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网民朋友们,大家好!当前,我市已进入主汛期,为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我市的防汛部门是如何安排的呢?今天,我们邀请到市水务局副局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振飞做客天津政务网,为我们详细介绍我市防汛抗旱工作的有关情况。陈局长,您好!
陈振飞:主持人好!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政务访谈栏目中与各位网民朋友们共同探讨防汛抗旱工作。
主持人:好,陈局长。目前正值夏季,电视新闻经常报道南方一些省市相继遭遇强降雨袭击,多地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全国防汛形势严峻。那么今年我市的降雨情况如何,面临的防汛形势又是怎样的呢?
陈振飞: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连续发生强降水过程,受降雨影响,七大江河中珠江、太湖和淮河均发生较大洪水,洪水发生时间非常集中,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同时台风活动频繁,“灿鸿”“莲花”“浪卡”5天内相继生成,海上三台风共舞,形成三气旋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局面。为此,国家防总启动防汛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第9号台风“灿鸿”登陆浙江后,造成11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目前,全国的防汛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天津市及海河流域今年降雨量都呈现前多后少的特点。海河流域1-6月平均降雨量155毫米,与多年同期(150毫米)基本持平。我市1-6月平均降雨152.1毫米,与多年同期(158.9毫米)基本持平。7月份降雨十分稀少。目前,我市重要水库、河道闸站水位控制良好,水势比较平稳。
根据气象预测,今年夏季我市降水略偏少,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将有阶段性干旱和局部短时沥涝发生。由于今年是厄尔尼诺发生年,受其影响,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预报难度增大,极端天气引发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不容忽视。而且,海河流域已有50多年未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发生大洪水的概率不断增加。加之,我市防洪工程基础设施没有经过洪水检验,防汛人员缺乏实战经验,这些都给防汛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我市防汛形势比较复杂。
主持人:好,众所周知,防洪工程是防御洪水的重要基础设施,那么为确保我市安全度汛,我们防汛部门开展了哪些防汛工程建设的准备工作呢?
陈振飞:我市位于海河流域最下游,承担着流域75%的洪水宣泄任务,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市防洪任务十分艰巨。兴水利、除水害、保安澜,一直是我市加快防洪工程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今年我市从防洪、排水、除涝等方面,加大了工程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改善了防汛排水能力。一是加快骨干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永定新河治理二期工程,进一步加固完善了城市防洪圈,有效确保中心城区防洪安全;完成蓟运河、北运河、还乡新河、北京排污河、潮白新河治理和海堤建设年度治理任务;汛前完成11项应急度汛工程和42项维修加固工程,实施2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有效提升了河道行洪能力。二是不断夯实城市排水工程基础,新建洪泥河万家码头泵站,开工建设海河口泵站,启动外环河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建设中心城区雨水泵站和改造积水地道,完善了中心城区南北分流体系,增强市区沥水外排能力。三是持续加大农村排涝工程建设投入,推进5个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清淤农村排沥河道295公里,更新改造国有扬水站11座,维修改造农用桥闸涵316座,有效的改善了农村排涝条件。
可以说,从城市到农村,防洪排水除涝工程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增加,有效地提升了全市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主持人:局长,您刚提到工程措施上准备的比较充分了,那么在非工程措施上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陈振飞:我市各级防汛部门按照市防指的统一部署,全市各级防汛部门立足防大汛、抢大险、御大潮,提前动手,统筹谋划,全面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深入落实防汛责任制。印发《防汛抗旱工作安排意见》,调整完善了市、区县、乡镇三级防汛组织机构,深入落实以防汛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通过分级落实、签订责任书、登报公示等措施,明确了河道堤防、水库、闸涵泵站、蓄滞洪区、地道涵洞的防汛责任人。开展了基层防汛行政首长培训,强化防汛责任意识,提高指挥能力。
二是全面细致开展防汛检查。各级防汛部门对防汛责任落实、工程建设、预案完善、物资队伍、度汛措施等进行了全面检查,确保不留安全死角;涉农区县全面排查蓄滞洪区安全隐患,检修维护农田排沥设施,清理整治农村排涝河道;市防指成员单位领导还分头带队,对区县防汛工作进行督查,推动防汛准备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积极做好防汛抢险准备。42万人的民兵抢险救援队,1773人的防汛应急抢险救援分队和304人的抢险突击队处于待命状态。汛前新增储700万元的市级防汛物资,最大限度满足抢险需要。开展区县防汛抢险骨干培训,提高险情处置能力。
四是加强防汛预警及调度工作。完成对水文测报设施、气象预警监测系统及通讯系统的维护,开通防汛指挥决策系统和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实现市防指、区县防指及各成员单位的互联互通,确保水情、雨情、工情、灾情信息共享。统筹做好防汛调度工作,市及区县防指细化联合调度方案,力求科学疏导洪水,既保障防汛安全,又有效利用雨洪水资源。
五是做好防潮和防山洪工作。强化对围海造陆和涉堤工程的监督管理,加大巡查力度,完善预警手段,落实转移避险措施,确保防潮责任措施落实到位。发挥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作用,细化防御预案和山区小水库度汛抢险预案,组织开展防山洪专项检查,落实村户预警转移及安全避险措施。
主持人:陈局长,刚才您提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极端天气洪涝灾害不确定性增加,那么如果我市遭遇强降雨天气,发生汛情时,作为普通民众应当怎样去做呢?
陈振飞:天津多年干旱,人们的水患意识薄弱,对可能发生的大洪水估计不足。作为普通民众,首先要提高防汛安全意识,了解避险常识,正确认识洪涝灾害,主动做好防范的思想准备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夏季到山区、海边旅游的群众更要增强防灾避险的意识。再者,发生汛情时,防汛和气象部门将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第一时间向广大市民发布预警,提请大家注意防避。我们普通民众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汛情预警信息。第三,我市的汛情预警分为防洪、城市排水、农村除涝、防山洪、防潮五类,分别从低到高依次为Ⅳ、Ⅲ、Ⅱ、Ⅰ共四个预警等级。当发布三级及以上级别的汛情预警时,建议您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避免进入山区、河道行洪区、蓄滞洪区、采空区、地道、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发布山洪、潮情预警的时候,不要到山区、海边游玩,做好自身和家人的安全防护。在需要紧急转移时,受灾地区群众要服从政府的统一指挥安排,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主持人:中心城区的排水工作关系千家万户,2012年夏季我市遭遇强降雨,城市积水比较严重,那么经历那场大雨之后,我们的防汛部门都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来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呢?
陈振飞:天津市作为特大城市,一旦遭遇强降水,发生积水或淹泡,都会对生产和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自从2012年强降雨后,防汛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规划,着力采取工程措施,提升中心城区排水能力。首先,从工程规划上,利用南部的独流减河、北部的永定新河两大行洪河道,为城市排水实施南北分流,减轻海河排水压力,完善了中心城区南北分流体系。其次,从河道外排能力上,相继建成北部金钟河、北塘排水河,南部大沽排水河等3座河口泵站,有效提升了市区积水外排能力。今年又开工建设海河口泵站,明年投入使用后将与海河闸联合调度,以解决海河受潮水顶托泄流不畅问题。下一步还将实施陈台子、小孙庄泵站改扩建和津港运河改造工程,进一步增加城区沥水外排能力。第三,在河系联通上,新建洪泥河生产圈和万家码头泵站,沟通海河与独流减河,提升海河向独流减河分流能力。第四,启动了外环河综合治理工程,打通排水卡口,提升过流能力,进一步夯实城市排水基础。
同时,中心城区每年也在逐步推进排水泵站、积水片改造及管网建设,稳步实现城市内外排水相联,渠系、水系联通,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排水能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主持人:好,为了做好我市的中心城区防汛工作,今年咱们的排水部门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陈振飞:针对今年防汛形势和市区排水薄弱环节,市区防汛指挥部多次召开防汛准备工作会议,动员和组织各单位,全面完成了汛前准备工作。
一是开展排水设施汛前养管会战。市、区两级排水专业队伍对所辖排水管道进行疏通、掏挖和维修,特别对低洼、易积水地区的支管、检雨井加强维修和养护,清挖维护排水明沟,汛前达到“管道条条通、闸门个个灵、泵站台台转”的养管标准。
二是加快推进排水设施建设。市建委、城投集团积极推进今年安排的8座泵站建设。市水务局加快实施红塔寺、八一泵站改造工程。市电力部门积极配合新建泵站送电工作。同时,针对雨水空白区及易积水地区安装23处临时泵站,进一步提升市区排沥能力。
三是全面排查解决在建工程影响防汛排水问题。多次组织工程建设单位召开专题会议,要求保护好施工区及周边地区的排水设施,并针对排查出的工程建设影响防汛的问题,逐个进行整改或落实应急措施。
四是强化预案管理。针对2012年连续3场强降雨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险情,进一步修订完善《天津市中心城区防汛排水预案》、《重点地区防汛排水一处一预案》等六项调度方案和抢险预案,并从实际出发,分别制定了明确的调度要点和具体的排水措施。
五是加快泵站远程监测分控平台建设和泵站自动化改造,扩充防汛调度系统监测覆盖面。增加储备了潜水泵、检井泵,发电机组,备有大型抢险泵车、移动泵车等防汛储备物资,以应对汛期突发事件。
主持人:局长,刚才您给我们介绍了城市防汛准备工作,那么我们的农村农业的除涝方面做了哪些准备呢?
陈振飞:农村除涝工作是防汛工作重要内容,今年我们提早动手,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市防指农村分部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分工,修订完善2015年农村除涝预案。各区县相应修订农村除涝预案和重要二级河道调度方案,建立起与一级行洪河道的协调调度机制。二是加快农村除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4座,清淤整治农村排沥河道170公里,努力提升农村除涝能力。三是加大对除涝工程设施检查维修养护力度,对重要除涝工程、设施和除涝薄弱环节开展隐患排查。做好排沥河道清淤、清障和堤防加固工作。加强中小水库管理,加大检测检修、排查力度,确保汛期安全运行。四是加强汛期值班值守,及时掌握水情、雨情、工情、险情及扬水站开车情况等信息,以便快速有效的实施除涝措施。
主持人:我们知道雨季也是防汛的关键时期,而我市又是一个缺水城市,那么怎样做才能既做好防汛,又能满足城市用水呢?
陈振飞:天津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干旱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自然灾害。一直以来,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城市供水方面,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后,我们在原来引滦入津供城市用水的基础上,实现了天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发展核心区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供水格局,很大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大大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
向我市供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始于长江支流汉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河南交界,沿途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供水,总长1432公里,(其中,线路源头的陶岔渠首距位于我市西青区曹庄花卉市场北侧的天津干线末端出口闸长1275公里),每年向我市供水8.63亿立方米。长江水进入我市分为两路:一路为南干线,由天津干线末端曹庄泵站加压后供给津滨水厂,明年延伸至北塘水库,供水范围为东丽区、津南区及滨海新区的部分地区;另一路为西干线,由西河泵站加压后供给芥园、凌庄子、新开河水厂,供水范围为中心城区。目前,我市形成了永定新河以北区域及滨海新区部分地区由引滦水源供给为主,永定新河以南的市区、静海县以及东丽区、津南区、滨海新区的部分区域由引江水源供给为主,通过科学调度,实现引滦、引江双水源互补的新供水格局,能够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主持人:南水北调通水后,天津的城市供水有了更加可靠的保障,那么水质情况是怎样的呢?
陈振飞:引江水的水质是有保障的。南水北调工程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从源头治污和沿线截污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通过实施丹江口库区移民,建设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截污导流等一系列工程,加强污染治理和监管力度,确保南水北调水源水质。目前,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水体的指标均能够满足各类功能用水的要求。为保证引江水沿途不受污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在河南、河北境内采用的是全封闭、全衬砌、全立交的专用明渠输水,天津干线采用的是箱式暗涵输水,我市市内配套工程也全部采用管涵输水,彻底杜绝了污染源。
引江水进入我市以后,为了保证水质安全,各部门积极做好相关保障工作。一是在水源切换过程中,为避免因不同水源混合而出现“黄水”现象,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水厂的切换措施,历时2个月时间安全平稳完成引滦、引江水源切换。二是根据源水水质情况,精心对引江水质进行化验分析,密切监测水质变化,随时调整源水处理工艺,确保成品水质良好。
引江通水以来,我市引江供水整体运行平稳、水质良好,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始终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自来水出厂指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106项标准。现已累计供水2.1亿立方米,安全输水达224天,请广大市民放心饮用。
主持人:好,我市城市供水有了根本保证,那么农村的饮用水是否有新的保障呢?
陈振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自2002年开始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农村居民吃水难的问题。2006年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管网入户改造工程,解决了365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不方便的问题。但受自然条件、规划标准及资金等多重因素制约,村镇供水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提高村镇供水水平,去年启动了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力求建立起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安全高效的城乡统筹供水体系。
从建设内容来讲,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优先延伸城市供水,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供水能力,结合示范小城镇建设,向具备条件的周边村镇延伸自来水管网。二是因地制宜集中联片,在距城市较远的地区,适度整合现有的单村供水工程,实现联片规模供水,提高供水设施运行效率。三是提升改造现有设施,增设除氟、降盐、消毒等设备,解决部分分质供水地区的入户管网水氟化物超标问题,改善供水条件。
这项工程去年已经先期启动,率先解决了蓟县深山区95个村、5.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将加快建设进程,计划提升滨海新区、武清、宝坻、蓟县、静海、宁河6个区县、96.8万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全部工程预计2017年底完成,届时村镇供水的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
主持人:当前我市处于防汛关键时刻,但是我们感到现在降雨比较少,那么我们防汛抗旱部门是如何做好应对工作的呢?
陈振飞:今年我市6至7月降雨42.3毫米,比多年平均124毫米,偏少了66%。特别是进入7月份以来降雨严重偏少,平均降雨量仅2.4毫米,较多年同期偏少97%。除个别站点外,基本没有有效降雨。根据气象预测,7月中下旬及8月降水依然偏少。受当前降雨严重偏少影响,我市静海、大港等南部地区出现干旱,局部中到重旱,其它地区表墒较差,局部旱象已经显现,并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由于水资源短缺而且分布不均,农业抗旱已经成为常态。为此,我们历来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前期我们已经协调农业抗旱水源3.2亿立方米,保证了春耕生产用水。近期,利用海河水,反向运用西河闸,上溯改善子牙河上游水质,增加了沿途地区农业用水量。当前,抗旱、农业、气象等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密切关注气象水雨情变化,坚持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一是合理调控主要河道闸站水位,做好抗旱调水的各项准备。二是积极开展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完工发挥效益。三是有效扶植抗旱服务组织,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专项用于12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和部分易旱乡镇抗旱服务组织购置抗旱设备,提升抗旱硬件基础能力。四是科学实施雨洪资源调度,多方协调、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好后汛期适时蓄水的准备,为农业增产创造有利条件。
主持人:为确保我市安全度汛,全市防汛部门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再次感谢陈局长做客天津政务网,为我们详细介绍我市防汛抗旱工作的有关情况。本期访谈到此结束!
(转自天津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