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南开区政府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南开区文件  >  区文化和旅游局
名    称 :
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印发《南开区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104000153074C/2021-00007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
发 文 字 号 :
南文旅发【2021】22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印发

《南开区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天津市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制定了《南开区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请遵照执行,现予以引发。

附件:《南开区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5月16日

附件:

南开区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同时也是天津建设“一基地三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决胜期和高标准推进“创新南开”建设的深化期。为高起点谋划好未来五年全区文化事业发展蓝图,全面落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传承南开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兼容并蓄的历史文脉,塑造城区文化灵魂,提升城市韵味和品格,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区域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南开区“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一)发展基础

    南开区作为天津中心城区和文化大区,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种资源和底蕴不仅体现在运河文化、妈祖文化、老城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的交相辉映上,还体现在文化资源禀赋丰富、文化人才众多、文化团体活跃、文化潜力深厚上。“十三五”期间,区委、区政府把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积极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提高效能,强化公共文化的供给,全力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将国家、天津市和南开区三个层面的文化惠民举措落实到位,广泛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面对面”服务,让群众便利、高效、快捷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位列全市中心城区第三位

1.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持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完成天津老城博物馆提升改造,对黄河道影剧院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7630平方米的南开文化中心,扩大公共文化场地面积3600平方米;收回出租房屋14处,总面积达7195平方米,特别是收回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的庄王府(李纯祠堂)古建筑群,区级公共文化场馆面积显著提升。在全区12个街道建成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1个社区建成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街道图书分馆12个,文化馆分馆12个,覆盖率100%。在全区建有城市书吧36家,实现区、街、居三级文化设施全覆盖。

2.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1)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充分发挥文化品牌的引领功能,持续提升“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南开之夏”“飞雪迎春”“‘南开杯’天津市新广场舞大赛”“书香南开”“老城小梨园”等传统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全力打造新品牌“南开民俗文化博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南开文化大讲堂”等活动。连续举办届的“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华人传承妈祖文化的重要品牌,成为讲好天津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连续举办届的“中国天津曲艺文化旅游节嘉年华”活动,对弘扬发展民俗文化,宣传推广天津地方曲艺文化,拉动天津旅游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开杯新广场舞大赛”“南开民俗文化博览节”活动辐射至京津冀地区,影响力逐年提升。各类活动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共104个。

2)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十三五”期间,持续在各街道、社区开展“南开之夏”“飞雪迎春”系列群文活动余场;开展“南开文化大讲堂”221场,“我们的传统节日”450场,戏曲进校园进社区370场,每年开展新春民俗灯展、新春年俗摄影展等津味十足、文化气息浓郁的文化活动。区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57.5万册,电子图书增至118.7万册,并建成4个数字资源数据库,使更优质的文化服务走近群众、惠及于民,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文化活动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文化服务形式不断创新坚持以为群众提供“零距离,面对面”文化服务为出发点,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拓展南开文化供给形式和南开文旅推介方式。区图书馆开展读书我买单”阅读推广活动;区少儿馆开展“小手拉大手”家庭阅读服务,疫情期间与武汉市少儿图书馆开展线上童心抗疫系列活动;老城博物馆开启运营“南开旅游服务中心”公众号,提供“云游南开”“南开非遗”等线上服务;文化馆推出线上抗疫文艺作品,创编抗疫方仓舞,推出公益课堂、艺术慕课直播等文化活动,提升了南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4)群众文化团队类型不断扩展。培育馆办团队6支,各街道、社区组建文化团队300余支,总人数逾万人。拥有音乐家、舞蹈家、戏剧家、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18个协会,会员达1300余人,组建了近千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面向社区文化团队和群众的文化辅导活动。

3.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深入挖掘区域内非遗资源,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3项,市级非遗项目达到14项,区级非遗项目达到38项,正在推荐待批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录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非遗口述史——有声图典”系列光盘。每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组织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汇演、展演、展览进校园、进社区活动500余场。组织南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分别赴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法国、俄罗斯进行交流展示,向世界展示南开非遗的魅力。

4.文化合作交流与帮扶协作硕果累累

与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成三地联盟,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织三地文艺团体联合巡演、展演以及各种艺术展览,实现三地文化领域互动、交融常态化;连续组织参与“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活动。积极开展文化领域东西部扶贫协作,连续3年赴甘肃省夏河县、庆城县、环县,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帮扶活动,成功举办“津甘四地文化交流演出”“‘童享图书阅读图书漂流”“博物馆资源线上共享”等活动,建成南开区图书馆夏河图书分馆,有效弥补当地图书馆的阅读资源方面短板,助力夏河全民阅读的开展,更好地为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充分体现南开区以文化为纽带,高质量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区域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文化强区的高起点相比,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提升。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和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文化设施规模与市内先进城区相比存在差距,在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短板;区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均衡,便民性、均等性不够;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相对陈旧,总量偏少,没有形成有效的淘汰更新机制;街道与社区综合文化设施还不完善,共建共用问题较为普遍,使用率普遍不高,文化阵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二是文化服务效能发挥不充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与群众多元化需求不能精准对接;公共文化差异化服务体现不够充分;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宣传推介力度不大,宣传渠道手段传统单一。

三是文化队伍建设保障不足。区级公共文化机构存在一定的人员缺口,部门文化艺术门类人才尚需引进,在拔尖专业人才培养上尚需加大力度。街道、社区文化专职人员配备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供给的渠道不畅通。一方面,具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主体相对单一,多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另一方面,现阶段天津市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还是政府购买服务,购买项目也主要是文化演出活动、文化服务等,较少涉及到岗位、管理的购买。

(三)面临形势

1.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十九大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公共文化服务是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是加快南开区公共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优化公共文化治理体系,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质增效是天津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要求。

2.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的需求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提高,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有没有、够不够”转变为“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未来五年,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和宽领域、优质化选择产生的新变化,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服务群众文化需求,全面推进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不断增进人民文化福祉,提高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3.文化与信息科技融合创新的发展需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人工智能、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加速向社会各领域、各层面渗透,引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产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内容、消费渠道和传播方式发生转变,对数字化、网络化、沉浸式、参与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方式的需求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推动南开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高度重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挥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4.文旅融合的发展需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南开区旅游资源丰富,文旅融合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推进南开区文旅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综合效益,逐步提升形成“1+1>2”的发展新优势,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动能,是“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发展的新需求。

二、南开区“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总体思路

  “十四五”时期,南开文化事业发展要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深化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为主题,以创新驱动为内生动力,牢牢抓住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通过展现南开文化自信、凝聚南开力量、塑造南开精神、讲好南开故事,努力塑造新时代南开文化的新辉煌。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要求为统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重要论述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天津故事,讲好南开故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定正确方向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文化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环节,巩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牢牢把住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话语权,强化公共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2.坚持以人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也是一条以人为本之路,核心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公共文化工作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为了谁、依靠谁、惠及谁”这一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秉承“主体在民、参与靠民、文化为民”的工作思路,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大众视角、百姓情怀,深入研究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全方位、多层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增进人民群众文化福祉。

3.坚持创新发展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弘扬、传承、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个重大的文化方针。要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进程中,持续推进文化创新。“十四五”时期,根据“创新南开”的功能定位,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探索新的服务供给模式和资金投入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推动“文旅融合”“文创融合”“文科融合”“文教融合”“文体融合”的大公共文化协同创新格局的形成。

发展目标

“五个现代化天津”为发展坐标,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文化自信,锤炼文化自觉,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2025年,公共文化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公共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力争位居全市前列,基本实现南开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定位与文化强区相匹配的文化实力,基本实现与区域高质量经济发展、高能级科技创新、高效率城市治理、高品质民生福祉相符合的文化条件,努力建设成为有故事、有榜样、有韵味、有自信、有传承、有高峰的文化强区,基本实现高质量文化小康。

2025年:

——完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补齐设施短板,全区公共文化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形成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化、均等化,扎根网格为群众提供“零距离、面对面、心贴心”的便捷、高效、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弱势群体倾斜,促进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引领先进文化风尚、彰显南开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提升南开文化强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提升计划,积极支持、鼓励、吸纳社会各界及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南开区公共文化资源统一服务平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实施公共文化人才专业素质提升计划,扶持公共文化人才,培育区域文化名人、民间文化能人,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服务软实力显著增强;

——推动传统文化业态和新兴文化业态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公共文化对旅游、文创等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贡献度显著提升,公共文化多领域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以老城厢民俗文化为标志的,运河文化、妈祖文化、学府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彰显南开特色的系列主题文化资源得到深入挖掘和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而打造基于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型文化,将南开建设成为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三、南开区“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南开区将在公共文化治理机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文旅融合公共服务、公共文化互联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领域实施六大重点任务,推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质增效。

(一)创新公共文化治理机制

始终坚持“党管文化”的基本原则,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转变。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配套制度建设,适时修订南开区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审核机制,加强服务监管力度,牢牢守住公共文化产品“底线”,切实保证全区居民公平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

2.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快推进区级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党对公共文化机构的领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建立健全区级公共文化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法人自主权,依法合规接受政府委托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明确和凸显公共文化机构的公益目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并着力激发公共文化机构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公共文化机构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提供更多符合群众需求的精准服务。

3.完善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群众的创造性和自我组织能力,由政府引导公共文化服务由单一“送成品”向“送成品与送原料、送技术”并行,提升群众文化自治自给能力;探索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自管自用模式,招募文化能人参与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健全社区群众活动信息报送制度,开展群众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登记和调查,每年参与活动居民人数递增10%。

4.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机制

鼓励、引导、支持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相关政策,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并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开展社会化委托建设与运营试点,遴选一批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城市书吧以及公共文化项目等向社会公开招募建设和运营主体,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机制,适时在全区推广。按照天津市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探索社会化委托建设与运营。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完善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区文化馆功能提升与建设,多措并举扩大区图书馆馆舍面积拓展体验式、沉浸式服务功能。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区图书馆群,拓展延伸文化空间。加大开发建设智慧博物馆,打造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相融合的博物馆集群,发挥博物馆聚集效益。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文化元素,盘活利用非区属场所和闲置设施资源,与景区、大型商贸中心、书店、酒店等联合开发“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公共文化空间,积极拓展水上公园、长虹公园、南翠屏公园等旅游景区景点的公共文化室内外活动场地打造具有南开特色、标志性文化网红新地标,擦亮“文化南开”名片。探索区级文化场馆社会化运营模式。

2.加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加大街道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文化设施规模体量,整合资源,合理设置功能室。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就近、便捷、实用、高效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有条件的街道建设独立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所有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达到天津市建设规范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功能化、特色化水平,力争在全区打造30个设施条件优越、特色鲜明的优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部分达到全市较为领先水平。

3.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以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整合现有资源为指导,扩展公共文化空间。加大与非区属场馆和闲置场馆权属单位沟通,盘活闲置的存量设施资源;与大型商贸中心、咖啡店、快餐连锁店、书店、酒店、广场、公园、景区景点、网红打卡地等联合开发图书馆+、文化馆+,每年推动建设一批利用公共空间建设的图书馆或文化馆总分馆基层服务点,五年内实现所有街道均在所辖区域内建有系统外基层服务点,打造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拓展新模式。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精准对接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建立南开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征询机制和反馈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两个资源库,制定与群众需求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形成供需精准对接闭环。采用“超市化”供应,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分众服务。延伸群众文化活动辐射面,重点加强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障特殊群体能够获得同等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2.精心培育公共文化优质品牌

结合全区经济发展总体部署,精心培育一批公共文化活动精品项目,持续扩大“南开之夏”“飞雪迎春”“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南开民俗文化博览节”“南开文化大讲堂”“百姓大舞台”“书香南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传唱”“‘南开杯’天津市新广场舞大赛”“老城小梨园”等一批成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拓展鼓楼、古文化街地区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天津天后宫文化地标效应,做优“老城津韵”品牌;用好水上公园、奥体中心周边资源,打造集休闲娱乐、群众体育、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体育休闲中心,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培育特色经济增长极。依托南开历史文化资源,挖掘老城文化、学府文化、曲艺文化等领域,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培育新兴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加大品牌整合利用力度,提高品牌认知度与含金量,释放品牌引领效能。

3.繁荣文艺精品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南开底色的文艺作品,以讲好天津故事、南开故事为主题,组织开展南开区文艺创作作品大赛,打造文化艺术创作品牌,推动艺术创新,开展文学艺术、舞台剧目、戏曲曲艺、音乐美术、网络文化和群众参与性文化活动的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反映时代呼声、讴歌南开精神、具有南开文化底色、在全市叫响的优秀文艺精品,营造出与南开文化强区地位相适应的文艺繁荣。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需要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十四五”时期,有序推进数字化服务、流动服务、“菜单”服务、预约服务等新方式;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逐步实现文化(艺术)资源上下级单位之间、同级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互联网+”、“两微一端”、资源共享平台、多媒体平台等,推进区级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数字基础项目及彼此间现有数字资源的整合,鼓励和吸纳科技企业与社会力量开设数字文化体验馆、网上直播间、网络课堂,让更多群众零距离、无障碍地享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流动文化轻骑兵演出队、流动展览馆、流动图书馆、移动阅读客户端等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将服务送到网上,将舞台搭到群众身边,将活动送到百姓眼前”,为群众提供人性化、便捷化服务。

5.拓展文博非遗公共文化功能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文物保护和创新利用。挖掘老城历史文脉,加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力度,传承妈祖文化,举办非遗展演、老城光影秀等活动,打造老城博物馆为主的博物馆集群,推动以博物馆为主线的商旅文协同发展,彰显南开特色历史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强对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建设的指导,发挥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作用,开发非遗体验游项目,促进非遗项目体验式呈现,多渠道开展宣传推介,组织非遗项目进社区、进校园,让沉寂的非遗项目变成会说话的活化石。

6.丰富文化惠民措施

加快推进南开文化中心运营,完善功能布局,加快正式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网络文化惠民与数字资源惠民,通过开办“南开文化大讲堂”、网络课堂、网上剧场、网上展览、节目直播等公共网络文化栏目,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惠民的跨界融合,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持续做好线上线下系列化公益讲座活动;持续做好“读书•我买单”阅读推广活动。推进政府购买专业文艺演出进基层,送至社区居民身边。探索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活动。逐步实施区内收费博物馆对本区居民免费政策,对全市居民低收费政策。

7.推进公共文化对外交流

推动文化对外交流,走出天津、走出国门,扩大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天津、了解南开。

推动京津冀公共文化资源库共享共建;促进京津冀三地文化遗产、群众文艺创作、民间艺术团体、民间文化技艺领域合作交流;推动京津冀联合举办文化活动,增加文艺展演、展览类大型文化活动频次,推动京津冀公共文化协同发展,讲好天津故事,传播天津声音。

融入乡村振兴,加大公共文化交流合作工作力度,继续发挥对口帮扶期间建立起的良好协作交流机制,互相推介地方特色精品文化项目,互补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速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1.打造公共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共享空间

开展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资源调查,使有条件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特色旅游到访地;拓展有条件的旅游点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的新活动场地,将老城文化、运河文化、妈祖文化、学府文化等南开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氛围打造、产品设计、宣传策划、旅游推介等活动之中,以南开设计打造南开精品;加快推进文博、文物、非遗、民俗、影视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间的整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2.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

区图书馆、区文化馆以开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为文旅融合的新项目,建设文化信息和旅游信息传播的融合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准确、适用可信的旅游指南性信息服务;拓展其他区级博物馆、展览馆与文化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相融合,结合打造重点项目,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价值引导;活跃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旅游服务,各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旅游信息服务点,将旅游宣传推广功能植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3.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

丰富旅游景区以及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场所的文化元素,把旅游公共场所打造成传播文明、体验文化和展示南开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推动旅游景区在节庆日举办非遗展示、文化团队展演,开展书画展览、文化讲座等常态化公共文化活动。

4.加强文旅公共服务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挖掘“老城津韵”“伟人风采”“百年学府”等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超级IP”。整合开发以“记忆老城”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体现传统民俗文化魅力。激发创作活力,培育传统曲艺的创新品牌。做优“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天津曲艺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彰显节庆文旅品牌效应,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5.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服务融合发展体系

依照公共文化均等化要求,基本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更加丰富多样,精准供给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和旅游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服务普及率、社会力量参与率、人民群众满意率达到新的水平。

(五)加速实施公共文化互联网+创新

1.完善现有信息平台服务功能

整合图书、群众文化、非遗等文化资源,实施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提升专项工程,加快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建成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非遗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基础项目,促进数字文化融合,开展网上预约场馆、掌上阅读、专业授课、文化展览、文化讲座、活动直播、线上互动互动等,让百姓通过智慧平台随时随地享受网络文化体验

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中心

引入科技企业力量,发展智慧文化,以政务云平台为支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中心,形成互联互通、有统有分的南开文化云。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分级管理机制,形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有统有分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基础数据库群。

3.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以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大数据中心为支撑,集成开发信息发布、信息查询、活动预约、设施使用、在线购票、知识普及、群众文化展演以及意见反馈等便民服务子系统,为群众搭建“一站式”“订单式”“交互式”公共文化服务端口,成为群众获取文化资源信息、预订文化活动的媒介载体。

4.开发公共文化服务监管平台

开发公共文化政务管理、日常管理、志愿者管理等功能的文化监管平台,推动区内各级文化管理人员、文化志愿者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建立区、街道、社区和公共文化机构各级职能管理清单,完善文化管理工作绩效考评机制,探索建立工作全流程在线监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六)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1.强化区属文化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培养

全面梳理区级公共文化场馆职责、业务清单,科学合理设置岗位编制,尽快完成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空缺编制招录,充实管理人员队伍。加强对文化管理岗位人员综合性培训力度,提高各层次管理人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知识体系、专业能力、管理能力,每年不少于15天。加强与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发达地区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拓展文化管理人员眼界,建立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匹配的管理队伍。

2.建立健全基层文化人才保障机制

依据国家和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要求和标准,以及街道、社区人口规模和服务范围,合理配置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形成“设施有人管、团队有人带、活动有人办、品牌有人创、需求有人问”的基层公共文化工作发展长效机制,确保基层文化队伍长期稳定,充满活力。建立基层文化工作者常态化培训机制和交流机制,定期组织街道文化管理员和社区文化组织员赴公共文化活动开展较好的地区和专业机构进行交流学习。

3.创建文化能人资源库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共享的理念,建立南开区公共文化能人资源库,搭建文化能人与群众需求的对接机制。加大挖掘、引进、培育、扶持文化能人力度,为文化能人申报国家、市级项目提拱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将文化能人纳入文化志愿者队伍管理,定期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带动全区文化队伍专业素质全面提升。

4.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务机制

加强南开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管理,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利用社区网格员下社区机会,了解和发掘有能力和意愿的人员成为文化志愿者。完善招募制度,建立志愿服务注册制,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稳定畅通的志愿者招募渠道。依托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图书馆、文化馆等专业机构,做好文化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培训,全面提升文化志愿者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工作。到2025年,全区文化志愿者达常住人口千分之五以上。

四、南开区“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发挥南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教育、体育资源的富集优势,以“文化南开”系列特色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推进区域文旅融合、文教融合、文体融合。2021年以“观·南开”古建文化项目为示范项目,启动“文化南开”系列特色项目建设,五年内逐年完成“动·南开”文体休闲项目、“学·南开”文旅研学项目、“品·南开”非遗传播项目。

(一)重点工程

1.南开文化中心社会化运营工程

加快推进南开文化中心运营,完善功能布局,丰富内容,满足需求。重点加强信息化、数字化配套建设,先期开展云端文化中心设计与开发。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专业化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中心服务项目供给,探索政府提供硬件载体、市场提供软件服务的复合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文化中心作为平台载体,对域内外高端文化服务资源的聚集功能。“十四五”期间,利用文化中心每年开展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讲座培训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 100 场次以上。

2.庄王府文化艺苑工程

充分挖掘和利用庄王府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充分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传统文化大讲堂、文化惠民演出、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文旅特色活动体验、文物精品展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文旅活动,努力将其打造成南开中部地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3.运河妈祖文脉工程

加强大运河文脉研究,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完成运河妈祖文脉设施建设,联合各区打造大运河特色旅游路线。以海河福字亲水平台为中心,辐射海河沿岸,通过妈祖文化系列宣传、非遗项目常态化展演、节假日光映南开光影秀,打造南开特色的运河文化,传承妈祖文化,讲好天津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二)重点项目

1.“观·南开”古建文化项目彰显文化底蕴

搭建以古建为主线的商旅文协同发展模式,提升老城厢博物馆集群、文庙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打造“津门故里”文化旅游、城市休闲项目。在旅游营销和节庆活动之中,举办与区域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体活动;同步创新线上线下各类文物的陈展形式;鼓励文化企业“津门故里”系列文创产品开发,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式发展;培育公共文化服务配套业态,努力打通文化产品和衍生品的旅游展览展示展销通道。活化老城厢等古建集群,擦亮“老城厢”历史文化名片,让古建集群成为品味天津历史文化的良好载体,群众爱去的公共文化休闲场所,网红打卡的旅游目的地。

2.“动·南开”文体休闲项目引领健康风尚

完善奥林匹克中心、水上公园、南翠屏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承载条件,吸引广大群众开展自发性、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强化文化活动策划管理,推动区、街、社区组织所属文化团体在上述区域开展文化展演、培训展示活动;在体育赛事举办之中,创新融入文化元素,逐步将奥林匹克中心、水上公园、南翠屏公园打造成为健康、动感、充满活力的文化载体,探索“文化+体育+休闲”的新途径。

3.“学·南开”文旅研学项目提升文化自信

依托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周邓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南开学校”为核心的红色之旅研学项目,突出“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爱党爱国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体现百年南开特色。在学校校庆日、校园开放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组织体验式活动;推动南开大学、南开中学文艺队伍的公益性展演;开办寒暑假大讲堂,邀请学校文化学者和有专长的文化志愿者开展系列讲座。以红色之旅研学项目,激发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增强对游客和学生的吸引力和价值观引导。

4.“品·南开”非遗传播项目传承传统文化

推动传统曲艺、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走入更多旅游景区、公园、文化场馆和街道、社区,打造中国相声在天津,天津相声在南开的品牌。鼓励泥人张、风筝魏、联升斋刺绣等非遗品牌项目传承人不定期面向大众示范传授非遗技艺,增加体验式互动,让非遗真正走入寻常百姓生活。

五、南开区“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南开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对全区公共文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定期组织协调组工作会,加强各部门协同联动。加强各部门、各街道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完善督办机制,各成员单位对建设进展情况对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定期督办,并将重点放在街道、社区两级。定期召开街道文化管理员工作例会。

(二)完善政策体系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政策性文件。制定出台南开区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培训方案等相关政策,规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发展。

(三)保障经费投入

在确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基础上,重点用于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改造,解决区级场馆建设瓶颈。优化财政经费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经费引导和激励作用,探索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由直接投入向后补贴、奖励等方式转变。探索设立公共文化发展基金,以财政经费为引导,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运营。完善以财政资金投入为杠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撬动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与国家和市级相关部门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专项项目和经费投入。

(四)开展多维度宣传

创新公共文化宣传的转型升级,利用新媒体、自媒体资源,面向全国和全市开展“文化南开”专题宣传。组织高水平团队,编辑制作融媒体宣传视频、广告等宣传品,并开展高密度推广。加强对全区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发展情况多渠道公共宣传,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活动提供展示平台和宣传渠道。建立普惠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志愿者表彰制度和荣誉体系,调动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五)加强考核监督

  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第三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对全区各文化责任部门服务成效、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等开展独立的、全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区政府年度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日常督导推动,切实抓好各项政策、各项服务、各类项目的实施落地,定期进行会商,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展。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隐私声明 | 网站建设

主办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40001

津ICP备12005970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899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40001

津ICP备12005970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8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