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中】关于对《南开区建设短期避难场所——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公告
关于对《南开区建设短期避难场所——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提高南开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区应急管理局编制了《南开区建设短期避难场所——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欢迎各界人士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从发布之日起30天内,请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书面或电子文本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征集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16日。
附件:《南开区建设短期避难场所——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南开区应急管理局
2025年5月16日
(联系人:王泽春;联系电话:022-58578628;传真:022-58578686;邮箱:nkqyjj_yjbzk@tj.gov.cn)
草案正文
南开区建设短期避难场所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项目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时紧急疏散及临时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南开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南开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抵御灾害事故的整体能力,结合南开区实际情况,本次选定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作为区级短期应急避难场所,特制定以下规划建设方案。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
南开区是天津市六个中心城区之一,全区现有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市场繁荣,流通活跃。辖区内有多家加油站、工贸企业、大型商场、超市、楼宇写字楼和居民住宅楼等人员密集场所。辖区内地下线路管网纵横交错,存在城市内涝、暴雨等自然灾害隐患,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将对南开区造成极大破坏,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众。因此,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既是国家和市政府的要求,也是南开区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
本次按照《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DB12/T 1031-2021)、《应急避难场所 分级及分类》(GB/T 44013-2024)、《应急避难场所 标志》(GB/T 44014-2024)、《应急避难场所 设施设备及物资配置》(YJ/T 26-2024)等规范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分应急功能区、完善应急设施、储备应急物资设备,并制定相应应急疏散预案,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前,南开区已经于2022年建设完成崇化中学、绿水园两处区级短期避难场所,又因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变化,2023年将长虹公园避难场所调整为短期避难场所重新建设(不计入总数)。依据《天津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要求拟再增设1处短期避难场所(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占地面积约23亩,规划有效避难面积10300平方米(室外6500平方米,室内3800平方米),可供4000人疏散避险(室外2600人,室内1400人)。
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
(一)均衡布局,就近安排。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的要求,短期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5公里以内,步行30-40分钟内可到达,使群众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二)因地制宜,安全便捷。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进行改造,或与上述场所的新建紧密结合,通过增建必要的设施,使之具备避难的功能。场地的选择应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存放点,以及其它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确保市民有安全避难的空间。应急避难场所要具备良好的疏散和进出通道,通道保障条件符合消防要求,以保证市民在实施紧急避难时能迅速到达避难场所,并方便政府组织抢险救灾、安置居民及在应急时提供各项生活及救助保障。
(三)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坚持平灾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其综合利用功能,使其平时可供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等,发生灾害事故时又能成为市民紧急避难的场所。
四、规范性引用文件
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2.《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范》(GB21734-2008);
3.《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2021版);
4.《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DB12/T 1031-2021);
5.《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2/330-2007);
6.《应急避难场所 术语》(GB/T 44012-2024));
7.《应急避难场所 分级及分类》(GB/T 44013-2024);
8.《应急避难场所 标志》(GB/T 44014-2024);
9.《应急避难场所 设施设备及物资配置》(YJ/T 26-2024)。
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
结合南开区实际情况,参照已经完成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选择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建设为短期避难场所,并制定建设方案如下:
(一)依托学校现有场地及设施,合理划定功能区、完善应急设施,并储备相关应急物资:
1.应急管理区。规划利用学校既有建筑(广播监控室,约50平方米),平时负责其日常管理工作,如发生突发性灾害,即成为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区。要求在上述房间内备有有线、无线通信设备和网络接口,并配备有监控和广播设备。
实施措施:利用第二十五中学内现有综合楼内监控室作为应急管理区,现有设施设备满足规范要求。
2.应急宿住区。规划利用第二十五中学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等室内外空间作为应急宿住区,其中室内5300平方米,室外3500平方米,共计8800平方米。平时,按照原有功能使用,应急时,周边居民可在此区域或按指定位置应急宿住、搭建帐篷等,临时居住。
实施措施: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等室内外空间作为应急宿住区,制作相关指示标识,灾时室外搭设帐篷、使用折叠床、枕头、毛毯、毛巾被等就寝,室内使用防潮垫、睡袋等就寝,其他生活必需品、食品采用与周边大型超市合作的形式来保障。同时配备防疫消杀物资和测温枪等物品。
3.应急物资储备区。规划利用学校操场西北侧空地约100平方米作为物资储备区。其中建设集装箱式物资库约35平方米,用于储存应急物品如被服、装具、应急照明及其他必要工具等物资;利用现状空地约65平方米,作为物资调配及发放场地使用,保障紧急情况下避难场所内抢救物资和灾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实施措施:利用第二十五中学操场西北侧空地建设集装箱式物资库约35平方米。挂牌设置应急物资储备区,购买存放帐篷、手电、扩音器、移动厕所、配电柜、垃圾袋等应急物资。
4.应急医疗卫生区。规划利用学校综合楼现有医务室及入口空间,面积约100平方米作为应急医疗卫生区,用于集中的医疗救援与公共卫生保障,包括快速救治伤员(如止血、固定、分诊转运)、防控传染病传播(通过消毒隔离、卫生监测)、管理慢性病患及特殊群体需求,同时开展心理疏导以缓解灾后心理创伤,并通过健康宣教、资源协调和数据监测维护环境卫生、优化应急响应,最终降低次生健康风险、稳定社会秩序,确保避难人员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实施措施:利用学校现有医务室或楼内入口空间,设置相应应急标识,配置诊查床、应急急救包、医疗垃圾桶等医疗物资。
5.应急集散区。规划利用学校南侧入口广场及绿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作为应急集散区,为突发事件中的受灾群众提供安全、有序的临时集中与疏散空间,确保人员能够高效分流、避免混乱,同时便于救援力量统一指挥和物资分发,最大限度减少二次伤害,保障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效率。
实施措施:规划利用学校南侧入口广场及绿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作为应急集散区,设置相关标识牌。
6.应急保障车辆停车场。规划利用学校西门外道路空间约2400平方米,灾时通过交通管制,保障消防车、救护车、物资运输车等车辆快速抵达并有序停放,提高应急响应效率,保障救援物资和人员及时到位,同时避免车辆无序停放占用疏散通道,维护避难场所的安全与秩序。
实施措施:在第二十五中学西门入口处设置应急保障车辆停车场,树立标识牌,保障应急避险时停车需求。
(二)应急演练
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短期应急避难场所,除具备相关应急功能区及应急设施设备外,还应该设置紧急疏散路线,并要指定应急疏散预案。要按照街道、社区、家庭情况预先划分疏散区位,基本做到各居民区与避难场所一一对应。应急疏散时,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有秩序地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演练时全部展开分区,拍摄视频影片,用于日常培训和宣传,检验预案、锻炼队伍。
(三)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1.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要求,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安全管理制度并上墙,应急避难场所对以下事项制定管理制度:
(1)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设备定期维护、检查及使用情况登记与备案;
(2)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相关部门、单位的协作联动;
(3)基本应急物资的储备、维护、更新;
(4)定期向应急避难场所主管部门报告应急避难场所自查情况,协作联动保障情况,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物资缺损的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2.完善制度建立,对辖区内相关街道负责人及志愿者在固定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集中式安全培训,按照疏散安置应急预案的内容,组织有关负责人、志愿者以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安置演练(含应急物资分发、配备安置等内容)。
背景介绍
关于《南开区短期避难场所——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项目(征求意见稿)》的解读
一、背景及意义
按照《天津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要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及外围五区每区至少完成3处以上中心或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成2所短期避难场所(绿水园应急避难场所、崇化中学应急避难场所),今年年底,我区需要再建1处短期避难场所。
此外,建设避难场所有长远意义。一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救灾能力、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些场所能够在灾害发生时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过渡的空间,是现代城市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保障。二是保障生命安全。在发生地震、洪水等灾害时,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避免人们直接暴露在危险环境中,减少人员伤亡。三是稳定社会秩序。当灾难发生后,有指定的避难场所可以让受灾群众聚集,便于进行统一的管理、人员救护和救援物资的发放等,避免出现混乱的局面,让社会秩序在特殊时期依然能够有效维持。四是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会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像应急水源、应急供电设备、简易厕所等,能够满足避难人员在一段时间内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南开区是天津市六个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天津市区西南部,全区现有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市场繁荣,流通活跃。辖区内有多家加油站、工贸企业、大型商业综合体、超市、楼宇写字楼和居民住宅楼等多处人员密集场所。辖区内地下线路管网纵横交错,存在城市内涝、暴雨等自然灾害,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将对南开区造成极大破坏,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众。因此,规划建设短期避难场所既是国家和市政府的要求,也是南开区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2.可行性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校区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灵隐道14号,南邻灵隐道,西邻白堤路,东侧及北侧均为现状居住,周边居住用地建设密度高,避难场所建成后服务性强。校区占地面积约23亩,教学班46个,在校生2300余人。包括教学楼3栋,综合楼1栋。学校内现状建有供水设施、供电设施、广播监控及照明设施,区域全覆盖,基础设施较好
三、项目主体
《南开区短期避难场所——市第二十五中学项目》的牵头单位为区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起草制定实施方案,并根据工作职责落实相关工作任务。
四、进程安排
《南开区短期避难场所——市第二十五中学项目》工作任务贯穿全年,拟计划于6月底前以区政府办名义印发实施,工作任务预计完成时间为2025年12月底。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