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兆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打造天津(海河)科学城的提案,经会同市科技局、市教委研究答复如下:
南开区委、区政府以市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引领战略的部署为指导,立足科技人才禀赋和比较优势,在环天南大核心区域打造集学城、创城、产城于一体的“海河科学城”,通过五大海河实验室深度链接全市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与滨城、海河教育园深度联动构建津滨创新走廊,与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雄安新区紧密互动,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一、调研分析基础条件,扩优势补短板
南开区作为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全市最高、人口素质结构全市最优、宜居民生配套条件全市领先,环天南大区域更是拥有突出创新资源优势。一是拥有天南大两所一流大学,输出了多轴联动多传感器协同现场坐标测量技术等众多世界领先的前沿原创性技术成果。二是培育了一批顶尖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了31位两院院士,先后培育出以刘新垣、荣智健、张一鸣等一批代表我国相关领域最高水平的科学家和知名企业家。三是落地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资源,拥有高标准建设的物创海河实验室,以及国家级科研院所4家、省部级院所10家、国家级科研平台14个。四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众创空间与孵化器集聚,成立环天南大创业孵化载体联盟,南开博创园、天大科技园探索新模式为科技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五是形成了便捷宜居的优质生活环境,轨道交通通达便利,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成熟完善,天南大校区与周边社区深度融合互通,为高素质人才来津创业、生活提供便利支撑。
环天南大区域各方面优势突出的同时,诸多要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是建设海河科学城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创新创业人才流失严重,成果异地转化趋势明显;二是创新创业服务质量不高,科技金融服务相对缺失;三是高端产业承接载体要素较少,宜居宜业服务生态有待改善。
二、明确发展战略定位,把握科学城建设方向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地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要求,高水平推进物创海河实验室、天南大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新型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重大技术突破,成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
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面向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强与重点产业集群的协同联动,突破若干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动能,辐射带动全市产业链条创新升级。
高层次人才宜居宜业的都市典范:坚持国家战略和全球视野,聚焦新时代人才创新活动需求,完善智慧设施、公共服务、自然生态和人文交互等多维支撑要素体系,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全面建成“人-文-城-景”深度融合的高品质都市社区。
三、科学谋划总体布局,形成科学城建设体系
海河科学城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科技、数字设计三大主攻方向,以城、人、科、产深度融合为关键动力,着力打通“研-转-服-产”全链路,探索形成科学技术正向转化为产业和应用逆向推动科技发展的双向循环创新模式,力争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为我市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提供强有力支撑。科学城按照人才为核、创新驱动、城产融合的原则,总体打造“一核两校三区”格局。
“一核”:即依托物创海河实验室等科研院所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链条的创新中枢。重点汇集众多顶级科研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产业研发载体等要素支撑能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智能科技等产业“卡脖子”问题,为天津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两校”即依托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两所百年名校构建海河科学城的人文基柱。重点提升天南大的文化影响力、人才输送力与创新带动力,营造尊重人才、包容创新、激发灵感的人文氛围。
“三区”:即在核心区建成科创园区、科智街区和科教校区。科创园区重点承担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功能,建设创新孵化一条街,打造以科创为驱动的自主创新高地。科智街区重点以新理念赋能城市更新,升级建设体验街区、智慧社区、品质商区,打造以留人引智为导向的生活空间。科教校区重点打造开放交互融通的学创环境,强化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输送功能,营造以学府文化为底蕴的多元校区。
四、持续强化各项措施,筑牢科学城建设保障
一是强化创新源头力量,建设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重点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领先科技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物创海河实验室,推动物创海河实验室联动其他四家海河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整合区内重点科研院所力量,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落地科学城。
二是建设成果展示平台与中试熟化平台,打造引领性成果转化孵化中心。建设重大科技成果展示平台,整合海河科学城前沿技术成果,建立定期发布机制,助推科研成果与市场的高效链接,加速成果应用落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和运营,打造具有海河科学城特色的“孵化器一条街”,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孵化载体联动,升级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
三是强化科技服务支撑,构建链条完备的科技服务集聚高地。建立“海河基金港”,搭建海河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科技大市场,提升科技综合服务能力;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四是强化人才引聚能力,打造一流创新创业人才首选之地,精准引留科技领军人才、挖掘集聚高端创业人才、壮大优秀青年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创新政策制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高效率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联动全市、京津冀、全国的创新合作格局。
五是加强政策保障,落实好国家和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海河英才政策、创新型企业培育政策。加快制定出台海河科学城“1+N”配套政策,围绕高端人才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资源集聚、科技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重点方向,聚焦突破发展痛点、堵点,推动海河科学城高质量建设。