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上风俗,春节高潮由腊月二十三起,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渐近尾声。到二月初二“龙抬头”,就彻底结束了。
何谓“龙抬头”?各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此民俗与节令相关,这一天前后为“惊蛰”节气(今年恰逢春分),长眠一冬的动物们开始苏醒活动。龙是百兽之首,而在冬眠的动物中,蛇与龙又颇为相像,所以百姓就将这个日子称作“龙抬头”,由此产生了颇具天津地方特色的妈妈例儿。1935年3月7日《大公报》曾刊登《龙抬头》一文,提及此事:“据说从前居民于初二这天早晨,不待日出便起床来,用每日所使之擀面棍敲炕沿,口内还念念有词:‘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随念随敲,大意谓在二月初二这天早晨敲过炕沿之后……可以在这一年之内免去蝎蜇蛇咬等灾。”
也有人认为,“龙抬头”源于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向往与憧憬。华夏子孙自称“龙的传人”。在新年之际,希望能抬头,交好运,步步登高。《大公报》那篇文章对此也有论述:“龙抬头这三个字,平民都以为它是一个吉利的名字。比喻穷人们在未过年以先,已竟是受了一年劳碌了,盼望着今年总要比去年强胜一点,所以就利用龙抬头这一天,算是出头的日子,好似龙已经抬起头来,发财走运,便算从此开始。”不知是否由此而来,津沽曾一度盛行“引龙回”(亦称“引钱龙”)的风俗。在方志典籍中,刊刻于清乾隆年间的《天津县志》最早记载此事:“初二日,以灰末引青龙至门外通水处,复以谷糠末引黄龙至家,名曰引钱龙。”此后,《新校天津卫志》《津门杂记》《天津游览志》中也都有提及。至民国初年,赵光宸《津门岁时记》(1919年6月发表于《南开思潮》第四期)仍有记录:“邻水人家以谷糠布地,谓之引钱龙至家,此风今日行者甚少。”
此外,还有“动针线,扎龙眼”的说法。据《大公报》载,每届此时,女红们无活可做,尽皆出门娱乐消遣,无异于放假一天,各大游艺场所可利市三倍。
以上风俗,虽蕴含美好祝愿,但或多或少夹杂迷信成分,随着时代变迁,至今已少人沿袭。而在此日理发的习俗却流传至今。天津卫有“正月里不剃头”的说法,在二月二这天,把蓄了一个正月的头发收拾打理,神清气爽地迎接新的一年,也正好讨个“龙抬头”的好彩头。
此外,在“吃尽穿绝”的天津卫,大多年节都会有别具一格的美食,二月二自不例外。刘炎臣先生《津门杂谈》(1943年7月出版)对此就有详细描述:“津俗是以吃焖子为应景的点缀。焖子是用一种粉淀子熬成的,形成了一种冻子那样东西……倒在锅里,用香油煎炒。把煎好了的焖子,加入些盐面、麻酱、虾酱油,爱吃蒜的再加入点捣好了的蒜。又咸、又辣,吃着是有着那么一番美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