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午,南开区举行“深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护佑百姓健康福祉” 新闻发布会,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南开区副区长王锐,南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南开区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彤,天津市黄河医院院长吴小琳,南开区三潭医院院长何安月出席。
南开区副区长 王锐:多年来,我区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近年来先后获批并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儿童青少年肥胖中医药干预试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持续为辖区居民提供高水平中西医结合健康服务。
一是系统管理,筑牢高效智慧中枢。南开区坚定践行“人民生命健康至上”的理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升级区级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财政、人社、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协同发力,形成推动中医药工作强大合力。深化政府主导和专业支持的“1+1”双支撑模式,在我市率先成立区中医药管理局和区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持续完善中医药工作体制机制,健全管理体系、制度体系、质控体系等,保障辖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13场涉及财务管理、科研管理、专科建设等关键领域的中医药管理专项培训,显著提升中医药管理队伍的综合业务能力。与我市医学院校、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在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师承教育体系构建、适宜技术标准化推广、中医药健康管理等方面开展多维度、深层次合作。
二是科研驱动,点亮主动健康灯塔。大力推行“主动健康”模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持续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改善居民健康体验。持续深化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合作开展的中医药“主动健康”工程,依托基本公共卫生老年人体检、职工体检,面向辖区居民开展精准化健康指导和干预,积极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累计完成5.9万例数据采集分析与健康干预。今年6月,我们正式发布了中医药主动健康创新产品——“康养茶药”,该产品秉承中医“简、便、验、廉”的传统智慧,并创新性地通过动态配方调整,突破“千人一方”局限,实现“一人一茶”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此外,我们联合天津医科大学人工智能与主动健康实验室,启动“中西医结合职场护膝主动健康促进计划”。该计划聚焦职场人群受久坐威胁的膝关节健康,通过系列筛查、干预和健康促进活动,落实“治未病”理念,运用中医药手段,降低膝骨关节炎发生率,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健康管理新模式。
三是完善体系,织密优质服务之网。为了向辖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我区不断完善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中西医协同服务体系。强化国家医学中心和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引领作用,推动建设针灸、心血管、推拿等7个重点学科,带动区域内公立医院能力整体提升。强化二级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区中医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提升急诊科、针灸脑病科等专科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黄河医院筹建肿瘤针灸门诊,水阁医院建立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专科和中医康复治疗中心,并与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合作制定产后骨盆修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推进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模式创新。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中医疮疡、针灸脑病等12个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骨伤、脾胃等24个专病门诊,全面强化基层专科服务能力。通过以上举措,我区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健康服务体系,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的实际需求。2024年,区属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诊疗人次达86.1万人次,同比增长3%,占总诊疗量的49.52%。
四是汇聚人才,打造接续发展引擎。人才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区着力构建以师承教育传承班和西学中班为核心,以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为延伸,以各类中医药人才培训为补充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结构合理、传承有序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深化南开区师承教育传承班、首届京津冀刘敏如国医大师学术传承班、西学中班建设,传承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天津市名中医等31个各层级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专家对辖区青年医师的传帮带作用。高频次举办中医名家讲堂、适宜技术培训等48场,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目前全区中医医师2677人,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达30人。今年以来,5名中医药人才入选了天津市中医经典传承高级人才、西学中高级人才、第四届天津市特色技术人才等市级人才项目,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人才素质和层次不断提升。
未来,南开区将继续勇担示范先行使命,持续深化中医药改革攻坚,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提升发展质效,强化数字赋能,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全力以赴打造中西医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普惠民众的“南开样板”。
央广网:在推动中西医协同优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南开区有哪些创新举措?如何确保这些举措真正惠及百姓健康?
南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南开区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彤:感谢您对南开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我区始终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卫生健康事业的核心任务之一。近两年来,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牵引,全力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全面推进中西医深度融合。
一是持续丰富“15分钟中医药健康圈”。我区致力于为辖区居民提供融合中医特色与现代技术的优质医疗服务。从硬件支撑、人员配备及丰富服务等全方位发力。目前,已实现15家区属医疗机构和7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馆、中医阁全覆盖建设。两年间,基层医疗机构升级配备了包括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与现代大型医疗设备在内的各类设备共计53261台,所有中医馆均配齐10类以上中医药诊疗设备,为中西医技术的互补应用与协同服务提供了强大保障。每个中医阁至少配备一名中医医师,保障了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同时,区属医疗机构增设了如中医体重管理门诊、中医疼痛门诊等特色专病门诊,持续扩充和丰富中医特色诊疗服务范围,为居民提供更为精准、多元的中医药特色服务。
二是着力培养“能西会中”复合型人才。我区联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设“西学中班”。目前,已取得西学中培训证人员60人,西学中在培人员106人。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参加“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班”、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培训等,加强基层医务人员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
三是以特色专科建设为重点,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各区属医疗机构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打造特色专科,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均衡局面,满足辖区百姓多样化的就医需求。如区中医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提升急诊科、针灸脑病科等专科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新建甲状腺结节中医特色门诊、眼针特色门诊等专科化诊疗单元,实施“中西结合”“针药并用”等个性化诊疗方案,临床有效率达80%以上。水阁医院为广大妇女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女性健康服务,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产后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医美容等特色服务。王顶堤医院设立双医睡眠门诊,创新“一次挂号,中西医双诊”模式,将西医诊疗与中医辨证施治相结合,形神同调,为患者制定精准个性化诊疗方案,助力患者重建健康睡眠节律。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提升中西医协同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1+1>2”的中西医结合服务。真正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临床医学技术相结合,转化为辖区居民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天津日报:黄河医院作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在中西医协同发展,提升诊疗水平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您介绍一下?
天津市黄河医院院长 吴小琳:感谢媒体朋友对我院的关注。黄河医院作为二级综合医院,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实施以来,我院将中西医协同发展作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举措,多维度强化医院中医特色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以中医科为基础,成立张宗礼名中医工作室,同时引进唐丽明中医团队,通过定期出诊、带教及学术讲座,提升我院中医科的诊疗水平及服务质量。自2023年起鼓励临床医师积极参与“西学中”培训,目前我院已有13人取证,18人在培,逐步实现了“能西会中”的目标。同时,我们加大对现有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力度,选派更多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持续引进中医脾胃病、中医骨伤科、中医疮疡科等紧缺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与我院骨伤、疮疡门诊紧密合作。
在专科指导方面:泌尿外科与全国名中医贾英杰教授合作,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和中医体质辨识,打造中西药协同的前列腺癌专科特色,并研发适用于患者体质特征的药食同源特殊膳食产品。聘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崔喆教授定期出诊、手术指导等,完善肿瘤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在特色专科方面:目前我院针灸理疗科开展推拿、针灸等8类21项中医适宜技术,新引进20余台康复设备,并全部投入使用,年接诊量从7000人次增至12000人次。
在治未病方面:我院健康管理中心建立标准化独立中医治未病中心,以体质辨识、定期中医药健康科普推送,作为治未病服务基础内容,持续优化、拓展个性化服务。目前已将四诊仪检测纳入健康体检团检人群中,2024年全年纳入主动健康项目人数为3599人。按照“健康中国年”的要求,中心开设减重门诊,与针灸理疗科合作,加入埋线等中医适宜技术。
今后我院将继续深化中西医协同,进一步加强与三级医院及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诊疗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工作,继续打造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推进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和康复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津云:作为二级综合医院,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三潭医院通过哪些创新路径,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互补、效能倍增?
南开区三潭医院院长 何安月:感谢您的提问。作为兼具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二级医院,三潭医院始终坚持“接地气、重实效”的理念,发挥中西医互补优势,抓牢防治保康各环节,让群众在预防时少生病、看病时少花钱、康复时少受罪,依托示范试点项目,我们深入推进了以下中西医结合特色服务:
一是依托名老中医工作室—让“望闻问切”传统检诊方式与现代诊疗双向奔赴。我院以名老中医工作室为核心,以脾胃病特色诊疗为突破口,打造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针对脾胃病患者,我们创新融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胃肠镜技术,深入探究黏膜病变与“脾虚湿盛”证型的对应关系,传承名中医“健脾和胃”的验方思路,形成了“镜下见病灶、辨证施方药”的诊疗模式,既为中医诊疗提供客观可视化依据,又赋予西医检查结果更全面深度的解读,实现“传承有章法、落地见实效”。项目开展以来,累计接诊450余人次。
二是建设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康复乐园—中西医联手打造“控糖生活圈”。针对糖尿病“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的特点,我院结合“慢性病共管、创新付费方式、康复运动理疗专科”三维力量,建立“西医精准控糖+中医整体调理”协同机制。以“针药结合”为基石,融入现代理疗和运动康复,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构建“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康复乐园”一站式平台。为2300余名签约患者定制个性化“中药内服+中医外治”方案。广泛应用调气通络针法、电针等改善周围神经病变及骨关节问题,辅以艾灸温通、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增强消炎止痛、活血通络之效。切实达成“健康指标、医保支付指标双可控”的健康管理目标。
三是全周期健康管理,实现“被动响应式体检”到“主动预见性防控”的转变。充分发挥西医的指标监测精准性和中医药“治未病”的整体性优势,为居民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健康守护。治未病门诊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核心,构建起检前、检中、检后全流程管理方式,形成中西医互补的健康干预闭环,通过“四诊合参”辨识健康风险倾向,精准定制体检项目,实现“西医指标+中医证候”双重评估。组织专家团队研发肝癖(脂肪肝)、青少年近视中医防治方案,基于“辨证施治”理念,提供中药调理、穴位敷贴、膳食指导等多维干预。医院建成5个“治未病”社区服务站点,街域中医药特色服务覆盖率100%,开展脏腑推拿、小儿推拿等多种诊疗项目。项目开展以来,中医体质辨识及个性化诊疗惠及5000余人,受到患者的普遍认可。
通过上述三个路径,三潭医院有效促进了中西医优势互补与效能倍增。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钻研、持续探索,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与居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