黑枣,都被收购集中到天津来,大部分从天津转运到南方,一小部分留在天津市场出售。特别是大红枣,虽然不像小红枣果肉细腻、味道香甜,可是由于个头大,颜色鲜明,卖相好,价格又低廉,因此很受天津市民的欢迎,被广泛用于许多糕点的制作中。在那个政治动荡、市场萧条、贫富悬殊的年代里,枣馅粽子虽然在一些人看来太过平常,不够新奇,所以认为不论南北,味道都“不甚佳”,但也正因为其成本低廉,价格亲民,能够满足大多数市民在端午佳节里难得饱餐一顿的期盼,所以始终占据着天津端午市场的主流地位。
(摘自天津日报许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