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中】关于对《南开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的公告
公告
关于对《南开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的公告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根据《天津市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天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南开区实际,现将卫生健康委员会草拟的《南开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布,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从发布之日起30日内,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可通过电子邮箱反馈意见,电子邮箱:nkqwjw_bgs@tj.gov.cn。
(联系人:韩建扬 联系电话:27429932)
南开区卫生健康委
2021年8月24日
草案正文
南开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期,更是加快建设健康南开,推动我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根据《天津市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天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我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以来,我区的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南开区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82.92提高到2019年的82.96岁,孕产妇死亡率连续十三年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控制在4‰以下,三项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市前列,保持在发达国家水平。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国家卫生区,高标准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
1.深化医改工作有序进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入,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推广黄河医院章程制定试点经验,覆盖5家区属二级公立医院及50%以上社会办非营利医疗机构,促进医院内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开展药品耗材供应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及耗材加成,100%完成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任务。依托黄河医院成立检验中心、影像中心、转会诊中心,建成以二级医院为枢纽,连通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区域医联体。建成中西医结合、眼科、肿瘤、高血压联盟等专科医联体,形成以紧密型专科医联体为核心的分级诊疗发展模式。深化家医签约,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本标准,超额完成60%的任务要求。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持续推进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黄河医院三期工程、南开区中医医院新院区建设。完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改造工程、兴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水阁医院和鼓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新建及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嘉陵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全科门诊试点建设。截止到2020年,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34个,其中市属三级医院6家、区属一、二级医院15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7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卫生监督所及卫生健康综合服务中心各1家、保育院4家,社会办医疗机构226家,建成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满足辖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
3.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以来,全区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3种12314例,快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起,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管理防控效果明显。推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区项目各项指标任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全区病媒生物防制和控制吸烟工作,高质量推进国家卫生区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南开区健康天津行动。全面落实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打造南开区“健康大讲堂”等一批特色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品牌,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高于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6.29%。持续开展慢性疾病综合防控,开展三减三健专项行动,覆盖率达100%。加强职业健康、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环境卫生工作,加大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爱国卫生、控烟等公共卫生监督力度,有效保障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引进应用34项新技术,填补我区医学空白。依托天津市黄河医院急救体系,完成南开区卒中中心建设。持续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完成南开区医疗专业质控组挂靠单位及专业组成员调整工作,通过开展检查、指导、培训及经验推广等多种形式的质控活动,有力促进全区医疗质量的提升。完成南开区医疗机构统一疾病与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工作,为医院精细化管理、医保付费、信息统计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百日行动、“老年人就医服务月”及“微笑服务行动”等多种活动,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水平。以投诉管理为抓手,大力改善医疗服务,8890热线投诉回复率达100%,不断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强力推进急救站点建设工作,标准化院前急救站点运行达到14个。
5.妇幼和生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善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出生缺陷发生率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且继续保持低婴儿死亡率下的低出生缺陷率,加强危重孕产妇、高危儿、早产儿的保健管理,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健康管理率均达90%以上,实现妇幼健康服务广覆盖,妇女儿童常见健康问题得到有效监测和干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推动全面二孩政策落实,完成生育登记29436件。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救助制度,发放特扶金13456万元,区财政投入发放慰问金1257万元,投入20万元为失独老人进行免费查体,投入269万元为特扶人员上暖心保险。
6.老年健康工作持续深入。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为辖区内6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提供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95%、80%。推进居家养老模式,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区内44家养老机构中,13家为医养结合机构,其余31家均与医疗机构签订养老—医疗合作协议,实现签约全覆盖。黄河医院设置老年病房,学府街和嘉陵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医养护病房。
7.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站提供中医药服务。区中医医院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5个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顺利通过二甲评审。全国中医药人才项目培养对象3人。申报市卫健委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7项。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业务培训41场,3000余人次受益。
8.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建成黄河医院互联网医院。完成区域影像中心(区域PACs系统)建设,真正实现了“一个平台、三个中心”的建设方案。区属5家二级医疗机构完成智慧门诊系统改造,实现线上预约就诊,线下手机支付缴费。启动区域内委属公立医疗机构及保幼机构预检分诊防控平台建设,实现体温自动采集,并通过平台实现智能应急,人员追查、数据溯源、数据分析等功能。
9.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显著成效。精准落实救治职责,完成区属医院5个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打造防控专干队伍,调精17名区疾控中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精干力量作为公共卫生防控专干下沉各街。派出37名医疗卫生工作者驰援湖北,首批医疗队10名队员所属的天津医疗队(第一批方舱)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精准做好隔离点工作,建成使用13个集中隔离点。强化入境涉外人员管控,“点对点”开展各类入境来津人员接驳转运。完善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增购核酸检测设备,建成黄河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有效提升我区检测能力。荣获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基层党组织、劳动模范等市级集体荣誉6个,系统干部获评国家级优秀共青团员、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等个人荣誉24个。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天津市由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迈进的关键期,也是南开区抢抓发展机遇、高标准推进“创新南开”建设的攻关期。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全方位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等主要因素,着力解决重大疾病、重点人群及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突出健康问题。
二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和流行,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挑战,公共卫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补齐短板、筑牢防线。
三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健康服务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城市空间布局不断调整,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探索建立南开区卫生健康发展新模式。
五是我区已经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期,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四化”叠加,对医疗资源的布局和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是5G时代互联网新模式下医疗卫生体制的冲击,要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实现智慧健康服务。
此外,制约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未能有效下沉。不断增长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相对不足的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虽然辖区市属三级医院资源丰富,但基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之间联系不紧密。辖区二级医院规模较小、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此外,我区专科诊疗能力较为薄弱,缺少专科诊疗服务优势。
二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尚需提升。目前,我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设施和条件需要持续改善,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且存在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仍不健全。一线专业人员存量增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还有缺口,高精尖、急需紧缺专业学科人才比较匮乏,事业单位在人才招录上受医院规模、岗位、待遇、编制等因素影响而存在困难,出现人才缺乏和梯队断层现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打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建设健康南开,全方位推动南开区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公平公益,惠民便民。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以人为本,从全面提高辖区居民整体健康素质出发,将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为居民提供公平的健康服务,推动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努力实现政府积极主导、人民共建共享的健康南开实践格局。
统筹规划,均衡发展。科学配置卫生健康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和布局,健全医疗卫生体系,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均衡发展,实现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需求导向,机制创新。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健康需求为导向,适度有序发展,强化薄弱环节,创新卫生健康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持续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探索有南开特色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既要关注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更要紧紧围绕长期性、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作出安排,明确举措,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加强规划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的前后衔接,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三)主要目标
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针对不同服务人群,优化我区医疗卫生功能定位,结合人群疾病特征和就医特点,优化医疗救治和预防保健服务,探索建立南开区卫生健康发展新模式,到2025年,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更好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多样化、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基本实现优质资源配置均等化、服务水平均质化、服务模式整合化。
具体指标(后续将结合国家及天津市十四五规划指标调整)
领域 |
指标名称 |
指标标准 |
指标性质 |
健康水平 |
人均期望寿命 |
83岁 |
指导性 |
婴儿死亡率 |
4‰ |
预期性 | |
孕产妇死亡率 |
8.5/10万 |
预期性 |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31% |
预期性 | |
健康服务资源 |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5.6张 |
指导性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
3.6人 |
指导性 | |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 |
4人 |
指导性 | |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 |
4名 |
指导性 | |
医护比 |
1:1.15 |
指导性 | |
健康服务过程 |
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 |
90% |
指导性 |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90% |
指导性 | |
城乡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
80% |
指导性 | |
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
80% |
指导性 | |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 |
90% |
约束性 | |
健康服务结果 |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5% |
强制性 |
重大慢性病早死率 |
较2015年降低20% |
指导性 | |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减少15% |
指导性 |
三、主要任务
(一)全方位促进居民健康
全面落实健康天津行动。以实现全民健康为宗旨,全面推动《南开区落实健康天津行动实施方案》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5个方面18项专项行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和促进居民健康,提升健康安全意识。
持续加强健康促进工作。巩固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成果,进一步扩大南开区“健康大讲堂”品牌影响,探索建立区级健康教育专家库,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引导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深入推进以减盐、减油、减糖为重点的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行动,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全面推进《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加强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特定场所的营养健康指导。广泛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识,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巩固区级主流媒体健康知识宣教阵地,结合“互联网+”要求,依托信息化技术力量,优化完善“健康南开”健康信息共享平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引领,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健全完善全区爱国卫生组织机构网络,加强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工作。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降低重点传染病通过环境传播的风险。加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防制设施建设工作和密度监测,科学制定防制方案,有效预防媒介传染病暴发流行。积极推进控烟工作,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大力开展无烟环境建设。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不断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向纵深发展。
(二)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属医疗机构联动工作机制及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综合监测、快速检测、风险评估和及时预警能力建设。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卫生应急队员梯队建设,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不断提高卫生应急能力水平。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控,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仪器设备装备、实验检测能力等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能力。优化疾控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和投入,保证专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培训到位,技能到位,服务到位,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
加强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构建慢性病防治结合工作机制,打造南开区慢性病防控品牌。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落实窝沟封闭、大肠癌筛查、心血管疾病筛查及高危干预、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等惠民工程。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防控,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做好重点人群结核病的防控,加强地方病、麻风病防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工作。依法规范预防接种工作,强化疫苗安全管理,全面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加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完善精神卫生机构体系建设,推动区属公立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建设,在委属医疗机构开设精神科门诊。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工作,全面普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促进重点人群心理健康,到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
(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合理确定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结构和布局,持续推进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区妇儿计生中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所新址建设。
提高现代医院管理水平。继续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医疗质量治理体系建设,做到规范诊疗、合理用药、科学施治。规范医疗机构药品耗材使用,深化高值医用耗材治理与改革,强化临床合理用药。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护理在提升医疗质量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结合人群疾病特点和老龄化社会发展新形势,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对天津市黄河医院精准肿瘤放疗中心项目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提升放射治疗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以辖区常见病、多发病为基础,以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不断提升心脑血管、儿科、感染、康复、精神等薄弱领域专科诊疗能力,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持续推动区内二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全面提升辖区二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强化医疗服务意识,优化诊疗流程,推进预约诊疗服务,有效分流就诊患者。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着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将投诉管理与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紧密结合,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质。
(四)优化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功能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建设鼓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凸显中医特色。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型,建成4家标准化全科门诊,变革基层诊疗模式、优化服务流程,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由单纯“看病开药”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转变,实现预防、诊疗、康复服务有机融合。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发展社区医院,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咨询、诊断和治疗能力;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加强住院能力建设,开展与机构人员资质、技术准入、设施设备相适应的住院、手术等服务;提高检验检查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和更新必要的设施设备,开展常规检验和心电、超声、X线影像等检查服务。
加强基层中医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配备中医药人员和中医诊疗设备,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常见病、多发病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能提供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种类进一步增加。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以上适宜技术。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开展执业活动。健全全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
持续优化社区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黄河医院三个中心作用,加快推动区域医联体建设,持续完善分层分级诊疗模式,提升专科诊治水平。深化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聚焦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做实履约、做细服务,聚焦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重点病种,为居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优质服务。强化基层用药服务保障,落实基层药品保障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签约慢病用药精准服务。继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照优质服务基本标准和示范标准,持续改进服务,综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全面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基本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服有机结合,强化健康档案信息质量控制,通过健康天津APP推行个人健康档案公开与查询,持续开展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重精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社区健康管理,逐步提高各类重点人群管理率,提升管理质量和效果。
(五)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持续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规范区中医医院科室设置,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
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提升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做优做强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国家级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和内分泌科、针灸脑病科、心病科、肺病科、治未病科5个市级重点专科,发展中医骨伤科。加强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推广中医康复诊疗方案和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深挖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将治未病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机结合,为居民提供个体化、精准化中医治未病服务。继续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倡导养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行为。
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南开区中医医院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通过移动终端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和信息。加强南开区中医药数据管理,实现中医药数据向全民健康平台归集,促进中医药数据共享。推动中医远程医疗发展,落实远程医疗服务工作规范,完善南开区中医医院远程会诊工作条件,提升远程会诊服务能力。
(六)保障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
提升妇幼保健水平。保障母婴安全,加强危重救治中心建设,提升妇幼保健水平。强化出生缺陷防治,探索建立婚前、孕前和孕前优生工作的融合机制。加强产前筛查与诊断管理,落实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持续推进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和基层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力争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用房达到4200m2,创建4家达到示范引领作用的基层妇幼保健服务机构。推动妇幼保健机构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妇幼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全面促进儿童健康,推进妇女生命全周期服务,鼓励医疗保健机构拓展服务项目,不断满足妇女不同时期健康需求。加强妇幼健康行业监管,树立妇幼健康良好形象。加强委属四家保育院的科学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规范进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深化生育服务管理。推动全面二孩政策落实,加强生育登记和再生育许可办理工作指导,加强人口监测和形势分析。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推进托育服务规范发展。落实特殊家庭扶助关怀长效机制,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力度,不断提升关怀服务质量。
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工作责任。以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和辐射岗位的防范管理为重点,提升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水平。健全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报告、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为主的职业健康监测制度。持续开展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评估。强化职业健康监督执法。落实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宣传活动,落实“职业健康达人”评选工作,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意识。
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加强老年人预防保健教育,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关心支持老年健康的社会氛围。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把老年人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监测、评价和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宣传失能预防核心信息,降低老年人失能发生率。
逐步完善医养结合发展体系。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深化医养签约合作、合理规划设置有关机构、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撑。加强疾病诊治,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
(七)打造卫生健康服务新模式
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支持社会力量在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儿科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支持社会办医机构参与各医学类行业协会、学术组织、职称评定和医疗机构评审。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加快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高水平、规范化发展。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落实我市对北京和河北医师、护士单向认可制度,吸引北京和河北的优质医疗团队来津服务,执行并推进京津冀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医学影像资料共享,深化京津冀中医眼科医联体建设。
(八)加大“互联网+健康”建设
完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实施健康南开云服务计划,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完成基层医疗机构智慧门诊改造。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注重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
持续推进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委属医疗机构加入“数字健共体”,打造基层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和“云检查”,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能力,为居民提供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建立“基层首诊、线上复诊、上级会诊、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传互认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从而构建更加合理高效的分级诊疗新秩序。
(九)强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基层卫生健康人才、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次、紧缺急需人才补充,重点补充疾控、精神、职业病、结核等公共卫生人才和重症、感染、康复等临床人才短板。
完善卫生健康人才梯队建设。打造一支技术精湛、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次队伍,引领先进技术传承发展。充分依托市内知名医学院校优势教育资源,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中青年人才进修学习。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途径,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大力开展师承工作。竭力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素质,全面拓宽卫生健康人才思维视野,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优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提高人才素质,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逐步达到85%,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达到55%以上(高级10%,中级45%)。全科医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住院医师队伍建设得到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从事社区卫生工作,在社区工作的医生中全科医师不低于三分之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成100%。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及其他配套改革,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优化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环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分配要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十)推动卫生健康依法依规管理
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深化卫生健康普法依法治理。推进综合监管制度建设,完善综合监管长效机制,发挥综合监督监管职能。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投诉、惩治医疗违法行为、服务医疗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医疗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卫生监督和爱国卫生执法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监管能力,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卫生监督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医疗监督执法水平。抓实抓细安全生产工作,努力实现全系统安全生产各项重大责任事故为零。持续强化信访责任落实,做好8890等信访投诉,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大力推动信访积案化解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切实加强对“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工作的领导,把“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问责制,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增强规划执行力。
(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区有关政府卫生健康投入的各项政策,确保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基层服务机构补助经费、公立医院补助经费落实到位。切实加强财政投入力度,落实人才引育、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科研、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责任。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卫生健康事业。强化项目支撑,围绕卫生健康事业规划发展目标,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以项目带动突破重点难点工作。
(三)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理念,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和促进事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全面提升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充分发挥法治对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引领、规范、推动和保障作用。
(四)强化监管考核。做好“十四五”规划督查工作。强化政府监管责任,进一步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基层监管力度。不断完善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卫生监管制度。
(五)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大力倡导卫生健康人文精神,树立职业形象,增强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激发推动事业发展、服务人民健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理念、健康科学知识和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视居民健康、关爱医务人员的良好局面。
南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8月24日
背景介绍
关于《南开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解读
一、 起草背景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期,更是加快建设健康南开,推动我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按照《天津市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天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结合我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编制了《南开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方位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针对不同服务人群,优化我区医疗卫生功能定位,结合人群疾病特征和就医特点,优化医疗救治和预防保健服务,探索建立南开区卫生健康发展新模式,到2025年,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更好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多样化、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
(二)成立专题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南开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长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调配精干力量组建规划编制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专家论证会,全面总结评估“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工作,做好“十四五”期间重要资源要素规划,科学制定规划目标。
(三)强化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工作的领导。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区有关政府卫生健康投入的各项政策。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理念,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和促进事业发展的能力。强化监管考核,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基层监管力度。
南开区卫生健康委
2021年8月24日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
南开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情况说明
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相关规定,2021年8月24日至2021年9月23日,《南开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已在南开区人民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内,未收到意见建议。
特此说明。
南开区卫生健康委
2021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