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条“无废研学路线”在南开区上线
为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创新环保教育形式,天津市首条“无废研学路线”近日在南开区正式上线。4月17日,首批无废体验官实地开展参观研讨,该路线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串联生活、工业、商业、科技四大场景,为市民、学生及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无废立体课堂”,带来沉浸式绿色低碳实践体验,助力无废理念广泛普及。
一、生活场景:红韵绿意筑社区,分类循环惠民生
路线首站来到南开区观园里社区,该社区以“硬件升级+文化浸润”双轮驱动,巧妙结合“红色文化”打造毛主席专列经停处口袋公园,“见缝插绿”种植了梅花、竹子等绿植,让社区更多居民能够“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社区设置分类垃圾箱10组,配套垃圾分类箱房2组、智慧投放终端2处,并引入物回企业设置旧物回收箱、兑换水机,实现生活垃圾全链条管理。

有了硬件的支撑,社区同步深耕绿色文化培育,与市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部联合共建,开展"理论宣讲+实操指导"特色课程。不断强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定期联合物回企业开展便民惠民物品兑换活动,使用低碳生活习惯赢得的碳币兑换蔬菜、日用品等,使“旧物回收、无废生活”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二、工业场景:干纤造纸零耗水,危废浓缩双赢利
天津爱普生有限公司是南开区首家“无废工厂”,该企业致力于绿色低碳经营理念,通过“省、小、精”技术,保护自然环境。公司研发的干纤维纸张循环系统通过纤维分离、强化粘合和按压成型三步工艺将使用过的文件纸张转化为环保再生纸,与传统造纸方式不同的是,纸张再生过程中无需消耗水资源。目前该系统已在企业内部使用,数据显示每年可以节约7500多吨水、减排6吨二氧化碳、减少砍伐80多棵树。

低温蒸馏废液浓缩系统是该企业近期上线的危险废物源头减量设施,该系统可以将水性废墨液进行减量化处理,通过低温真空蒸馏技术将水分蒸发,产生的废气、废水均可通过企业现有治理设施处置,剩余废液可从每年170吨缩减到34吨,减排率达80%。该系统既大幅降低了危险废物产生量,又为企业节省了运输、处置费用,实现了废物减量化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商业场景:绿色商场智降耗,冷链净厨控污染
天津鲁能城购物中心全场共设置37处分类垃圾桶摆放点位,公区保洁和就近商铺店员作为垃圾分类督导员引导顾客分类投放,保障源头分类精准,转运至垃圾房时由专人进行检查,检查合格的直接投放至24小时待命的转运车辆,有效避免垃圾落地造成二次污染。垃圾房还建有全封闭厨余垃圾冷藏室,通过冷冻机组减少厨余垃圾细菌滋生、渗液外流,抑制异味扩散,既有效提升商场环境,又为后期清洁运输提供便利。

(鲁能城厨余垃圾冷藏室)
鲁能城购物中心早在2021年就被评为“绿色商场”,并持续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完成电表改造,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充分合理利用电力资源,每月减少用电费用15万元。优化调整谷电蓄热系统与燃气锅炉系统、冰蓄冷系统与基载机的供热、供冷运行方式,购买风电、太阳能等绿色电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创新能耗管理,打造领先的绿色低碳标杆项目。

四、科技场景:物联危废链监管,共享空间解企忧
南开区充分利用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优势,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驻区企业单位开展合作,推动无废领域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天津宏菱智慧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构建固废危废全链条治理体系的天开园入驻企业,曾获“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授牌,承担危废信息化实验场景研究,为天津20余家企业提供“智能危废间”硬件设施与信息化管理服务,实现危废从产生、暂存到转运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从源头阻断非法转移风险。面向小微企业集群,推广“共享危废间”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动态分配存储空间,解决中小产废单位危废暂存难、运输成本高问题,助力实现“无废园区”建设。通过天开园企业共享机制,与多家科技企业建立固废资源化技术合作,构建“政府监管-企业共治-公众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生态。

据了解,该条“无废研学路线”是南开区积极响应市生态局号召,进一步强化无废理念宣传的创新举措。下一步,南开区将继续结合“无废细胞”建设工作,深入挖掘可沉浸式体验的特色无废场景,不断更新优化“无废研学路线”,逐步形成“无废文化”宣传阵地,为“无废城市”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基础,助力“十四五”无废建设目标高标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